​文隽立传的《李小龙》

作者:李东然

(文 / 李东然)

​文隽立传的《李小龙》0( 电影《李小龙》剧照 )

9岁在香港电台出演广播剧、14岁即为报纸撰写影视专栏、从“古惑仔”的编剧到香港金像奖主席、在香港电影界打拼了40多年、参与作品过百部的文隽,对于各路而来的刁钻发问,素来安然,唯独这次,每每被问“谁来演叶问”,竟积累下恼火,索性就玩笑起人家:“叶问演叶问!”

还真不能全说成信口胡言。确实有那么一场戏,说李小龙去拜师学习咏春,电影里,在武馆接待李小龙的是大师兄,而备受期待的叶问似乎就是一个背影,正脸也没让观众见识一下。

“《李小龙》根本不是一部功夫片,跟咏春无关的,我才不管叶问,叶问对我不重要,拜师是历史的一部分,不必忽略,也用不着过分强调,因为我的电影,站在一个少年的角度去理解和呈现李小龙的生活,讲述其中的惊心动魄,表现那个年龄的懵懂情怀,就像是《阳关灿烂的日子》,呈现那种真正青春的力量。”文隽认真地告诉本刊记者。

选在源头立传

文隽说,拍李小龙绝对是大多数香港电影人的梦想之一,这点他毫不例外。“香港人,尤其是40岁以上的香港人,几乎都活在李小龙的历史当中,他是毋庸置疑的集体记忆,就像是在大陆提起毛主席,提起雷锋,能唤起那种集体记忆一样。作为电影人,能拍摄这样主题,不只是激动,个中滋味、情怀是相当复杂的。”

​文隽立传的《李小龙》1

传说中的“六年磨一剑”,不免夸张,但是文隽也笑言自己写了40多年剧本,头一回用这么不“香港”的方式去完成。“2008年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有机会拍李小龙,首先想到去联系李小龙姐弟李秋源和李振辉,与他们仔细沟通了想法。然后顺着那些讲述,按图索骥去拜访李小龙所有健在的好友亲朋,基本上都是8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一约他们喝茶,慢慢回忆李小龙是什么样的,花了差不多一年,拍下来很多珍贵的素材,完全可以剪一部很棒的纪录片。渐渐地,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的李小龙形象,能比较清晰地在我的头脑里搭建起来。”文隽说。

事实上,把李小龙拍成传记影片的问题在于,李小龙本来就是传奇,任何一个国人都能说出点他的故事。“我是理性为主的人,也想过那种暴料的路子,就像是我们经常看的西片式的人物传记,拍个摇滚歌手,就把他吸毒等等最另类的人生经历拿来,或者通过人物去写政坛,就极尽所能,曝其黑暗。但我知道自己不能那样,再怎样理性,对于李小龙,我不是所谓的旁观者,而是这份集体情感的参与者,任何巩固那个人物之外的动作,都无力所及。倒是老人家们诉说的往事给我灵感,我就要写写李小龙这个人物形象的源头是在哪里?他的父母亲是什么人?他跟兄弟姐妹的交往是怎么样的?他的朋友、女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我想索性就退回一个人的原点,从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描写那个被我们忽视的传奇之外的少年李小龙。”

而主观取舍并不代表全然放弃有关真实的追求,文隽郑重地把自己的真实释义为“真有其人、真有其事”,要真实到什么程度呢?比如,电影里李小龙参加的那两次西洋拳比赛,和洋人的对决,一下就能叫人想到后来那个“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的经典角色,颇具戏剧性。“但就那两场西洋拳比赛,当年也是轰动了全港的社会新闻,至今,也还有剪报被留存下来,有据可查,这样的真实在电影里就占到了八成以上。”

亲朋好友口中而来的故事,自然有个“家”的圆心,文隽觉得,这倒是现成又实用的好角度,不仅顺势保存在剧本里,甚至希望把一切关于“家”的细节也尽力做到不差分毫。他从老人家们那里讨来压箱底的旧照片,凡拍在李小龙家里的,都拿去拷贝留底,加上李秋源和李振辉姐弟俩的那些回忆,哪里客厅,哪里书房,哪里是父母亲的睡房,哪里是厨房,甚至桌椅板凳都丝毫不差。后来,在香港的“李小龙会”,听说了文隽正在做一部李小龙的传记电影,也倾力相助,不仅提供大量史实实物,甚至请他去看李小龙的专家影迷们合力虚拟出的李小龙旧宅,甚至是,不仅室内复原仔细到了一杯一盏,旧宅街道的鸟瞰图上街对面的门牌数字也清晰可辨。

完成布景那天,文隽特意请了李小龙大姐李秋源到片场里,本是请她再来校对,谁知,她一进门就哭了,觉得回到了50年前,时光倒流,当年的弥敦道218号又真的回来了。

复原起来的还有那宅子里的高朋满座,当年和李海泉一起并立“四大名丑”的梁醒波、公认为李小龙青梅竹马女友的文女(梁醒波的女儿)、李小龙母亲的“闺蜜”曹太太(曹达华夫人),以及曾令少年李小龙惊为天人一见倾心的曹敏儿(曹达华女儿)。“拍进电影里的人物,都尽力去依了旧照片里的原型。比如曹太太,张张照片上都是贵妇人一样的感觉,当时她和李家就很近,因为他们两家都认为两个年轻人应该走到一起的;而文女、李小龙、敏儿之间那段懵懂的恋情,也都真有其人其事,曹敏儿如今70多岁,说起往事,仍旧唏嘘。只不过,将那些零散的碎片集中成为诸如恰恰舞大赛那样有矛盾生发的情节剧段落,李振辉至今记得当年与哥哥搭伴参加恰恰舞大赛的前前后后,借这些故事,让观众有机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过度活跃,甚至惹是生非,但也重情义,唯恐伤害到别人的感受。”

“请允许我保留一点怀念”

当然,对于那个仅3个月大、襁褓中就已经在粤语片《金门女》(1941)中亮相客串、不到10岁就凭着《细路祥》里的孤儿角色一炮而红,成为熠熠童星的李小龙,讲述他的成长、家庭之外,片场是无法回避的另一个重点。

在复原50年代香港电影人的片场生活上,文隽毫不吝惜笔墨,主线自然还是李小龙所主演的那些影片,《苦海明灯》(1953)、《慈母泪》(1953)、《父之过》(1953)、《千万人家》(1953)、《危楼春晓》(1953)等等“中联影片”中的“乖仔”,到《雷雨》(1957)里唯一出演“文艺片”,饰演善良的二少爷,在银幕上头一回谈起恋爱,那时的李小龙演技还谈不上惊艳,但仗义、爽朗,甚至略有青涩的少年气质,必定让喜爱李小龙的影迷们看得快意十足。

而李小龙初涉影坛的50年代,对于香港电影,也正是失去内地庞大市场的支持之后,脱离旧日上海的风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港粤文化的关键时期。比如彼时的“黄飞鸿系列”,由祖籍广东的导演胡鹏于1949年推出,与《夜上海》、《孤岛或先》大异其趣,却一炮而红,拍了竟有百部,自此,香港武侠动作电影的班底、组织方法、故事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成形,并且对后日的发展影响深远。而“黄飞鸿”延伸的香港动作片人脉网络中,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就与石坚、关德兴、刘湛、袁小田,并列在“元老”的位置上。

因此,虽以李小龙为焦点,文隽也有意展开了一幅更为全貌的旧日香港电影图景,有对旧时昌盛的追忆,也有对曾经一窝蜂地调侃,电影里的华达片场内,搭着不同老板各自投资的“黄飞鸿”,不仅演员们周旋于几组拍摄中,还有相当有趣的“馄饨面”导演,喊一声“Camera!”就去吃馄饨面,吃完回来叫一声“Cut”,镜头动也不动一下。

甚至又演绎出这样一些情节,大年初一,吴楚帆登门,郑重地找李海泉商量“少拍点‘七日鲜’(形容当时7天为制作周期的速成作品),多拍点粤语片”,而肩负大家庭重担的李海泉却苦笑道:“我敬佩你的中联精神!”

文隽也知,对于如今两小时开外的片长,这些看似于李小龙本人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必定会遭争议。“好在我自己也做了导演,索性就任性起来,所谓的‘中联’,是指在1952年的时候,张瑛、吴楚帆便联系了黄曼梨、白雁等20多名粤语片演员及工作人员,以合作社的形式组成的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仅以各自的薪酬做投资,公司资本虽小,但制作严谨,比如开始重视剧本,由编、导、演共同创作及研究剧本,筹备及拍摄时间较长,影片质量高而产量少,演员工作时间长,但片酬很低,但中联开启了香港地区电影现实主义意味的先河,我执意要写这段历史、那些故人,不仅李小龙本人也拍了许多中联电影,在我看来,这对他今后的电影人生潜移默化地起了影响,并且我觉得中联精神也是我们香港电影人应该时刻铭记的情怀,虽然我也承认,如今的香港电影可能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但是请允许我,作为一个被香港电影奶水哺育成长起来的香港电影人,保留一点属于自己的怀念,并且,中联的精神至今也没有过时,无论在怎样的语境下,我相信那种认真和执著于电影本身的态度是值得尊敬的。”文隽说。■ 香港影视电影李小龙文隽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