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设计,英国也能制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英国设计,英国也能制造0( Jimmy Choo鞋履 )

伦敦社交名人塔玛拉·梅隆(Tamara Mellon)是卡梅伦的使臣之一,她和亚裔设计师周仰杰(Jimmy Choo)共同创立了高端鞋履品牌Jimmy Choo。还有著名的手袋设计师安雅·辛德马奇(Anya Hindmarch),在北京她的专卖店和专柜分别设在城东和城西最高档的商场新光天地和连卡佛里。卡梅伦抵达中国之前对英国媒体说,中国年轻的中产阶级很认可这两个高端品牌,反过来英国的高端设计师们也将中国这一群体视为首要的消费对象。

从中国回英国没几天,辛德马奇就公开说:“我真的喜欢经济衰退。”她认为经济危机是重新洗牌的时机,能让一切“重归原位”,比如降低生产成本。“我们缺乏廉价劳动力,真的没办法和中国竞争。”这些言论给她和她的首相朋友招来严厉的批评,前工党大臣伊恩·奥斯汀就说“大家都知道卡梅伦和他的伙伴们跟我们芸芸众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根本不在乎经济危机让普通人陷入失业、还不起房屋贷款的困境。不过卡梅伦还是愿意推销梅隆和辛德马奇的创业故事。梅隆上学时成绩不好,毕业时连文凭都没拿到,进入设计界之前,她曾在《时尚》杂志打零工,写八卦专栏,都不是有前途的工作。但她有商业天赋,和周仰杰共同创办Jimmy Choo后,她负责品牌的推广和市场,短短几年在全球开了113家专卖店,该品牌最新市值5亿英镑。辛德马奇今年42岁,是5个孩子的妈妈。她自述从18岁开始创业,是撒切尔夫人的政策让她意识到了政治对商业、设计的影响。卡梅伦夫妇身边有个社交名流组成的圈子,她和梅隆是核心成员,对首相也产生着影响。辛德马奇的前任公关伊莎贝尔·斯皮尔曼(Isabel Spearman)现在是卡梅伦夫人萨曼莎的造型顾问,帮她策划唐宁街10号的派对、挑选服饰。斯皮尔曼是领取公家俸禄的,英国媒体讽刺她为唐宁街的“Vanity Staff”,意思是出于虚荣、浮夸目的而雇用的职员,但他们并无实际价值。来华之前,卡梅伦迫于压力解雇了“Vanity Staff”中的两位私人摄影师,但斯皮尔曼仍然留在首相夫妇的核心圈子里,可见卡梅伦对斯皮尔曼、辛德马奇的青睐。卡梅伦说,辛德马奇的经历、创造力、成功经验有借鉴意义,这样的英国设计企业家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为配合英国的文化创意输出,卡梅伦在访华期间宣布,2012年将在中国启动一个大型艺术节——时代英国(UK Now)。“时代英国”艺术节将由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主办,协会主席文龙先生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希望此次活动能够集中展示英国艺术及创意产业的卓越成就,形式包括艺术展、演出、研讨会、电影节等,英国国家青年话剧团、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伦敦交响乐团、利物浦国际现代艺术节、威尔士国家舞蹈团、伦敦爱乐乐团、伦敦Sinfonietta现代音乐合唱团、国际野生动物及环境电影节——Wildscreen Festival将来到中国。其中最精彩的内容有两个:来自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A)的“1948~2012,英国设计大展”,由大英博物馆、V&A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组织的“中欧陶瓷300年对话”展览。

卡梅伦输出文化、艺术、创意产业,要感谢他的前辈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在台上推行工商企业私有化政策,对金融业实行“大爆炸改革”(Big Bang),催生出一代金融精英。他们取代了穿细条子三件套西装的老式股票经纪人、银行家,热衷于发明刺激的金融游戏。对这些人,人们的情感经历了羡慕、嫉妒,现在只剩恨。变革让伦敦金融城成为英国繁荣蓬勃的推手,金融业和相关服务行业创造的产值占到英国经济的1/4。热钱在金融城内翻腾,精英们在伦敦和纽约都置了房产后,开始把钱投向艺术品收藏和设计。地产商们涌进金融城,聘请著名建筑师修建标志性大楼,毫不畏惧爱尔兰共和军此前刚在金融城制造了爆炸事件。接受记者采访时,文龙提到了伦敦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和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作品有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金融城劳埃德大厦的罗杰斯与同学福斯特合作设计了香港地区汇丰银行大楼,而福斯特还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设计了3号航站楼。

伦敦的一些艺术品交易商、收藏界大亨,比如查尔斯·萨奇、杰伊·乔普林(Jay Jopling),名气远远大过他们代理的艺术家,而艺术家普遍比他们的作品更出名。圣马丁艺术和设计学院成了设计专业学生的麦加,其实圣马丁还注重培养设计师最不可缺少的商业技能,这个特点却被评论忽视了。伦敦在90年代中期成为全球艺术和时尚中心,前首相梅杰曾骄傲地说:“我们的戏剧超过了百老汇,我们的流行音乐占领了所有广播电视,我们的国家接管了巴黎的时装天桥。”严苛的撒切尔主义大概是英国历史上最被人憎恶的政策,它促使民众的兴趣从经济至上转向艺术、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绝非铁娘子原意。

​英国设计,英国也能制造1( 塔玛拉·梅隆与女儿Minty在位于曼哈顿上东区的家里的衣帽间内 )

梅杰之后的布莱尔正是这些变化的受益者。1997年,年轻、充满活力的布莱尔穿过挥动着米字旗的选民,走进唐宁街10号,意味着保守党18年执政期的结束,更象征着新时代的开始,美国媒体称之为“酷不列颠”时代。当年的选民,尤其是第一次投工党票的英格兰中产阶级,寄希望于布莱尔,希望他成为一座桥梁,把后帝国、后撒切尔时代的英国连接到新世纪。布莱尔认识到,英国的支柱,诸如帝国的荣耀、强大的工业、君主立宪制、国教,它们的力量都在减弱,而他之所以能竞选成功是出于英国人的渴望:他们偶尔期望有个领导人给沉闷的生活吹进新鲜空气,带来希望,激发乐观精神。布莱尔顺势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用政策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未能避免重创。《观察家报》的专栏作家威尔·赫顿(Will Hutton)甚至担忧英国会变成“泰晤士河畔的冰岛”。2007年,英国当代艺术旗手达米安·赫斯特捧出一个镶满钻石的骷髅,它太像一个坐标了,之前是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好日子,而后的艰难时世里一片黯淡。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英国的经济衰退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严重。内政部最新报告说,到11月初英国国内失业率达到16年来的新高,平均有19%的家庭无人就业。此时卡梅伦执政犹如布莱尔当选的翻版。曾在伦敦工作12年的美国《新闻周刊》编辑斯特莱克·麦克奎尔(Stryker McGuire)评论道,在失败主义的潜流冲击下,英国人的“后帝国主义萎靡症”又犯了。十几年前,布莱尔敏锐地发现英国人有了这种病,于是提出这个说法,其症状是缺乏信心,确定不下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英国文化,英国设计,英国制造”,以及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或许能带来新的机会,重振人们的精神。

​英国设计,英国也能制造2( 美国女演员莉萨·埃德尔斯坦穿着Jimmy Choo2010春夏款拉链及踝罗马高跟鞋 )

V&A馆长马克·琼斯(Mark Jones)爵士对本刊说,“时代英国”的旗舰活动“英国设计大展”的展品包括时尚、家居、陶艺、摄影、建筑,反映了战后英国文化的精华。琼斯向我提到,1946年V&A举办了一个展览——英国能够制造(Britain Can Make It)。展品从珠宝首饰、时装到家庭娱乐产品、家具,全部为英国设计、生产的消费品,而且它们全部是工业化的产品,并非手工产品。尽管伦敦城内还有很多地方是空袭废墟,为期3个月的展览仍然吸引了150万参观者,而当时英国的人口不到5000万。琼斯爵士说,展览的目的是要增加战后英国人的国家自豪感,对参观者进行消费品位的训练,证明英国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他特别强调了最后一点。

早前,本刊记者采访英国设计协会主席、伦敦设计节创办人约翰·索瑞尔(John Sorrell)爵士时,他认为英国的制造业在30年前就开始衰退,“英国已不是世界主要的制造中心,它现在是创意之国”。英国设计界对他的观点颇有争论。今年10月,本刊记者在伦敦造访利伯提(Liberty)百货公司,其家居部买手说,英国至今还有高质量的工业生产。利伯提百货公司有135年历史,在19世纪中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中,它销售威廉·莫里斯等设计家的产品,为设计走向市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利伯提还保留着支持国货的优良传统。这位买手说,她与之合作的设计师中有20多人的设计全部工序在英国实现,包括灯具、家具、面料、瓷器、金属制品等产品。比如Anglepoise牌灯具,制造灯架的铝产自伯明翰的制造厂,金属构件和粉末喷涂在怀特岛,组装在西苏塞克斯的小镇,灯盏的面料供应商则是伦敦著名的家居用品面料公司,上面的花纹又是在格拉斯哥做的数字印花。还有一个著名的家具品牌Ercol,在白金汉郡新建了15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展示厅,雇员超过150人。Ercol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其产品以温莎椅最为出名。“他们的家具采用手工组装,结合处不用钉子,而是按传统的燕尾式结构,最后上6道漆。这些工序全部在英国境内完成。”■

​英国设计,英国也能制造3

​英国设计,英国也能制造4

​英国设计,英国也能制造5( Jimmy Choo鞋履 ) 设计英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