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巨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西安 张坤)
一直在外求学的我,整整4年没有回过位于秦岭南麓的家乡。前阵子适逢休假,便打算回家看看。从西安乘大巴沿高速公路往南,不一会儿便进入秦岭山区,霜天红叶、枫林尽染,煞是好看。三个小时的车程,家乡便已在我脚下。
走在县城的街道上,发觉私家车变多了,楼房变高了。回家的路上,经过一片以前的丘陵山头,不觉眼前一亮,原本很荒凉的地方,现在已被开发成为一片旅游景区。水帘瀑布、人工湖、人工林、巨型石牛雕像、先进的日光灯,小道两边绿草茵茵,人工喷水设施一应俱全,不时可见园林工人忙活的身影。记忆中的荒山头现在成了家乡的一张活名片。我心里想,才几年功夫,家乡变化就如此巨大,真是了得!丝毫不能让人相信,这还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
可回到村里才发现,大家都在忙着挖红薯、种油菜。祖祖辈辈以泥土为伴的命运并没有多大改变,改变的只是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农活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却多了照顾小孩的负担,村人生活之艰难也可想而知。站在一处高地,放眼望去,平缓的山坡大多被推成梯田形状。走近仔细一看,茂密的草丛中一排排不起眼的橘树孱弱地生长着。一位老伯告诉我:“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把好好的土地都推成梯田改种树木。咱们村里以前就种过橘树,因为气候原因,树苗都死了,后来改种梨树,由于缺乏管理,梨树也死了,现在又改种橘树。年轻人都去打工了,就剩下我们这些老人在家,也没有能力管理树木,好好的树苗也就荒着了。”“政府不过问么?”我问。“政府还管这?栽树的时候场面那叫热闹,县里、乡里来了很多当官的,电视台都来报道了,可是树栽完,就再也没见他们来过。”老伯说。
我想,要是县里能把修建旅游景区的一半精力放在退耕还林以及后续保障工作上,官员们多多顾及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均衡发展,以农为本,走贴合县情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追求所谓的面子工程,那么家乡才会发生真正的巨变。 家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