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发展的代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太原 丁一)
我的家乡位于偏僻的山区。从前虽穷,交通不便,但也有让城里人羡慕不已的地方,那便是空气新鲜,天特别的蓝。有鉴于此,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家乡盖了两间房子,准备将来退休了回去养老。
现在,家乡仍然很穷,村民们一直都是靠开采石场维持生活。前些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采石场被有关部门查封了,村民们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或安置。家乡的土地贫瘠,粮食价格又低,靠种粮根本无法生活。有一年秋天,我去田间散步,有乡亲对我说,从庄稼的好坏,就可以看出谁家穷,谁家富。那些庄稼长得好,地垄光溜溜没有一棵草的,肯定是穷人家。你想,要是有三分奈何,谁还肯将力气往地里撒呢?
可是,家乡的空气却不再新鲜,天也不再蓝了。因为几年前,有一家水泥厂从城边迁到了我们村里,浓烈的烟尘把村里污染得不成样子。村民们得到的补偿,只是每年中秋和春节每户一袋面、一袋米、一壶油,以及去水泥厂出售廉价劳动的机会。水泥厂内污染更是严重,曾有两个在里面打工的村民被熏晕过去,拉到医院抢救。就这样的工作环境,打工者每月只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水泥厂有村干部的股份,村民们虽占“地利”,却畏于村干部的权势,不敢向水泥厂提更多的要求。就是这样的条件和待遇,村民也很珍惜这份工作,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赚钱地方。
后来村民们才知道,这个水泥厂是违规(不知是环保不达标,还是产量不达标)的。但水泥厂从来没有彻底停产过,只是在查禁风声紧时停产三两天。停产时间最长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据说是怕污染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空气,有关部门才动了真格的——不怕污染了近在咫尺的农民,却怕污染了千里之外的运动员!我想不明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什么总是以农民的牺牲为代价呀? 发展环境污染代价
上一篇:
家乡“巨变”
下一篇:
环球要刊速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