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时装周:模特儿回归,明星退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伦敦时装周:模特儿回归,明星退出0( 模特儿吉赛尔·邦臣之所以被大众所知,是因为她和好莱坞发生了联系 )

伦敦一位时尚评论家对我谈及参加四大时装周的心得说:“在纽约精心地修饰,到伦敦艺术地混乱,去了巴黎漫不经心地各穿各,上米兰就要炫耀名牌。”英国时装协会首席执行官卡罗琳·鲁什(Caroline Rush)指出,伦敦时装周和“较为商业化”的其他三大时装周相比,“对设计师更宽宏,更鼓励创新”,因此新秀辈出。这就使伦敦确实为时装周提供了“混乱”的舞台。

设计师们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举办新装秀,黑奇·萨隆(Heikki Salonen)在滑铁卢车站里停用的欧洲之星铁路线候车厅里展示新装,伸展的老铁轨就是T台。他还在当今伦敦最时髦的去处,芬兰餐馆Hel Yes!里办了一场设计展。Hel Yes!开在一间阴森森的仓库里,服务生穿着萨隆独家设计的制服,鬼影憧憧,游来荡去。另一位年轻设计师让-皮埃尔·布拉加莎(Jean-Pierre Braganza)在新装秀结束后,让模特儿骑了一辆自行车谢幕,车上有玫瑰红底子印着鸟儿的图案,和他新装的图案一模一样。这是他为伦敦运输局设计的限量版出租用自行车,几天后我在伦敦街头就看到有人骑上了这款拉风的自行车。在圣马丁巷、高级百货公司Selfridges,我还看到富有太空感的超大型号半自动售货机,销售设计师设计的项链、时装、太阳镜。它是摩根酒店集团开发的,原本只安装在旗下的酒店里做礼品店的替代,时装协会把它们安装在伦敦街头和商店,给时装周增加了游戏色彩,普通人也忍不住参与进去。

英国时装协会的宣传官员告诉我,时装业每年为英国经济直接贡献约210亿英镑,提供81.6万个岗位,名列英国第15大产业。在时装周期间,时装业发挥的效益尤为明显。据时装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9月的伦敦2011春夏时装周上收到订单总额约1亿英镑,短短一周为伦敦酒店餐饮业创收2000万英镑。

时装周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广告。时装周前后的9、10月份是时装广告的盛季,各服装品牌、时装店纷纷在媒体、街头推出新一季的广告。品牌投入相当可观的时间、金钱,请最合适的摄影师,最有创意的造型师、化妆师……总之,一切都要最好的。最重要的当然是广告主角,她们一如既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但我发现,今年广告上的女人,不管是一直端着架子的奢侈品牌伊夫·圣·洛朗,还是大众百货公司Debenhams,宣传海报上的女人都是职业模特儿。职业模特儿因为让消费者感到陌生,于是她们的脸带来新鲜感,如Debenhams期望的能帮品牌和设计师“赢回女性的心”。当然用她们能大大降低成本。中国模特儿李丹妮是本届伦敦时装周最炙手可热的模特儿,参加了十几场新装秀表演,恰恰因为她是“陌生人”。

2000年以来的10年,高端时装品牌倾向于用明星做代言人,不惜靡费百万。香奈儿喜欢带文艺气质的女演员,比如妮可·基德曼、凯拉·奈特利,请基德曼代言香奈儿5号香水支付给她酬金371万美元。路易威登青睐麦当娜、戈尔巴乔夫、科波拉父女、宇航员等英雄领袖。普拉达旗下的Miu Miu、马克·雅各布斯都鼓吹精灵古怪,青睐的代言人就是到20多岁还没过完青春期的林赛·洛韩、凡妮莎·帕拉迪丝、夏洛特·兰普林、达科塔·范宁。欧莱雅广告牌上的演艺明星就更多了,每个女明星都要说出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你值得拥有”。可能每个品牌都认为明星们也“值得拥有”。10年来,时尚和明星形成了利益和金钱的共生关系,互相锦上添花,红地毯、报刊、网络上随处可见花团锦簇的景象。

​伦敦时装周:模特儿回归,明星退出1

其实在去年,已经有品牌和设计师表现出对明星的厌弃。去年普拉达集团为Miu Miu发布新装广告时附带了一篇新闻稿,开头一段即开宗明义:“模特儿回归,明星退出。”这则广告由当今最红的摄影二人组墨特·阿拉斯(Mert Alas)、马可斯·皮戈特(Marcus Pigott)掌镜,与之配合的画面是一群全新的模特儿,每一张脸蛋都那么年轻新鲜,令人过目不忘。普拉达在时尚业已被神话出特立独行的气质,它的宣言自然引起了一连串的震荡。

之后不久,时尚业奥斯卡“大都会博物馆时装学院慈善晚会”举行,主题是“模特儿”,并做了个“模特儿是缪斯”的展览。展览展出了70多个高端时装品牌的广告片、秀场照,策展人认为,好模特儿通过纯粹的姿势、身体线条,能和服装一起将设计师的思想传达到更广阔的世界,表现出她所处时代的风格,展览的目的在于肯定20世纪模特儿对时装业的贡献。

​伦敦时装周:模特儿回归,明星退出2( 伊夫·圣·洛朗的新一季广告由职业模特儿达莉亚·沃波依担任主角 )

到今年,喜欢和名人拉关系的马克·雅各布斯前所未有地没有把他新装秀的前排留给一线明星。他对业内媒体说,我和明星们的恋爱关系结束了,抱怨控制不了麦当娜、Lady Gaga等明星。

在业内强势力量的带动下,在9、10月的广告大战中,被女明星挤对了多年、长一副陌生脸的模特儿占据了焦点位置。伊夫·圣·洛朗的创意总监斯特凡诺·皮拉蒂(Stefano Pilati)今秋用26岁的模特儿达莉亚·沃波依(Daria Werbowy)拍新广告,他对《女性每日穿着》说:“我需要的是专业精神,这一点只有经验丰富的职业模特儿才具备。她们能从专业角度去表现服装。”他暗示,时装业没有把时装,而是把虚荣放在了首位,大家却不愿承认。古驰集团的设计总监弗里达·贾娜妮(Frida Giannini)明确说,虚荣是当今时装业的通病。她也用了专业模特儿,27岁的拉奎尔·齐默曼(Raquel Zimmermann)做新装秀的开场模特儿。“明星因电影出名,也因为某部电影被打上烙印,人们很难把她们和她们扮演过的角色分开。所以我倾向于选择一张能给人留下强烈印象,又普通到不会让人和好莱坞、音乐圈产生联想的脸蛋。”这就是专业模特儿的另一个优点,她们像张白纸,消费者很容易把自己的梦想投入到这样的形象上。从来只往前看、不回头看的卡尔·拉格菲尔德也支持这种论调。他同时担任香奈儿、芬迪、其个人品牌的设计师,今年用陌生模特儿担任这三个品牌的广告主角。他说模特儿“有正确的外貌和格调”,男女明星们曝光过度已经引发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

​伦敦时装周:模特儿回归,明星退出3( 英国知名零售商Debenhams的新广告起用了3位高龄职业模特 )

以往,时装、设计师刻意保持神秘,要和普通大众拉开距离。是乔治·阿玛尼拉近了这个距离。20世纪80年代,他游说李察·基尔在影片《美国舞男》中穿上他的西装,并保证把时装秀前排的座位留给好莱坞明星。成功攀附上明星后,10年之间时装设计师也明星化,设计师时装首次发挥出它的影响力,阿玛尼发展壮大到不可小觑的时尚巨无霸,成为最有明星气质的时装品牌。詹尼·范思哲紧随其后。他很舍得下本钱,不管是已经老了的索菲娅·罗兰,还是正当红的乔治·迈克尔,一概慷慨大方,豪气赞助礼服、首饰。他还开了大手笔拍广告的先例。他请来的摄影师欧文·潘(Irving Penn)、布鲁斯·韦伯(Bruce Weber)、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代言人从埃尔顿·约翰到麦当娜,从歌星乔恩·邦·乔维(Jon Bon Jovi)到猫王的女儿,无不有当年最红最贵的身价。到90年代末,有小道消息说,迪奥付给妮可·基德曼不少于200万美元,让她每次出席重要的社交活动都穿迪奥的礼服。品牌的财大气粗,从广告中可见一斑。

时尚杂志也跟着改用明星乃至更宽泛意义上的名人做封面人物,按行规它们的封面应该是模特儿。1998年12月号的美国版《时尚》是转折点,那一期的封面上,安娜·温特让希拉里·克林顿做了封面女郎。英国版《时尚》主编说,模特儿职业生命短暂,更新换代很快,因此她们普遍缺乏“可辨识因子”。此话不假,一些模特儿被人记住,往往是因为她当上了明星,比如卡梅隆·迪亚兹、吉赛尔·邦臣。而一本发行几十万册的杂志用什么人做封面是非常重要的。况且,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语调也跟得上90年代奢侈品民主化的进程。但是杂质逐渐地掺了进来,越掺越多。一些靠丑闻上位、出名的所谓电视名人,也上了时尚封面。时尚杂志历来与高端品牌共生,是上流社会的产物,因此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前馆长罗伊·斯特朗爵士(Roy Strong)喟叹世风日下,社会整个向下流,所谓名人文化不过是垃圾文化。

​伦敦时装周:模特儿回归,明星退出4( 伦敦2011年春夏时装周 )

英国时装设计师普遍低调、务实,更遵循商业社会而不是名人社会的规则,因此他们比纽约、巴黎、米兰的设计师更不满时装业过度利用明星。他们认为明星坐在秀场的第一排,甚至上T台玩票走几圈,无益于时装的真正意义,反而喧宾夺主,贬损了时装的价值。有八卦说,英国设计天才亚历山大·麦克奎恩1999年拒绝邀请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出席他的新装秀,声称她的出席会让别人分心。10年后,他又让珍妮·杰克逊吃了闭门羹。麦克奎恩说:“我可不想拍明星的马屁,那很粗俗。明星坐在第一排,媒体报道、公众的注意力都侧重到了名人身上,那就和工作、和在T台上工作的每个模特儿都没关系了,这是对工作的不尊重。”

另一著名设计师侯赛因·卡拉扬(Hussein Chalayan)也发表过类似的直言。某一年的时装周上他感叹:“这一周媒体还在报道明星参加了设计师的时装秀。这段时间是给设计师的,这是时装周,不是名人周。”那一周贝太维多利亚参加了玛丽亚·格莱施庆加(Maria Grachvogel)的新装秀,设计师那一年的作品并不出色,却因为维多利亚的出现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将很多优秀设计师挤出了媒体报道的版面、时段。去年此时,问题明星林赛·洛韩被一向走高贵路线的法国老品牌伊曼纽尔·温加罗(Emanuel Ungaro)任命为艺术顾问。委任状颁发一年间,洛韩不断闹出毒品、酗酒、酒驾、入狱的丑闻。洛韩倒是跟在正牌设计总监伊丝翠拉·阿切斯(Estrella Archs)身边“推出”一个新装系列,但是媒体的报道热潮又有多少是因为设计的含金量呢?结果是洛韩和阿切斯都对东家极为不满,满肚子牢骚,这品牌赶紧换了英国设计师吉尔斯·迪肯(Giles Deacon)作为补救,才找回些面子。对此卡拉扬又能说什么呢?他知道明星这一物种只要不消亡,就不会被时装业挤出去。拉格菲尔德不是说了嘛:“明星想开发他们的时装系列,推出他们的香水,这种变化也是需要的。”■

​伦敦时装周:模特儿回归,明星退出5( 巴西出生的模特儿拉奎尔·齐默曼是当今设计师的宠儿 ) 伦敦时装周明星模特儿时装周时装搭配伦敦模特回归时装退出世界四大时装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