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车展演绎“革命万岁”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巴黎车展演绎“革命万岁”0( 9月30日,戴姆勒-奔驰公司总裁蔡澈携全新一代奔驰CLS亮相巴黎车展 )

车展位于法国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开幕当天阴雨连绵,通往位于巴黎西南部车展的道路一路拥堵,用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到会场。2010年巴黎车展有5个不同的场馆,第一场馆主要集中了法国几个著名品牌雷诺、标致雪铁龙等当地品牌,沃尔沃也位于这个展馆。

巴黎车展开幕前夜,奔驰公司在位于香榭丽舍大道的展厅举办了一个酒会,展厅旁边就是巴黎大名鼎鼎的UGC电影院——一个名流出没的地方。就在UGC电影院旁边,奔驰汽车全球第三大体验、展示中心刚刚开业不久。

在影院里,戴姆勒-奔驰公司总裁蔡澈充满激情地说:“今年巴黎车展是常规车展的最后一次,以后将是电动汽车的天下。奔驰今年就带来了很多电动汽车及新技术,这是一次革命。”他强调,在繁荣时期考虑电动等新能源汽车非常明智,汽车发展到今天,到了需要重新发明的地步。他说:“法国人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允许我借用法国人的说法对今天的汽车行业做一个大胆的预测,那就是:自由、平等、电动。奔驰125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革命万岁!”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技术研发负责人韦伯博士(Dr.Thomas Weber),集团销售及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施密特先后接受了采访。

三联生活周刊:奔驰今年1~8月在中国销售了8.7万多辆车,请问你对未来奔驰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有什么期望?

巴黎车展演绎“革命万岁”1( smart电动车 )

韦伯:奔驰董事会对今年中国市场的表现非常满意,同时也非常惊喜,因为2009年,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销售超过了6万辆。从截至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非常有信心认为,今年的销量一定会超过10万辆。之前,董事会在北京开会时曾表示,2015年在中国要卖30万辆,对于这个目标,我们同样很有信心。因为,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市场拥有非常多的车型,其中包括热销的加长E级、C级以及众多的SUV和跑车车型,它们都展现出非常好的销售势头,相信未来会创造更好的销售业绩。尽管我本人是工程师出身,并不是每天都与销售数字打交道,但从目前的销售预期来看,我认为,今年的整体销量可以达到12万辆。

施密特:我们都不是预言家,不能预知未来的事情。但是从数据上看,奔驰今年的增幅将达到百分之一百以上,我们相信明年增幅还会保持在两位数。

巴黎车展演绎“革命万岁”2(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销售及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施密特 )

三联生活周刊:要实现2015年在中国销售30万辆的目标,奔驰势必要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带到中国,请问对于技术转让或与合作伙伴分享方面,戴姆勒集团有怎样的策略?

韦伯:我们非常愿意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以及整个中国市场分享梅赛德斯-奔驰最先进的技术。事实上,奔驰目前已经不断将最新的技术带到中国。例如作为第一个应用锂电技术的豪华车厂家,我们将拥有锂电池混合动力技术的S-Class Hybrid带到了中国。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新技术不断引入中国市场。

巴黎车展演绎“革命万岁”3(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技术研发负责人韦伯 )

对戴姆勒集团来说,为中国市场带去新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这也是我们对中国市场一直以来的承诺。另一方面,戴姆勒也不断得到中国政府更多的支持,比如说一些雷达波段的分享,相信这些技术将会对我们将来在中国销售汽车的安全性能方面有更好的提升。同时,戴姆勒通过与比亚迪建立研发合作伙伴的关系,将为中国带来更新的技术、创造更新的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分享技术和技术转让还是两个概念,为了实现在中国销售30万辆的目标,奔驰方面是否会考虑技术转让,以此来提高在国内的产能?

巴黎车展演绎“革命万岁”4( 戈登·瓦格纳 )

韦伯:我认为,技术转让更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哪些技术需要引入中国,因为这与奔驰在中国的计划产能是联系在一起的。奔驰在中国实现国产化方面,仍然严格地执行40%国产化率的标准。同时,奔驰也在与宝马进行沟通,协商一同在中国市场合作发展。以戴姆勒与比亚迪的合作方式为例,我们正在不断寻求更多的机会,以便在中国生产高科技的部件和产品,这也是奔驰在中国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

三联生活周刊:在奔驰的产品研发过程中,是否有中国技术人员参与?

韦伯:中国市场对于奔驰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为了将来能生产更多适应中国市场的奔驰汽车,我们已经在中国开建一些研发机构,其中包括北京的奔驰先锋设计室、戴姆勒与比亚迪共同合作组建的研发机构,另外还有戴姆勒与北汽控股合作建立的研发中心等。在产品方面,包括目前奔驰车使用的导航系统和其他涉及中文的操作系统,都是在中国与中国的技术人员一同研发的。对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车型来说,目前热销的奔驰E级长轴距版就是德国设计师与中国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杰作。

三联生活周刊: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如何做到既兼顾市场需求,又保持奔驰的基因?

韦伯:明年上市的新C级仅仅是改款车型,它其实不是全新一代的C级轿车,它的改款肯定会考虑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其实,中国技术人员参与研发是一个过程,我们所要做的是要不断地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以便打造适合各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我们仍然要坚持“首先要造一款奔驰车”的原则,在满足中国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依然要保持奔驰的理性与内在品质,这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的品牌承诺——唯有最好。

三联生活周刊:奔驰在这次巴黎车展上展出的电动汽车很多,而混合动力的车型相对较少,这是否意味着混合动力技术作为一个过渡技术,厂家对其关注度正在减小?这个过渡的期限会不会缩短?

韦伯: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奔驰在通往零排放道路上实施的“三步走”战略是明确的,我们不会轻此重彼。高效内燃机、混合动力以及电力驱动技术满足了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

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发展环节,戴姆勒集团对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因为混合动力将成为为大型车提供动力的最好解决方案。以奔驰E级车和S级车为例,车主可能经常需要长途驾驶,而混合动力可以在节省燃油和降低排放的同时,为车主提供更长的行驶历程。

电动车拥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蓄电池驱动,另一种是燃料电池驱动。电池驱动更多是装载在小型车上,比如说奔驰Smart、A级车,它可以提供200公里的行程,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用户在城市里的行驶需求,而燃料电池可以提供更长的行驶历程,例如400公里甚至更长的续航里程,同时燃料电池的充电时间非常短暂,这较一般的电池充电有很大的优势。同时,氢在地球上的存在非常广泛,如果通过太阳能提炼氢来为汽车提供行驶的动力,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零排放。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奔驰研发的燃料电池技术成本在几年前还非常高,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燃料电池的成本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韦伯:至于燃料电池的成本问题,因为搭载燃料电池的奔驰B级车已经开始量产,这也就证明了我们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已经达到量产的需求了。在中国市场上,更多是应用普通蓄电池技术的汽车,它的续航历程将是一个较大的障碍,充电时间相对较长也是障碍。在奔驰看来,更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应用燃料电池,这要看今后的市场发展走向。可以说,奔驰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剩下的只是考虑市场需求。

三联生活周刊:戴姆勒是否会加大对北京奔驰的投入力度?奔驰在中国筹建发动机工厂的事宜进展如何?

施密特:我们在北京合资企业的生产能力为10万辆,从目前来看,它还有足够的产能释放空间。如果中国市场对奔驰C级和E级的需求大幅增加,我们会考虑对北京奔驰加大投入扩建。我们的合作关系非常好,双方都对未来合作抱着良好而积极的态度,未来会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北京奔驰增加发动机的生产项目。

三联生活周刊:与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合作有何新进展?奔驰如何实现既定的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施密特:我们将和比亚迪一起研发出专门为中国制造的全新电动汽车,它将拥有独立的新品牌标识。戴姆勒将利用在电动移动方面的技术经验,与比亚迪在蓄电池方面的技术经验相结合,去实现研发全新电动汽车的目标。

梅赛德斯的新战略方向是,进一步优化常规的柴油机和汽油机,通过起停功能以及新的变速箱技术,使其进一步降低油耗。我们已经推出了很多混合动力版的汽车,这其中包括深受中国市场欢迎的奔驰S级混合动力版,今后还会推出更多的混合动力车型。此外,我们目前已经有很多电动车型行驶在路上了,这其中包括Smart电动版、A级电动版,包括B级燃料电池版。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市场奔驰C级轿车、E级轿车以及宝马3系和5系均大幅降价,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施密特:对梅赛德斯-奔驰来说,我们的立场是始终要保持价格的稳定性,我们不鼓励降价,同时将把这种降价现象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奔驰的目标是将在中国实现30万辆销量,请问这其中进口和国产的比例将是怎样的?

施密特:未来国产奔驰与进口奔驰的销量比例,我认为会是50∶50。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目前是奔驰R级车全球最大的销售市场,请问北京奔驰未来导入的国产新车会是R级吗?

施密特:目前奔驰R级在中国非常受欢迎,近期R级升级改款也即将在中国市场上进行投放。从R级在全球的总体销售数量来看,目前在美国的制造工厂已经能够应付。只有R级的全球销量提高到一定规模时,例如5万辆的销量,我们才会考虑是否在其他地区投产。

事实上,奔驰在中国的销量状况是奔驰C级比E级销量好,而且E级比S级的销量更好。S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状况比其他地区销量状况更好。

三联生活周刊: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快速增长,请问如何平衡追求销量和经销商网络快速发展,以及价格体系稳定之间的关系?

施密特:梅赛德斯-奔驰品牌代表的不仅是最好的产品,也代表了最好的售后服务。相对于追求销量的快速增长,我们更重视经销商网络建设,以及经销商服务品质方面的提升。既要保证销量快速增长,更要保证在售后和维修等方面的服务同样高质量,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我们正在不断加大对经销商培训的投入。

奔驰在中国市场上的经销商网络,既包括国产车,也包括进口车。我们提供统一的培训进修制度,以此提高所有经销商的业务水平。在批发商层次上有两个公司:一个是北京奔驰,主导国产奔驰汽车的批发销售;另一个是奔驰中国,它主导进口车的批发销售。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政府现在对购买电动汽车进行政策补贴,但是进口品牌的电动车仍不在补贴行列内,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施密特:假如奔驰的进口电动车能够得到中国政府补贴,我认为那将是对我们非常积极正面的消息。但是我们不会主动去干预中国政府的决策。事实上,由于比亚迪是中国公司,而我们与比亚迪合作在中国生产电动车,因此我们也算间接地享受到了中国对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

在传承与革命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革命是具有颠覆性的,而经典则需要时光的打磨方能永恒。梅赛德斯-奔驰设计副总裁戈登·瓦格纳对“革命”的提法深表认同,同时,他也强调梅赛德斯-奔驰“它总能在传承与革命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在坚持纯正血统方面,瓦格纳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不会把梅赛德斯-奔驰制造出中国式或者印度式的。就像LV的皮包,永远是一个法国式的产品,不会把它中国化一样。”

三联生活周刊:蔡澈提到革命万岁,请问奔驰的设计是否也面临着一场革命?

瓦格纳:对这个说法我基本认同,确实如此。不过梅赛德斯-奔驰总是在一定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它总能在传承与革命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种革命性的设计语言可以从全新的SLS AMG和全新的CLS看出来,例如它们更加现代化的散热器格栅,这些都构成了梅赛德斯-奔驰新的产品和品牌形象。这种革命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从这一代奔驰C级车开始,奔驰的设计风格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请问这种转变的灵感源自哪里?

瓦格纳:我们在C级、E级轿车上更多地运用棱角的变化,因为棱角更具现代感,它已经是我们设计语言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棱角设计也是富于变化的,因为不同的棱角造型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它一方面反映车的质量,同时也反映奔驰所拥有的那些美好特性。所以新一代E级轿车以及全新的CLS的设计语言,都是通过棱角来表现,但是它们之间又各有不同的含义。

三联生活周刊:下一代的S级轿车是否会有颠覆性设计?

瓦格纳:下一代S级依然会是一款典型的梅赛德斯-奔驰轿车,这其中经典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会有革命性的创新。

三联生活周刊:从设计的角度,在材料应用方面有什么革命性的体现?

瓦格纳:我们所追求的是用最真实的天然材料去完美展现梅赛德斯-奔驰的品质,这一点可以从最新的CLS豪华内饰中感受到。

三联生活周刊:以前这种哑光漆似乎只出现在改装车上,我们发现,作为豪华汽车品牌,奔驰也开始追求这种风尚?

瓦格纳:奔驰目前推出的哑光面漆是一种非常豪华的面漆,这种哑光效果会让车身显得更加优雅、高贵,能更清晰地突出车的轮廓。这种技术目前也被我们的竞争对手竞相模仿。在这方面,梅赛德斯-奔驰拥有广泛的色彩范围,最深色的哑光漆面会让车身显得不张扬,而另一种铝含量比较高的哑光漆,能更加突出汽车的豪华形象。

三联生活周刊:CLS在几年前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豪华车细分领域,请问全新一代CLS与上一代比,有哪些设计得以保留?奔驰在未来跨界车领域是否有新计划?

瓦格纳:新一代CLS的一个特点就是驾驶室与车身尺寸比例更小,而车轮更加突出、宽大,车身整体显得更矮、更宽。它的前脸造型是全新的、革命性的,采用了垂直设计的散热器格栅。车身侧面,非常大胆地采用了许多向下转的线条。现在许多竞争对手都在模仿我们的全新设计。

前一款CLS给人的感觉很安静,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的,像一条非常典雅的线。新一代CLS在4个门的Coupe基础上,保持了原来比较矮的、比较平顺的外观线条设计,同时又增加了两个新的突破,它有一条下沉的腰线及后轮的轮眉线条,而前脸设计更具动感。

梅赛德斯-奔驰也会不断开创全新的细分市场,包括高端和中端车型,特别是在小型车上创造新的车型家族,也会在细分市场中创造跨界的偶像车型。我可以透露的是,将来的A级和B级之间的区别会非常大。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有25~30岁左右的富有人群,他们买得起奔驰S级,但他们可能会认为奔驰跟自己的年龄不很匹配。奔驰设计将如何去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

瓦格纳:这部分人群确实是梅赛德斯-奔驰非常重要的目标用户群。中国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大概是25岁左右,他们非常年轻,又非常成功。如今年轻化是全世界都在追求的一种价值,因为年轻化和运动性代表了一个消费市场,它已成为梅赛德斯-奔驰的一种核心价值。其实,即便是60岁的消费者,买一辆帅气的汽车也能让自己更有年轻人的朝气。因此,消费者对年轻化的追求,促使我们在设计方面要掀起一场革命。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汽车品牌在做设计的时候,会跑到新兴市场去调研,请问奔驰会不会也这么做?

瓦格纳:首先,梅赛德斯-奔驰的产品是原汁原味的欧洲产品,所以仍然要保留德式或欧式的产品特性,同时也要让中国消费者同样喜欢。我们对包括中国消费者在内的全球用户做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这些反馈对未来3~5年,甚至10年的设计都会有一定帮助。为了更好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我们专门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先锋设计中心,它是奔驰在亚洲最大的设计中心,而且将来还会扩大。■ 比亚迪奔驰b级奔驰suv万岁车展革命巴黎奔驰汽车德国汽车燃料电池豪华车奔驰汽车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梅赛德斯-奔驰演绎奔驰中国电动汽车三联生活周刊跑车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