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天然之趣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真有天然之趣0

见情见性

齐白石于1957年去世后,家属将家中收存的一批作品及手稿、信件、收藏等捐给国家,准备在北京雨儿胡同筹建齐白石纪念馆,后来纪念馆由于历史原因并未真正建成,这批捐赠被划归收藏于北京画院,幸运的是在“文革”期间没有散失。2005年,北京画院在其美术馆内建了齐白石纪念馆,开始举办院藏齐白石系列展。对于这批遗存,他们用了“秘藏”这样的称谓,原因是藏品自1958年进入画院库房后一直处于封存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解封,尤其是其中手稿部分,包括写于1903至1936年的9本日记,都从未系统整理和发表过,是了解齐白石生活和艺术的珍贵文献。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告诉本刊,从草虫、花卉到手札印章,他们至今已经完成7个系列专题展览,而这次的“真有天然之趣”则是集院藏齐白石精品的大展。“北京画院藏有近2000件齐白石作品、图稿、收藏和遗物,我们从中挑选了大约200件,是比较完整的一次展示。寻找展览呈现方式是最难的,在整理院藏的过程中,有一张画于1919年的小图稿《砖纹若鸟》最终帮我们找到了通向齐白石艺术精神的一把钥匙。”画稿就是一张纸,高28厘米、宽20.5厘米,画着一只轮廓简略、憨态可掬的小鸟,题跋上写道:“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闲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吴洪亮说,题跋所描画的就是真实的齐白石,“真有天然之趣”正是齐白石自己的写照,齐白石的艺术即是一个“真”字。最终他们将藏品中有年款的作品进行纵向排列,将最具自然之真、人性之真,最具情趣、哲思的作品甄选出来,勾勒出一个真实齐白石的展览。

齐白石的草虫画是观者得见他意趣和生命情怀的重要部分。他早年即画草虫,现存最早的是收藏于荣宝斋的册页《蜘蛛》,大约是1900年的作品。1919年后,齐白石听从陈师曾的建议,开始“衰年变法”,在创立“红花墨叶”大写意花鸟画的同时,也开创了“工虫花卉”的独特形式,以工笔画虫,配以大写意的花卉,将传统中国画的工和写这两极融于一画。据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吕晓整理统计,该院收藏的齐白石草虫作品非常多,有295件,其中画稿227件,作品68件,描绘的草虫有22种之多。北京画院的这227件画稿是一批非常特别的收藏,均为工致的草虫,画幅大小不一,以册页居多,整张画纸背景留白,只画工虫,不画花卉,而且没有落款和印章。最多出现的是蜻蜓,有45件,其余画得较多的有蚂蚱、蛾、蝉、螳螂、蝈蝈和蜜蜂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当代艺术家徐冰撰文说到自己观看这批画稿时所感受到的惊奇和吸引:“这批画使我强烈感受到他对这些小生灵的喜爱,以致达到近乎‘仪式化’的程度。让我想到欧洲生物标本绘制家的作品——用最精细的毫厘,用人所能及的程度将对象描绘,才对得起自然造物之精彩绝伦。在这些寸尺大小的纸页上,仅有的一两只小虫,给人从未有过的一种生命的尊严之感。”而关于这批画稿的用意,自展出和出版后就一直多有说法。吕晓在文章中提到,齐白石的弟子娄师白曾告诉他:“他(齐白石)在眼力好,能画时画了一批工虫,以便后来补画。但是后来买画的都要整张的,不要册页,他自己看看又舍不得,就留下来了。这批工虫都是在60岁到70岁之间画的,70岁以后眼睛不好画得就少了。”

展览选取的作品,很多都见情见性。有一幅《执扇仕女图》,是突显齐白石性格的代表作。齐白石在题款中写道:“此幅乃友人索予临王梦白,予略所更动,知者得见王与予两幅,自知谁是谁非。……”吴洪亮介绍说,王梦白是当年京派画坛的名手,成名早于齐白石,他经常嘲骂同人,包括年长的齐白石。齐白石心中愤懑,当有人请他临摹王梦白的这幅仕女图时,他“有请应之”,实际上是要与王梦白一分高下。此画无年款,划归在1828至1948年间作品,此阶段齐白石已经画名大成。在题款中他行文率性,将对人对己的褒贬直言无讳。题款中所说的“友人”为关蔚山,1959年这位关蔚山向文化部捐赠了75件齐白石及与齐白石有关的作品,其中就有他请齐白石临摹的王梦白的原作《背面仕女图》。这幅画和《执扇仕女图》一样,也收藏于北京画院,正应了齐白石题跋时所愿,可供有兴趣的研究者比对。

真有天然之趣1

书于1948年10月的一幅《自书润格》,为首次公开展出,是捷克学者、收藏家海兹拉尔捐赠北京画院的私人收藏,上书润格标准:“面大者三十元,中者二十五元。红色重用十元,少用五元。刻印朱文廿元,白文十五元。以上每元加一角,出门之画回头加印、加字不答应。”齐白石以卖画治印为营生,供养北京和湖南两地家人,所以他索要润格从来都是严格按照成本和所付出的劳动来收费,明语奉告,不亢不卑。初到北京时他在画坛毫无地位,也能坦然告白“作画刻印,只可任意为之,不敢应人示”。1948年他年已九旬,名满京师,仍直言所需,末尾“加印、加字不答应”,尽见性情。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真有天然之趣2( 图1~8:《借山图》(22开之一至八),纸本设色,纵30厘米,横48厘米。作于1910年,为齐白石早期作品; 图9:《读书图》 )

同时进行的并列展,是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的《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0年前,为贺中央美院成立,齐白石曾书写立轴一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成为展览的一条主线。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告诉本刊,展览主要从齐白石的“人民性”来切入,从社会学角度整合北京市文物公司、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及附中的藏品、文献来对画家个人及其艺术做一次研究和展示。由乡下木匠而一代画坛巨匠,从湖南湘潭杏子坞到寓居京城,中年离家,衰年变法,晚年大成……在中国,没有一位画家的故事生平像齐白石这样为民间所熟知并津津乐道,也没有一位画家的作品如他这般被巨大数量地复制,由脸盆、暖水瓶、床单等日常用品传播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徐冰在为展览撰写的《齐白石的艺术:工匠之思与民间智慧》中提及一个观点,即齐白石艺术的波普性,“把齐白石的艺术与‘波普’相提并论会有些别扭,但即使将普遍认为的齐白石艺术中‘人民性’、‘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等概念全用上,还是不足以说明其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特别之处”。

齐白石与中央美术学院的渊源开始于1927年。应当时的校长林风眠之请,65岁的齐白石到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教授中国画。第二年林风眠离校,徐悲鸿任校长。北京艺专改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后,徐悲鸿继续聘任齐白石。当时齐白石在北京画坛被保守派孤立,他的画也被骂为“俗气熏人”,徐悲鸿却力排众议,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1946年8月,徐悲鸿再次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年近90岁的齐白石也再次担任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直至去世。除了美院和附中收藏的书画,本次展览展出了一批学校档案室保存的1950年前后的档案,其中有齐白石的干部履历表等,在一份1949年由徐悲鸿主持的院务会议记录上,提出“齐白石、张大千为中国有数之名画家,虽不授课但可请其来校指导”。另有1949年的一份教职员薪金名册,上面写明齐白石作为教授的薪资为每月1000斤小米。据王璜生介绍,作为领取薪金的条件,齐白石每月交画3幅或册页10张,大小不论。

真有天然之趣3

策展人之一、北京市文物公司的刘锐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从2009年至今,北京市文物公司对库藏的齐白石作品进行了整理,统计总数超过1000件,其中包括一批齐白石和王雪涛、陈半丁等画家的合作作品,时间上则从1894年延续到1957年,基本可以看到齐白石一生较为完整的创作线。“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藏的齐白石主要来自两个时期。1960年公私合营,将琉璃厂的13家老店合并为北京市文物商店,从那里留下来一批存货。1960年以后,一直到80年代中期,文物商店是北京市收买文物的唯一渠道,谁家要卖家藏的书画,一般会找到我们位于地安门的聚古斋,所以这一时期也收进了一批齐白石画作。80年代中期以后,就很少有新的藏品入库了。”刘锐介绍,在北京市文物公司的收藏中,比较珍贵的是3套册页,其中画于1921年的10开《草虫册》为齐白石早期作品,不容易见到。“一般性的东西相对多一点,部分藏品还要请专家进一步鉴定真伪。”

海外收藏

真有天然之趣4

“布拉格国立美术馆可能是欧洲拥有最多齐白石藏品的博物馆,大约有100件。”该美术馆策展人贝米沙在“齐白石艺术国际研讨会”期间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她最新的想法是,有一天能将这批收藏带回中国展出。

在国内,公认齐白石收藏最为丰富的几家机构包括:北京画院、中国美术馆、辽宁博物馆、浙江美术馆、湖南博物馆。在亚洲其他国家,齐白石的作品收藏以日本居多,原委也是人们所熟悉的:1922年,陈师曾将在北京受冷落的齐白石画带到日本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大受欢迎,为齐白石带来了艺术创作的转机,这也是齐白石和海外收藏发生的最早联系。而在欧洲,一个名叫齐蒂尔(Vojtech Chytil)的捷克人充当了陈师曾的角色,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了海外最令人瞩目的齐白石私人收藏,这批藏画最终在收藏者本人去世近50年后,于1982年由其妻子捐赠而构成了布拉格国立美术馆齐白石收藏的主体。

真有天然之趣5( 左至右:《冬笋松菌》、《水纹蜻蜓》、《雏鸡小鱼》 )

根据贝米沙提供的历史资料,齐蒂尔“一战”期间即以战俘身份在汉口避难,以为教堂画画为生,之后他搬到北京。一批摄于1920年的照片可以佐证,齐蒂尔和齐白石在此时已经结识并有往来,因为齐白石有几次出现在他和一众朋友的亲密合影中。中途回国完成布拉格美术学院的学业后,1921年,齐蒂尔从东京的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调往北京捷克遗产办公室,重新和北京的艺术家建立起交往。1922年,齐蒂尔在北京饭店成功举办了一次水彩画展,第二年他开始在林风眠担任校长的北平艺专任教,并发起创办了研究西方绘画的艺光社。他喜欢齐白石,在报纸上撰文赞扬齐的风格独特,将他和北京的金城、上海的吴昌硕相提并论。1926年离开中国后,从1930到1934年,齐蒂尔先后在维也纳、柏林、布拉格和伦敦的画廊举办过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其中就包括齐白石作品,并在为图录写的文章中专门提到齐白石的成就。贝米沙告诉本刊,布拉格国立美术馆收藏的最出色的齐白石作品包括:一本残缺的1921年的草虫册页,仅存5页,本来是齐白石赠送给他初到北京时的赞助人罗惇曧的。《却饮图之二》、《借山图》,这几件都是早期册页代表作的残存。另外一幅立轴《放风筝》,被贝米沙认为是该美术馆收藏中最好的一件齐白石作品。

贝米沙说,在布拉格国立美术馆的100件齐白石作品里面,另一半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捷克文化代表团或汉学家从中国带回。这一时期的收藏主要来自三批购藏:1952年,由副总理瓦茨卡夫·库佩琪领队的政府官员代表团为国立美术馆刚成立的东方艺术部购买了5幅齐白石作品。1954年,东方艺术部主任卢博·哈耶克率团访华,买入4幅齐白石作品。国立美术馆的最大一笔中国现代绘画购藏发生在1955年,捷克艺术家在北京举办“捷克斯洛伐克创建社会主义的十年”展览后,买下了参与展出的50多件中国画家作品,其中包括齐白石的《风中竹》。

真有天然之趣6

“半个世纪前,当我们向大家公布齐白石逝世的消息时,我们没有用任何多余的辞藻,只要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就足够了。”捷克学者约瑟夫·海兹拉尔在他写给“齐白石国际研讨会”的文章中这样回忆。■

(本文图片由北京画院美术馆提供)

真有天然之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