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
作者:薛巍默多克和《一个人的帝国:默多克的隐秘世界》
《名利场》专栏作家迈克尔·沃尔夫在《一个人的帝国: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书的结尾说,2008年夏天,奥巴马和默多克秘密会面。这位年轻的政治家对默多克非常恭敬,对默多克的人生传奇也很感兴趣。他问默多克:你和父亲的关系怎样?你是怎样从《阿德莱德新闻报》的职位一直做到了全球媒体巨鳄的位置?沃尔夫没有交代当时默多克是怎样回答奥巴马的,这正是他整本书要解答的问题。
沃尔夫这部默多克传以默多克为收购道-琼斯做出的努力为主线,追溯他以前的经历。沃尔夫详细考察了道-琼斯的拥有者班氏家族的族谱,对默多克从出生到就读牛津大学的过程的叙述则只有不到两页的篇幅:默多克出生于1931年,195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读书,他个性鲜明,富有魅力,性格叛逆,在房间壁炉架上供着列宁的半身像,学习成绩很糟糕。1952年,默多克的父亲突然病故,默多克毕业后立刻继承了他父亲的遗产,踏上了媒体行业的征途。
像默多克一样勤奋的人有很多,也有一些人像默多克一样没有多少资本,也不特别聪明,但却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上述两种人的区别在哪里?是运气?是勇气?是诡计?还是对市场驱动力的信念,以及在机制转型过程中把握住了风向?
默多克的成功堪称奇迹。沃尔夫说,默多克并非我们常说的那种聪明人。他和聪明人作战的一种办法就是把战场清扫干净(吹捧他们或是贬低他们),因为他缺少这些聪明人所具备的优势。“要理解他的政治观,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了解他的肤浅。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很少读书,他在辩论方面的能力很差,吵不过别人的时候他会放声大吼和拍桌子。”默多克没法做到条分缕析,他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且,他不喜欢信息,至少不喜欢甄别信息。即便他对信息进行了甄别,他也是从二分法的角度来看:这一信息是有用还是没用?所有的信息之一定程度上都是谣传,这信息是否只有现在才可信?
默多克也没有什么管理技能。“因为他是一个空中飞人,这就使得他的下属需要趁他在的时间把一切大事都敲定。一堆商业计划摆在他的面前,需要他来决策,然而,这种局面也意味着凡事只是走形式。他并不具有杰克·韦尔奇那样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他的表态往往都是随机性的一些反应而已。”
沃尔夫的结论是:“默多克之所以能闷声发大财,其秘诀在于他自己的人际关系手腕。其他商人经营企业注重的是数字,而默多克的注意力则放在研究人的性格上。他的从商之道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生意本身。默多克做生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搜集各种小道消息。”
从默多克的性格来说,他本应该是交不到什么朋友的:脾气乖戾,喜欢对人冷嘲热讽,性格阴郁。他争强好胜,喜欢成为矛盾的导火索,“喜欢给别人的房子点一把火,然后看着消防车在马路上风驰电掣地忙着救火的感觉”。这个充满热情、彬彬有礼的人有时候看上去充满危险性。他会无缘无故地变得乖戾、没有耐心、唐突。他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视钱如命。他在看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的电影时,脑子里想的是猛烈的爆炸场面烧掉的都是他的钞票。除非有所图,否则默多克是不会主动和人打交道的。他生性羞涩,很难融入某段谈话,他不会像常人一样,先试着捕捉一下谈话的内容然后融入其中,而是突兀地直接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谈起,这反倒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没谈到点子上,只有默多克一个人切中了主题。
在与政治圈打交道时,他的原则是:与其绞尽脑汁想要打入一个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集团,不如从一个新兴利益集团那里找到一把保护伞,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很少会把良机让给外来客。与那些功成名就的既得利益集团相比,一心渴望往上爬的年轻人也会更加需要你。
默多克的手下对他都非常忠诚,如《纽约邮报》的总编辑科尔·艾伦。有一次,科尔和将于2008年退休的新闻集团的元老罗伊·米勒陪着默多克航海,默多克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电话,默多克捂上话筒,刚刚张嘴说:“你们是否介意……”就看到两人直接跳入海里,绕着游艇一圈一圈地游泳,直到默多克接完电话叫他们上船。■ 隐秘默多克世界鲁伯特·默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