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联生活周刊》 引起的一出地产情景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晓东)
( 吴晓东
在三联生活周刊的日子:
1999~2002 )
新戏开锣的时候总会有些期待
2000年底,为准备来年的开篇之作,《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个封面,叫做《居住改变中国》,概念来自广州黄专一个未举办的同名展览,当时对这个概念感兴趣的是陈家刚和潘石屹,2000年的陈家刚是成都地产界的名人,号称横跨建筑师和开发商两界,而2000年的潘石屹还常常要和类似邓智仁这样不怎么入流的地产江湖人物论论短长,远不像如今这样名满江湖。
黄专概念中的展览试图通过中国人居住条件的改变映射由此产生的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但是黄专的展览未能实现,停留在概念中。构成生活周刊《居住改变中国》主题内容的是卢铿一个后来被当时的中城房网大肆宣扬的理论:新住宅运动。
卢铿身出名门,是当时中国地产行业中有文化、有理想、有产品的三好开发商。卢铿津津乐道的是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影响了多少个子行业,很自豪的是沈阳的慕、马案以后大量开发商出国躲避风头,而作为他任董事长的华新国际,沈阳是公司的开发重镇,但是基本未受影响,是所谓干净的开发商。
卢铿在他的《新住宅运动宣言》中这样解释新住宅运动,他说:“新住宅运动的精神就是:营造网络时代的居住空间,实现传统精神的当代升华,建设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关注环保,崇尚自然。新住宅运动是一个概念,它包括了住宅产品的创新、住宅产业的创新、住宅企业的创新、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创新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创新。简言之,住宅产业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才是新住宅运动的全部精神所在。”
( 2005年,房地产开发仍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惯性,房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这是2000年一个地产开发商的精神追求,有点宏大,有点无聊。
或许是卢铿的身世、身份以及地产行业内少有的对理想和文化的执著打动了三联书店当时的总经理董秀玉,董秀玉2000年上半年在华侨饭店组织了一次“新住宅运动”的概念研讨会,参加者学者居多,有黄平、汪建伟、周孝正等等,建筑师是张永和,印象里开放商只有潘石屹。
( 李伟
2000年开始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社会部主笔。参与了周刊大部分重大事件的报道,偏重社会经济方向,操作的封面故事有《中国经济正在改变世界——金融生产力》、《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全球工业体系得再分工》、《全球化竞争下的巨型企业调查——在富士康如何当工人》等。 )
卢铿有文化有理想,但是卢铿太书卷气,他没有组织。当时中国房地产行业有组织的开发商是1999年成立的中国城市开发商协作网络,简称中城房网。于是,新住宅运动的主角很快变成了王石,因为他是中城房网的第一任轮值主席。而卢铿,在媒体报道中的定位是:新住宅运动的首倡者。
中城房网推动新住宅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唯一的一次大张旗鼓的宣扬,是2000年6月在上海的新住宅运动大会。上海万科买单,王石作为东道主招待全国的房地产同行和媒体。这次大会规模庞大,王石意气风发,但是,这次大会差点被一个人毁了,这个人就是张维迎。他在大会的主论坛上做演讲时说:中国的开发商有90%是骗子,只不过有大中小的区别。还好,2000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远没有如今这么嚣张,能以从容玩笑的心态对待这种刻薄的批评。
( 巫昂
2000年6月入职,在社会部做社会新闻记者,参与过《中国医生与非洲大象》、《“非典型”时刻》等封面故事的报道和操作,还完成了《一桩投毒案和它的毒素》、《被害人和二次被害》、《澳门赌局发牌》等报道。2003年9月10日离职,现为专栏作家。 )
心态是一回事,心底舒服不舒服是另一回事,冯仑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当时正处网络的疯狂时期,冯仑说:“为什么网络烧钱就是高科技,就是进步,而我们开发商花钱就是道德败坏?我们毕竟还盖了房子呀。”
中城房网所代表的当时的主流开发商在上海的新住宅运动大会以后很快抛弃了这一口号,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更响亮上口、更能在各个层面大吹牛皮的东西:居住改变中国。
( 钟和晏
1999年入职,中间曾转换过工作再次归来,长项是建筑、设计、时尚,一切与物质审美有关的话题。例如《新奢侈——年轻人的物质主义》、《物质审美分子》、《意大利文化年气质寻踪——龙与鹰的对话》、《好房子的100个细节》。
)
中城房网的第一任轮值主席是王石,第二任是冯仑,第三任是胡葆森,第四任是王若雄。后来,在胡葆森任董事长的河南建业集团的企业内刊上,有一期的封面标题是:居住改变河南。
此后,在中国地产行业延续数年、吸引各色人等、耗费金钱无数的好戏开锣了。
开发商参演的政治热情
无疑,有意愿、有实力推动这出好戏一幕幕演下去的是处于成长焦虑期的地产商们,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进来,希望迅速把居住改变中国变成为房地产行业正名的文化游戏。
2000年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充满了江湖味道,好听一点的描述是:“江湖之中,聪明才智之士所在多是,机会不同、背景不同、运气不同,有人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一代英雄豪杰,有人则永远失去了站在行业、财富和历史前沿的机会。地产行业是一个能充分刺激参与者潜能的大舞台,演绎了太多的恩怨、传奇、梦想以及梦想破灭的故事,这一切,不是旁观者所能了解和感动的。”
而不好听的,易小迪说:“刚开始的好几年,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是干地产的。”
更残酷一点的,冯仑在他的《我的野蛮成长》中有朦朦胧胧的描述。
一方面从事着在中国最容易登上财富排行榜的行业,另一方面又对道德败坏的社会形象心存焦虑,于是,中国的房地产商们开始处心积虑地为“居住改变中国”勾画一个宏大的叙述场景。
首先是讲政治,一个开发商说:今天的中国,最大的政治道理是发展,发展中的中国,把百姓从温饱引向小康,自然早就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居住实际上在影响着政治,居住表现时代的精神,住宅具有重要的时代和民族的意义。
张维迎的开发商骗子论流传甚广,开发商不想被人称为骗子,就要找平台、找渠道说明自己具有正确的企业精神,于是,当时的首创董事长刘晓光说:“回顾起中国房地产的历史,正如同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过程,同样是在痛苦中追求从生存到舒适再到文化的历程。目前中国房地产正处于希望与失落并存的状态下,在这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提出居住改变中国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商人的激情、责任感。要想让社会富足,企业家涉及企业精神,地产商想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理想光有资金不行,有文化不行,有政治的倾向,有市场化的走向,又有些社会学问。首创希望创造的叫做新生活、新世源、新乐土。”
而任志强参与居住改变中国的各种讨论有点奇怪,对产业政策颇有研究的任志强在2000年前后骂人骂得顺风顺水:质疑潘石屹现代城的能源解决方案,数落带回报无理由退房涉嫌非法集资,骂邓智仁不该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骂秦兵根本不懂建筑面积等等,那时候,基本没人敢于质疑任志强对行业及相关政策的研究能力,老任所处的舆论环境和后来只讲情绪、不讲专业的网络混战截然不同。
不过,爱讲实话的任志强不仅会讲产权,讲宪法,也想讲文化,老任说:居住改变中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个人看来,居住有四个方面的文化内涵:一是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从住宅里开始;二是个人生存的权利是在居住中体现;三是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是从地产行业得以实现;四是中国人对于未来的种种渴望和想象是建立在解决住房问题之上。对我而言,这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成熟开发商才有的思考。
迅速参与到居住改变中国这幕大戏中的开发商还有很多:成都置信的杨豪,上海万源的朱书源,西安高新的姚景芳,甚至还有深圳观澜湖的朱书豪——虽然,关于观澜湖的江湖传言颇多;虽然,观澜湖的地产才刚刚起步。
所有参与的地产开发商中,最重要的是冯仑。对于这个话题,按照那几年言必称万科的惯例,他说:“这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速度迅速加快,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加速到位,中国快速进入了一个盖新房、买新房的‘搬家’时代。单就去年而言,一个北京城盖的新房就超过整个欧洲,一个万科公司交到客户手里的新房就超过1万套,成为世界单一公司开发量最大的公司。不仅如此,大拆迁、大建设、大搬家还彻底改造着我们的社会关系,完善着私人财产权制度,创造着崭新的价值观念,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居住改变中国。”
其实,当时万科一年的销售收入和如今很多公司一个项目的销售收入都相去甚远。
但是,说冯仑重要不是因为他的这番描述,而是没有冯仑,居住改变中国这出大戏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冯仑被3个女人绑架了,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得不多次参与居住改变中国的巡回演出。
3个女人:一场颇具规模的推广、一次热热闹闹的商业运作和一部不靠谱的纪录片
从《三联生活周刊》的角度,2000年,《居住改变中国》关心的不是房地产行业的市场操作,而是居住带来的改变:拥有财产、有产者的社会、解决居住以后的文化改变、大规模地产开发背景下的城市形态的改变和建筑问题等等,因此,周刊的《居住改变中国》才会请卢铿讲新住宅运动,请冯仑讲开发商的道德形象,请王石讲地产行业发展的社会问题,请汪建伟谈他的纪录片中农民是如何盖了拆、拆了盖地折腾房子的。
汪建伟提的问题是:农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房子?什么房子是他的理想?
《三联生活周刊》的问题是:居住到底怎么改变中国?在哪些层面改变了中国?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改变?开发商有什么用?建筑师呢?我们会居住在什么样的城市里?
不仅如此,按照《三联生活周刊》的惯例还要追问:这种改变的意义何在?
不好玩的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追问变成了房地产行业的一句流行口号,而追问本身的意义却没人关心。
绑架冯仑的3个女人是陶伟光、吴蓓和杨澜。
3个女人绑架冯仑的由头是要拍一部以《居住改变中国》为名的电视纪录片,基本框架脱胎于《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但是结构庞大,最初的设想是:“《居住改变中国》是一个全长26集、每集48分钟的大型纪录片式电视栏目,试图通过对中国人20年来居住形态的变化来反映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居住形态的变化包括居住产品本身的变化、获得居住产品形式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经济、法律、文化、城市建筑和经营等各个层面,希望能够成为记录中国房地产行业近阶段发展的最权威的声音。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居住改变中国》的主题追求就是:革命、变化、历史、创新,以及推动这一变革的物质和文化力量。变革的核心,在于人与建筑、人与国家、人与其他人关系的演进。同时,为了能够进行更深入地报道、分析、思考和记录,《居住改变中国》还会联合文化和学术研究等单位进行更加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当时,这个结构看起来最起码有理想有追求,当然,如此结构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样的东西才符合开发商的胃口。
3个女人当中最早接触居住改变中国这个话题的是陶伟光,她原来是潘石屹公司的推广部经理,在那部构想中的电视纪录片中,她的身份是制片人,负责筹钱、花钱和她擅长的推广。吴蓓是陶伟光的合作伙伴,她的广告公司和航空媒体有诸多关系,负责电视片的运营。而杨澜的阳光卫视提供制作和首播平台。
冯仑最早参与这个纪录片的筹划,大约也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但是,这么复杂的一个电视片结构和后面花里胡哨的推广以及商业运作,终于把那么聪明绝伦的冯仑弄到多少有点欲罢不能的不舒服境地。
片子尚在筹划中,但推广确实是大手笔,开拍前,请张艺谋的合作伙伴赵志强拍了一个胶片版的宣传片,耗资近百万元,外景地之一取的是当年最风光的商业地产项目——上海新天地。宣传片中还大量用到了北京申奥时的资料,这个片子的唯一用途就是推广那个还在讨论中的《居住改变中国》电视纪录片。
不过,在当年深圳中国住交会举行的《居住改变中国》的推广酒会上,这个宣传片的效果不错。中国住交会的组织者是单大伟,在中国地产行业,最给单大伟面子的是冯仑,冯仑称单大伟是对中国地产行业最有推动力的两个人之一。因此,冯仑的面子单大伟不能不买,不但把原定当晚举行的中国地产风云人物颁奖晚会挪到了另一天,而且带着参加住交会的几乎所有地产大佬悉数前往深圳威尼斯酒店捧场。
就是在这个酒会上,冯仑和杨澜做了一个题为“居住改变中国”的对话。当时,住交会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每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居住改变中国,成为当年住交会的热门话题。
半年后,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居住改变中国》的开拍仪式上,陶伟光继续她所擅长的推广,她说:“今年我只干一件事儿,就是做《居住改变中国》。第一,要把这个片子拍好,我选到了最合适的人——夏骏来做导演。第二,要做一个《居住改变中国》的巡展,我也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人翁菱来做策展人。我还要出一套《居住改变中国》的图书,找到了三联书店,那是目前国内出版业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出版集团。我们还要做一个两岸三地的论坛,目前正在寻找这方面的最好专家,那么今年《居住改变中国》的系列活动就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呈现给大家,希望通过这些活动,通过我跟地产界、文化艺术界的渊源,使居住改变中国的话题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使大家不白白在这儿浪费时间,使我们做这个活动更有意义。”
看起来一切都不错,嘉宾云集,阵容强大,内容丰富,电视片、展览、丛书、论坛,杨澜也说:“拍摄中,我们会采访各种观点的持有人,它不是一个为房地产界歌功颂德的片子,在地产发展的历程中很多值得反省的事情,也会在这个片子中一一呈现。我们希望抱着严肃负责的态度,写取生活中最有趣、最生动的一些人物和例子来说明这几年居住本身的改变,以及居住对中国的改变。”
地产大佬们纷纷捧场,以王石为代表,他说:“在地产波澜壮阔发展的今天,确实需要一个反思的时候,确实需要社会各界精英集中对它进行认识。我们下一步要走什么样的路。利用电视这种传播方式来引起社会的关注、探讨,我觉得是非常非常必要的,在此非常感谢阳光卫视做了这样一个专题片。”
可惜的是,这个阵容强大的开拍仪式基本上就是居住改变中国这个话题在行业内最后的精彩。原因很简单,3个女人,要么没钱,要么不愿意投钱。地产商有钱,但是地产商的兴趣是精彩的推广而不是真刀实枪的电视片。而且开发商注意力改变的速度之快出乎这3个女人的预料。
后来看了几集那个几经缩水和删改的所谓《居住改变中国》电视系列片,杨澜说的对,那不是一部为开发商歌功颂德的片子,因为压根儿就看不出来那是一个什么玩意儿。
不能不提的是吴蓓,只有她,在后续的几年时间里,还在默默努力推行着居住改变中国这个话题,组织过展览、论坛、海外交流,在报纸上开辟专栏,在新浪开博客,听说,还想组织一个以居住改变中国为名字的基金会。这也是《居住改变中国》持续在中国地产行业保持声音的原因。
可惜,形式已经改变,地产行业已经不再是那个处于成长焦虑期的年代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财富赤裸与嚣张的追求。地产公司的销售额已经从几十亿元的水平开始了千亿元级别的追逐。
2000年,杭州房子的均价刚刚超过2000元,如今,钱江新城里万象城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售价已经在千万元左右了。
到了2006年,《居住改变中国》已经成为行业的过眼云烟。■ 生活周刊三联冯仑地产情景剧引起三联生活周刊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