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汽车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0( 史蒂芬·西拉夫 )

2010年9月15日上午,跟随奥迪设计中心发言人,我们首先进入了设计中心一层大厅,大厅中央有一个未来跑车的设计模型,后面墙上的一幅画是很多汽车设计草图的会聚,有汽车的前脸、车身侧面、顶部以及用线条勾勒出来的灯光等等,仿佛是一张灵感拼图。

进入设计中心会议室要通过安全门,一个身着黑色安保制服的中年男子礼貌而严肃地暂时“保管”了大家随身携带的相机、录音笔甚至手机。

普特霍夫(Claus Putthoff)是奥迪集团设计中心项目及策略负责人。如何把时髦变成时尚?如何把时尚变成产品?产品是否能够受大众喜爱?普特霍夫先生告诉本刊记者:“在奥迪设计中心,我们每天都在讨论和处理这些问题。”

“在奥迪,设计师要参与整个轿车从定义到最终成为产品上市的全部过程。”普特霍夫为我们详细讲解了灵感从诞生到变成现实的神奇过程:设计之初,每款轿车总是由一个想法起步,我们要对将来的产品定义,定义它究竟是最高级的豪华车还是入门级的小型车。定义完成后,设计师尽可以天马行空,发挥想象力给轿车一个基本的外形。外观设计完成后,内饰设计师负责轿车内能看到的所有部件的设计,从座椅设计,到方向盘、手刹、挡位等每个操控轿车的功能件,从内部材料的选择到颜色搭配,车内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内饰设计师发挥聪明才智的领地。

“概念车”是汽车设计行业经常提到的一个专属名词,普特霍夫解释说,汽车最开始的设计是草图,现在的设计工作基本上都在电脑上,通过各种软件做出平面或者三维的虚拟轿车,通过三维技术,设计师能够进入到轿车内部的每个区域,通过电脑程序模拟轿车内部的各种功能件,例如空调旋钮应该摆放的位置。

汽车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1( 奥迪R8 )

尽管电脑设计已经可以模拟进行很多设计工作,但普特霍夫还是一再强调:“再逼真的电脑设计也还是虚拟的,无法替代触摸给人们带来的真实感官体验。”因此,在汽车设计领域,至今仍然坚持“放大样”的传统工艺。模型工作区的工作内容涉及高度商业机密,也是设计中心安保最为严格的区域之一。普特霍夫告诉我们:“按照1∶1的比例,我们把虚拟模型转换成为可以触摸的泥土模型,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年。有了可以触摸的黏土模型,汽车的外观设计就更加直接。我们用胶带来定义未来轿车的每个线条,当然也可以完成前脸、机盖、车身腰线、后备厢等所有的外部设计。”

“设计是一种极致的情感体验,人们通过设计之美感受梦想之美。”说这话的是奥迪公司设计部负责人史蒂芬·西拉夫(Stefan Sielaff)。他1962年出生于慕尼黑,一方面捍卫品牌的基因,一方面体现科技创新的个性美,这个使命自从1988年他从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并取得资格认证设计师文凭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没有改变。“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必须有远见卓识。我们必须保持远见,这样才能让设计出来的车型在5年或者10年后都不过时。”他这样说。

汽车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2( 奥迪R8生产线 )

1990年西拉夫在奥迪公司提供的奖学金资助下,获得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汽车设计硕士学位。同年,他加盟奥迪公司,在内饰设计部开始了他汽车设计的职业生涯。1993年,西拉夫调任到慕尼黑的奥迪设计中心,担任奥迪和大众的内饰设计师。1995年他被任命负责规划和管理位于西班牙Sitges的欧洲设计中心。1997年回到德国,掌管慕尼黑奥迪设计中心,在西拉夫任职期间,该中心完成奥迪A2、奥迪A4系列车型的内饰设计工作。1997年,他回到英戈尔斯塔特担任奥迪内饰设计负责人,负责确立了奥迪A4、奥迪A6和奥迪A8车系现有的内饰风格。2003年,他加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负责该公司目前所有车型系列的内部设计工作。2006年,西拉夫以奥迪品牌的首席设计师身份重新回到奥迪公司。作为奥迪公司设计部负责人,如今他肩负的是让“四环”更加辉煌的使命。灵感、创造以及强大的技术累积,这是奥迪的法宝,今后还将继续。

作为奥迪品牌设计的最高领导,史蒂芬·西拉夫最近几年经常造访中国,东方之行让他对中国的汽车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尽管奥迪在中国创建设计室或设计中心的计划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史蒂芬·西拉夫本人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设想,他希望每年至少有3个奥迪的设计师在中国工作学习,至少有一个中国设计师能够来奥迪设计中心工作,所有专业性的工作应该每3个月直接对董事会汇报。

事实上,奥迪在2006年就开始尝试一种特殊的市场调研,他们派出了设计师和工程师深入到世界主要汽车市场,体验当地的衣食住行,了解不同的地域风尚,掌握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据说就有两个设计师被派到了上海和北京,他们不仅解读汽车的设计,还对中国的建筑、服装乃至食品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最终他们给奥迪带回了6万张的照片和DV。

三联生活周刊:设计师们一般都很有个性,作为奥迪设计部门负责人,你如何领导自己的设计师团队?

西拉夫: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是很有个性的,无论是设计师、艺术家还是音乐家,有个性是他们的共性。我所要做的就是让不同个性的聪明大脑互相激荡,从而缔造出最完美的设计。我认为,即使是再杰出、再有天赋的汽车设计师最终也还是要通过作品来证明自己,在汽车行业,设计师价值的高低最终体现在他能否设计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一款成功的车型固然跟设计师有很重要的关系,但是在任何时候,奥迪都是最大的标题,我们最终还是围绕奥迪这个品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汽车设计师并不是艺术家,如果设计师连这种关联都搞不懂,最后可能会冻死在大桥下面。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奥迪轿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西拉夫:奥迪是豪华品牌里成长最快、盈利能力最强的一个企业,我们的愿景就是让每一款奥迪轿车都成为经典。为了这个理想,奥迪的设计要有如下体现:必须是排他的;必须是优雅、时尚的;要具备强劲动力和活力;要体现年轻。即使是旗舰产品A8,也要遵循这样的设计原则。我们的目标是让奥迪品牌的车型保持自己典型的设计风格和共同的核心精神,将遗传基因传承下去,同时又必须保持远见,走在潮流的前面。

三联生活周刊:汽车行业越来越重视设计,众所周知,奥迪是一个强调技术的公司,设计居于怎样的地位?

西拉夫:奥迪的确是一个视技术为生命的公司,但有一点很重要,Quattro(全时四驱)、ASF(全铝空间框架结构),TDI(涡轮增压柴油直喷)等这些奥迪独创的技术,还需要通过一种形式来体现,这个具体形式就是设计。我在奥迪已经工作了26年,我的体会是,汽车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过,对于现在的消费者而言,简单实用是不够的。近年来,汽车设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关注焦点,并日渐成为推动消费者购买欲望增加的主要动力。设计,特别是外部造型设计,已经成为当今汽车行业最大的卖点。

三联生活周刊:在汽车设计领域竞争也很激烈,奥迪是如何做的?

西拉夫:汽车行业的确存在很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也体现在设计上,竞争对手设计出一款很好看的车,我们自然会关注,但从来不去模仿。奥迪的设计理念是让每一款奥迪的车型引领潮流、树立行业标杆。比如奥迪的单格栅设计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范例,奥迪电动车Ethron也是。

三联生活周刊:你最欣赏的设计风格是什么?

西拉夫:汽车设计需要延续性,奥迪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传承的品牌,过度前卫、过度张扬都不是奥迪的风格,但这并不表明奥迪设计不追求时尚。我们都知道,意大利人很讲究格调,意大利有一种质感很好的外套,从外面看上去很有些单薄,但冬天穿上外形很好看,翻开外套,你会发现里边是貂皮,保暖性能不言而喻。我想这个故事也许能够说明我所欣赏的设计风格。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杰出的设计师,你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是什么?

西拉夫:像奥迪这样年销售量超过100万辆的汽车公司,任何一款轿车的设计都不再是一个人能够胜任的,背后是所有参与设计的人员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再说,最终一款设计能够通过成为产品,最重要的决定权在于董事会。至于说到我更欣赏哪些作品,我对全新的A8和尚在试驾阶段的A7都很满意。我们对完美的理解很简单,当认为一辆汽车的设计中无法删减或者添加时,这辆汽车就是完美的。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是否考虑在中国设立设计中心?

西拉夫:到目前为止,奥迪还没有在中国建立设计中心的计划,但是从我的角度,我希望每年至少派3名设计师到中国去,他们至少应该在中国待上两年,最好这3位设计师每个季度能够直接向奥迪董事会汇报一次他们的收获和感受。同时,我还希望每年至少有一名中国的设计师来奥迪总部设计中心跟我们一起工作。我们目前与上海的同济大学有设计方面的合作。奥迪设计中心一直很重视跟中国方面的合作,我在长春有很多熟识的同行,A4和A6L里面有很多中国设计师的心血,我们也在加长的车型中学到了很多。■

内卡苏姆工厂的传奇

德国内卡苏姆市的得名源于内卡河和苏姆河两条河流的名字,不夸张地说,奥迪是这个城市最骄傲的名片之一。

奥迪内卡苏姆工厂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吸引人的工厂之一,工厂前身是1873年里德林根的一家针织厂,1880年迁到了内卡苏姆,最初生产摩托车,1906年开始生产第一批NSU汽车,著名的奥迪100车型就诞生于此。如今的内卡苏姆是奥迪汽车的生产重镇,奥迪A4轿车、A5敞篷车、A6轿车和旅行车、A6 Allroad Quattro以及顶级车型奥迪A8都在这里生产。而这里的技术研发主要致力于轻质车身设计、发动机研发和内饰设计。

在内卡苏姆,“奥迪品味车苑”是一个标志性的城市亮点,这是一座有着玻璃穹顶的现代建筑,车苑也被称作是全球最大的奥迪4S店。本刊记者在大厅一层看到了几乎所有奥迪最新正在生产的车型,其中包括了奥迪家族的最新成员A7。大厅接待台的左上方有一个面积不大但很醒目的屏幕,屏幕上的信息实时滚动,显示的是将要在这里提取订购新车的型号、用户姓名和具体时间,提车的间隔只有短短的15分钟。

大厅的后面就是R8跑车和奥迪A8的生产车间。车间内有一条蓝色通道,所有前来参观的人员只能在这个区域间活动,黄色和白色区域是严禁参观人员进入的。车间每个路口都设置了红绿灯,即使在车间工作也要遵守交通规则。

A8是奥迪公司的旗舰车型,集奥迪的制造工艺和设计精髓于一身。据介绍,奥迪为新A8的生产投入了2.4亿欧元,其中3000万欧元用于厂房扩建。内卡苏姆工厂器械车间在去年刚刚完成了扩建,新一轮扩建后的冲压车间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800名工人参与的新A8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高科技流程,在冲压和车身制造上有充分的体现。冲压车间的核心是一台被称作巨型吸入式多工位压力机的设备——这台高科技巨无霸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内使用最大8000吨的冲力加工成型3.5万个零件。

215个机器人、48台黏合设备、106台自成型螺丝的自动设备、将近300个冲孔铆钉系统、15个焊接针脚系统以及大量的焊接设备等庞大军团,构成了奥迪A8的生产线上壮观的设备园区。还有两台设备格外引人注目:被称作成帧器的设备通过折叠、焊接和冲孔上钉等工艺将侧部结构固定在ASF车架上。而激光焊接设备则将侧部结构与车顶通过无缝技术连接,高度精确的焊接确保其最大误差不超过0.3毫米。

一台带有10张操作台的光学激光测量仪负责全程监控ASF车身的生产情况。第一道程序用来检测底盘,最后一道程序检测车身成品,整个过程中将有超过2000个重要位置点被严格检测。此外,一台能够触碰数百个位置点的节拍式测量仪、一台大型电脑断层扫描仪和一个所谓的GOM-测量仪还会定期对车身或零部件进行质量抽检。借助能够透视微型电子芯片的CT仪,人们可以把ASF内部接合情况分析精确到微米级别。GOM-测量仪是奥迪首次使用的设备——它使用一种特别光学测量技术对零部件表面进行检测。在检测图像中,平整的表层显示为绿色,凸起和凹陷部分则通过红色和蓝色显示。

作为跑车市场的后来者,R8从一上市就为众多跑车爱好者追捧,奥迪R8超级跑车的设计灵感及技术源自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9次获得冠军头衔的奥迪R系列赛车,成就这一战绩的就是V形10缸FSI汽油直喷发动机,这台功勋发动机拥有和专业赛车一致的高性能,其最高转速可达每分钟8700转,最大功率为525马力(386千瓦),最大扭矩高达530牛·米。R8的驱动系统是从意大利兰博基尼运过来的,发动机由奥迪捷克工厂供货,减震装置则来自德国西部的伊达奥伯斯坦。

R8跑车一向是严格按照用户订购数量来制造的,生产车间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每个工作人员都是能工巧匠,因为R8的特殊要求,无论是安装座椅还是皮革缝制,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本刊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流水线不同于惯常所见,通常的汽车制造生产线,车在线上移动,工位固定不动,而奥迪R8的流水线则不同,固定不动的是R8,移动的是工人。每个工人都配备了一辆有滑轮的小凳子,工位上都有一张打印的卡片,卡片兼有日志功能,除了工位序号14715,还有负责人的姓名、电话以及工作时间。这个流程中,经过39道工序,有近250名工人参与生产。R8在每个工位停留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个工位的工作完成之后,就会响起一段动听的音乐。

生产一辆A6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而大约每44分钟才诞生一辆R8,因为是手工定制,R8的产能维持在每天17辆左右——如同雕琢艺术品般的手工技艺贯穿生产过程,令这一风驰电掣的超级跑车在车间里始终保持着“慢节奏”。每款R8的车身包括99米的焊缝、782个穿孔铆钉、308个螺纹螺钉和113个焊接点以及来自全球各地供应商超过5000个不同的零部件。

在生产线的车身结构旁,我们看到很多四方形的铝质空心管,这就是用来制作车架结构的ASF(全铝空间框架结构),技术人员用尽量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做技术解读,“发动机前上方的这两个柱子就是ASF,它们可以在车速达到每小时500公里时,最大限度保护车内的乘客和发动机”。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机器人正在完成焊接工作,技术人员告诉我们:“R8跑车的焊接误差是正负0.1毫米。”见到听众中有人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幽默的工程师说:如果误差超过0.1毫米,生产的R8跑车可以打八折给员工。可事实是,R8的误差从来不会超过0.1毫米。

R8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把刚刚制造出来的跑车加上油,进行第一次行驶实验。车间里有一条滚动跑道,跑车驶到上面后,驾驶员可以测试跑车的一些基本数据,据介绍,最高车速可以提到200公里。内卡苏姆还有自己的赛道,来这里提车的用户也可以到赛道上亲自体验R8的性能。如果还觉得不够充分,在距离内卡苏姆很近有一条不很繁忙但质量非常好的高速公路,可以供新下线的R8上去撒欢。

紧邻R8车间的地方就是奥迪A8的生产厂房,厂房外停泊着即将运往海外客户的车辆,奥迪工作人员介绍说:其中标有CN的都是运往中国的,他告诉我们,更多的客户信息不会写在订单上,这是对客户信誉的一种保障。但有一点可以透露,多数的A8排量比较小,但的确也有12缸最大排量的订单。

内卡苏姆不乏传奇。在奥迪最骄傲的故乡,我们巧遇了海因里希·蒂姆(Heinrich Timm),他被公认为德国乃至全球汽车制造行业的传奇人物,他是ASF制造技术的发明者,目前职位是奥迪轻质结构中心的负责人。尽管蒂姆今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奥迪公司依然对他委以重任。工程师出身的他曾经跟随大众前总裁费迪南德·皮耶西多年,皮耶西曾为奥迪带来了全时四驱技术。1982年,皮耶西成为奥迪的研发董事,当时他交给蒂姆一个任务——研发轻质框架结构。研究轻质框架机构是很多汽车都在公关的课题,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找到足够轻但同时还必须能承受足够撞击力的材料。蒂姆对此记忆犹新:“我们当时想到要使用的材料是铝,这个想法在当时的汽车行业几乎难以想象。铝的比重小,一旦攻破了强度的难关,车身重量就可以减轻很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轿车设计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开发铝质轻型结构,首先要解决铝材在延展到一定程度容易断裂的问题,经过无数次实验,我们最终让铝材能够达到甚至超过钢材的程度。ASF项目曾经是一个秘密行动,整个研究周期长达10年之久。当奥迪公司在1993年第一次把ASF技术装配在A8上的时候,震惊了整个汽车制造业,ASF为日后奥迪轿车在运动性能和设计方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蒂姆先生指着一辆奥迪展厅的功勋车型说,“看见里面漂亮的仪表盘了吗?它就是我亲自设计的。ASF目前在11款奥迪车型上使用,其中就包括像R8、奥迪A8,奥迪Spyder、兰博基尼以及布加迪等,那些最具运动天赋的家伙们”。■ 奥迪a4汽车车身奥迪r8从未奥迪豪车设计奥迪公司重要今天设计公司奥迪100这样德国汽车汽车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