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之盾”与中日东海之争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勇敢之盾”与中日东海之争0( 位于嘉手纳空军基地的10架F-15C型战斗机参加“勇敢之盾”军事演习 )

可能是对钓鱼岛争端升级的关注,直到美国在菲律宾与关岛之间举行的“勇敢之盾2010”大型海空演习进行了7天后,国内媒体才开始关注这次演习。9月19日有媒体记者问我:“为什么在‘中日撞船’事件发生两天后,美国‘华盛顿号’航母要跑到1000多公里外的关岛附近参加演习?是不是为了回避?”我告诉这位记者说:“美国突然宣布恢复停止了两年的演习,很可能不是为了回避,而是为了回报日本对中国底线的试探。”

“海军希望打造航空母舰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应对朝鲜和兵力在该地区军力日益强大的中国。”这是2006年6月美国首次举行“勇敢之盾2006”演习之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发言人麦克·布朗(Mike Brown)对开启“勇敢之盾”演习的一段说明。由于2005年美日“2+2”会议将中国的台湾纳入“周边有事”、朝鲜发射导弹和台海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很多人忽略了2006年中日在东海大陆架问题上的博弈。2004年6月,当中国在东海春晓油气田进行勘探活动被报道不久后,日本自民党政务调查会就发表了一份名为“为了守卫海洋权益9条建议”的文件。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的第6、第9条建议分别为:强化尖阁诸岛(钓鱼岛)周边的警备、监视体制;强化自卫队的能力,充分利用日美安保体制框架。与此同时,日本防卫厅在一份正式报告中认为,中国在三种情况下可能攻击日本:一、台海发生严重军事冲突;二、中日领土争端加剧;三、东海资源争夺激烈。2004年10月,日本在第一次中日关于东海问题的磋商中进行了摸底。2005年1月美、日防长加外长的“2+2”会议上就将中国的台湾地区纳入“周边有事”范围。

2005年7月14日,日本正式宣布批准设备、资金、经验远落后于中国的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海域试开采石油天然气。试验开采区域位于中国正在建设的“春晓油气田”和“断桥油气田”南侧水域的3个矿区,面积为400平方公里,其中两处矿区横跨中间线。7月15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表示,日方授予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争议海域的试开采权是对中国主权权益的严重挑衅和侵犯。随后在中日东海问题的磋商中,日方要求中国停止在春晓油气田的活动,并提供相关情况,此外还提出在中间线附近的4处油气田进行共同开发,但中国拒绝了这一提案。而中方提出在包括尖阁诸岛附近水域的两处海域进行共同开发,日方也拒绝了中方的提案。实际上,此时日方已经很清楚美国“保护台湾”的军事部署与其合法吞并钓鱼岛的内在联系了。随后日方不仅在谈判中强硬坚持“等距离中间线”划界规则,并于2006年1月派出125名自卫队员赴美参加了代号“铁拳”的夺岛两栖登陆演习。2006年3月,为了强化日美军事同盟提高快速决策力和反应能力,日本设置了统合幕僚监部(相当于参谋本部)。

2006年6月,美国举行了“勇敢之盾2006”演习。海、空军共出动了3艘航母、280架飞机,共计2.2万人参加了演习。2007年8月,美国再次举行了同等规模的“勇敢之盾2007”演习。此前一个月,日本自民党2005年11月提出的《海洋建筑物水域法》开始实施,该法案赋予海上保安厅对擅自进入日本的所谓“安全水域”者有“先发制人”的惩罚权。2008年6月,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陷入被动的同时爆发了金融危机,中日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后尝试着在冲绳基地等问题上摆脱美国的控制,但遭到了美国“修理”后变得乖巧了很多。在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两天后,五角大楼宣布启动停止了两年的“勇敢之盾”演习。虽然“勇敢之盾2010”演习只有1艘航母和1.4万人参加,作战飞机也由前两次演习的280架减半为140架,但这场匆匆而来的演习似乎是对2010年东亚一些诡异事件的发生与升级最恰当的诠释。

在“勇敢之盾2010”演习结束3天后,日方表示将释放中方被羁押的船长。同时,美、日首脑在纽约会晤中多位美国高官表示《日美安保条约》一直适用于钓鱼岛。至此,中、美、日关系的风向标也从台湾地区转向了钓鱼岛。随后,美国总统和高官马上转身向地处南中国海的东盟10国领导人发出了微笑。这微笑让人想到了五角大楼8月17日发布的《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中新提到的“外交与军事并举”的思路。■ 中日东海中日东海问题之盾之争钓鱼岛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