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贸城:寻找新城市生活中心
作者:王恺(文 / 王恺)
( 房超 )
位于北京CBD地区的华贸中心建设里也隐藏了若干新城市主义的内核。发展商国华置业的董事长房超说:“整个华贸中心的建设就围绕着一个中央广场,3栋写字楼、两座酒店、新光天地商城、19栋公寓围合起一个内部广场。因为这个很有灵性的中央广场的存在,改变了传统办公楼的人只是待在房里不出来的局面,天气好的时候,经常看到西装革履的人们,在广场的长椅上坐着喝咖啡,人、办公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景象。”
华贸城是这样一个样本:这个新的建筑群落努力在重建若干公共空间,既有繁华的商业空间,以梳理出新的邻里关系与新的自然关系,因为这种新型关系,华贸城成为当之无愧的“省钱的房子”。房超说,他理解的省钱的房子,绝对不是简单、简陋的房子,而是经过计算整个成本后,包括长时间的建设和后期运营成本。“对于业主而言,肯定不只是买的成本,还包括使用成本,我们考虑的是我们业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建造跟随市场风尚走的房子。”
三联生活周刊:华贸城的规划很有特点,不在城市的核心地点,却配置了大量商业设施,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配套,是一种新型的商业空间。听说你们的规划内还包括一家电影院,引进了保利院线,事实上很大程度地做了资源的重新培植,你能解释一下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做规划吗?
房超:其实我们主要受国外近年流行的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产生的背景主要是针对现在城市发展的。城市源起本来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集约、有效率的生活方式,可是随着扩张,越来越大的城市背离了城市生活的目标,交通拥挤、污染、缺乏效率,人与自然的关系隔离,邻里关系也降低到了最低值,现在的人常常感到孤独,因为你回家就回到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里。
新城市主义的一个要素,是若干公共空间的重建,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努力。华贸中心的中央广场是一个例子,而华贸城更是一个按照这种思路去规划的例子,我们搭建了若干公共空间。
( 华贸城(效果图) )
最典型的是我们新建设的还有一个纯生态园林,我希望它能成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交流新空间,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三联生活周刊:华贸城商业空间的建设比一般配套复杂,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街,你能解释一下其中的异同吗?
( 华贸城商业区(效果图) )
房超:当时我们想建商业空间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城市生活的繁华,但又限定于社区建筑群内部的商业街,社区居民是使用的主体,所以它在商业、文化诸多功能外,还有社交功能。根据这样的定位,我们用心良苦地选择商家。有30多家餐厅都会到华贸城的商业街开张,超市是定位于社区超市的BHG品牌。华贸城的商街上甚至还有ZARA这样很多人一年会反复去的名牌。我们设立中的这个时尚街区,会对社区的居民有强烈的影响力。
你所获得的不仅是购物上的方便,而是在这7万平方米的商业街区中获取熟悉感。我们的商业街上有不少小户型房子,最小的只有五六十平方米,是给那些尚未中产的城市青年设计的,房子不大,可是,你可以把你楼下的整个商业街区充当你的公共客厅。比如说,你见外来的朋友就到楼下的星巴克去,然后有可能你每天在星巴克碰到你的邻居,熟悉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初衷。
( 华贸城样板间室内实景 )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在环境设计上,这条街道和一般的商业街有什么不同?
房超:我们在设计上还是突出一种熟悉和休息的空间感,比如说350米长的街道上都有顶棚,用的是类似于水立方那种建筑材料;上下两层走廊有通道连通,形成众多的横向、纵向交流的走道,比起现在很多商业街道来说,更有街区的感觉,让人们逛的时候感到舒适。另外就是我反复和你说的熟人空间感,有可能你太太去逛商店,你就在家门口的咖啡馆坐着,而且随时随地能回家,不像在外面的商业街,有陌生和紧张感。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人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重要,商业街区这么繁华,如何让住在这里的人们感到安静,维持小区安静、生态的环境?
房超:除了商业街区,我们在小区的每一幢楼前都增加了生态空间,都有自己一个小的生态园林,这些园林又朝一个方向汇集,形成一个大型的生态广场,这个广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邻里相处的特殊空间。我们在里面特别安排了跑步用的小道,你每天早上在这里跑步,碰到社区里的居民,自然而然会问声早,与在街道公园里跑步不一样。
我们为什么要设立这些邻里相处的空间?其实也是我的切身感受,前一阵做企业家调查,当10位企业家被问到你有心事找谁倾诉的时候,回答大多是自己待着,城市生活里亲情和友情越来越淡漠。我不是要说我们一个房地产项目就能改变很多,但是我希望我们的新空间能改善人生活的孤独感。
这个空间和商业空间被我们称为我们华贸城的双核空间,中间用一条马路间隔,马路上安置有银行、会所的过渡空间,其实和我们的华贸中心有相像的地方,精谧和繁华只一步之遥。
三联生活周刊:前两年南方很多城市流行造城运动,就是在郊区圈空地,设立若干商业设施,有点像卫星城,你们的这一项目和卫星城有什么不同呢?
房超:从华贸城坐地铁到东直门只要18分钟,从现在的CBD开车过去只需30分钟,所以我们不是那种在郊区找空地的造城项目。你可以说我们不在市区的核心区域,但是我们还算中心区域。我们希望的是,在我们这里居住的人群,可以把自己的成本降低,我说的生活成本,不仅是金钱,还包括时间成本。住在这里,你不用开车再上什么商业街吃个饭什么的,所以,我们这里更像是一个城市里新出现的生活中心,不是卫星城,也不是什么商业中心。
在我心目中,这种新的城市生活中心越多越好,缓解的是城市目前存在的各种压力。大家可以在这里享受城市繁华生活,又不用去承受交通压力和时间成本。
三联生活周刊:那些商业配套的企业愿意在你们这里开设新店吗?他们要付出很多等待时间,要是你们这里一时间还没有人气怎么办?
房超:确实没那么容易。现在所有的房地产配套项目都在邀请各个名牌企业去落户,我们也不例外。好就好在我们有我们的优势,一是很多商业项目都在华贸中心和我们合作过,所以他们对我们有判断,有信心,双方打算建设的是长期合作关系,它们会跟我们走,像那些餐厅就是这样。二是我们的观念不同,我们辟出7万平方米的商业用地,纯粹是看长期,不急功近利,不求马上收获租金之类。所以,我们和我们邀请的商业项目是双赢关系,在招商上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而且,我们的招商是精心策划的,像我们的百货,例如BHG,是一个新加坡品牌,被华联集团收购,它的好处是,满足社区生活的一切需求,主要是针对生活化功能,不奢侈,可是又与一般的简陋型的社区百货有巨大差异。我们华贸中心新光天地的BHG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甚至有人从远处跑这里来买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听说你们的园林尽可能的原生态,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房超:我们请了美国的园林设计公司,主要是大尺度的保持绿化景观,浓缩各种自然景观,包括假山、瀑布等等。我希望各种人群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空间,比如有打太极拳的空间,有散步的路,有跑步的小径,几个空间既间隔又穿插,小溪成为一条纽带。过去我们做空间,总是忽略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这次我们设计的自然空间都是开放的,都是让人去接近的。
这种自然与繁华街区又是一步之遥。我想做的就是,你在这里居住,可以充分享受各种新空间,城市生活的繁华有,可是要离开繁华充分接近自然的空间也有。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你觉得这和通过历史形成的一些街区,一些小城的舒适生活有什么区别?
房超:人为有人为的好处。可能更紧凑,在功能安排上更合理,可是自然形成的城市空间肯定要更有趣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项目前后花了多长时间?你有什么心得?
房超:酝酿期就超过了两年,不算建筑周期。我觉得我们在完成自己心目中的概念和市场化需求之间找到了平衡。不能光顾自己的理想,我去日本参观过一个项目,请15个建筑大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做了一组建筑,可是卖不出去,大师们光顾自己陶醉了,突出了实验性。中国也有这样的建筑,从外观上看很好看,可是忽略了使用者的居住功能,有个项目为了组成一个群落,牺牲了业主的房间形状,很多房间是三角形的,这在商业上不可能成功。
可是也不能光顾追求市场目标,那样的地产项目永远是随波逐流,没有个性,也留不下来,我相信我们的华贸城在中国最近若干年的地产项目中都是可以拿出来说的个案,现在我在国内还没有发现同类型的项目。■ 生活中心城市华贸中心华贸城寻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