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家范用:为书的一生
作者:李翊(文 / 李翊)
( 范用 )
从穆源开始的人生
2010年9月14日,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因肺功能衰竭于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坐落于长江下游的小城镇江,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水陆码头,也是范用的故乡。范用的外婆家对门有一家小印刷铺,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范用每天都到印刷铺子里玩,他喜欢捡印刷铺印坏的纸片和地上的铅字,捡来拼好扎好,蘸上印泥,盖在一张张纸上送人。
上小学时,范用喜欢剪报,剪下来贴好,装上自制的封面,装订成一本本小册子,供同学借阅,这便是他最早编辑的“杂志”。
2004年,吉林电视台做了一个节目《回家》,范用回了一趟老家。在穆源小学,“他一边流着泪,一边唱着当年学校的校歌。他还凭着记忆,亲自做了一个学校的模型,把这个模型送回了学校”。李辉回忆说,“当时他们在学校里排演话剧,请了很多有名的演员去学校演出,这些对他文化观念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范用一生编了很多书,自己写的书却很少,他的第一本书便是回忆自己学校的《我爱穆源》。他在1992年给穆源小学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们是同学,穆源学生。虽然我快70岁了,也还是你们的同学。”
( 9月18日,范用追思会在北京举行。范用的儿子范里和女儿范又在会上缅怀父亲 )
时代的变幻莫测,注定了范用人生旅途的波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范用中断学业到武汉投奔舅公。想不到舅公3个月后便因病辞世。舅公做事的书局楼上就是读书生活出版社,从小痴迷书的范用很快和出版社的人熟起来,成了其中一名练习生。
从打包、送信、邮购等杂务开始干起,到批发、门市、会计、出版、编辑,出版社的每个环节他几乎都一一经历过。他曾辗转汉口、重庆,南下桂林,又北上京城,几度坎坷,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很多书,对出版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分别由邹韬奋等人创办于1932年、1935年和1936年,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范用也正式成为三联书店的“元老”。1951年后,三联书店曾一度与人民出版社合并。1985年,范用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1986年1月起,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
范用的老同事、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张惠卿如此评价他:“性格刚强,决断明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又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认定要做的事,往往全力以赴,一竿子插到底,非把它做好做完美不可。但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我发现他身上总脱不掉过去地下党时期形成的某些习性,如我行我素,家长式的领导作风,喜欢独断独行,不习惯集体领导等等。因为都得听他的,有人便戏称他‘范老板’。”
纯粹的出版人
也许文化界之外没有多少人知道“范用”这个名字,但鲜有读书人没读过他编的书。在范用的出版生涯中,有几本书常常被提起,一本是巴金的《随想录》,一本是陈白尘的《牛棚日记》,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
巴金的《随想录》多次遭删节,而在范用领导的三联书店出版时,一字未删。如今在中国销量已百万计的《傅雷家书》,也是范用花费了很大力气促成出版的。“那是1980年,我刚从英国回来,一边教书一边编《傅雷家书》。深秋时候,他来我家谈《傅雷家书》的出版编辑。当时根据复印件正整理家书的我正遇到一个问题,最初想法是分门别类,但是几乎每封信里都会谈到文学、音乐、政治、教育,很难彻底分开。是范用建议我,按年代来编辑。起初我以为他只是个小编辑,后来才知道,他是三联书店的总经理。”傅敏说,在当年,出版《傅雷家书》是需要勇气的。
“出版前,傅聪依然有‘叛国’之名,是范用排除各种阻力,使书稿于1983年面市。印刷厂的工人一开始都不愿意排这本书,为了使该书顺利出版,他从中央音乐学院把胡耀邦批示傅聪回国讲学拿来才解决问题。”
除却以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编辑出版的丛书和著作外,范用还倡导创办了《新华文摘》,主持创办了《读书》杂志。1979年4月,《读书》杂志正式创刊,范用和陈翰伯、陈原、冯亦代、倪子明同为创始人。创刊号的开篇文章用的是学者李洪林的《打破读书禁区》,当时,李洪林是中宣部理论局干部。因为嫌题目不够有力,范用将它改成《读书无禁区》,读来掷地有声。范用曾谈过自己的读书体会:“博学之,看书要广;明辨之,看了以后你要分析它。读书无禁区应该这样子。”后来,这5个字一直都是《读书》杂志的旗帜。
《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书在当年的出版并不容易,但范用却一直坚持要出版。“我觉得他们这一辈出版人经历过很多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出版的追求就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代表知识分子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选择。这便是三联书店的传统,也是《读书》杂志的传统。”《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编辑李辉说。
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是范用晚年生活中走得最近的人。在汪家明眼中,范用是一个不太爱讲话的人,除了喝点酒讲书的时候,他就是个打边鼓的人。事情都是他组织起来,但他不争主要位置,像《读书》一样,他能把好多力量穿到一起。就像沈昌文曾经说的,《读书》初创,董秀玉上面是包遵信,包遵信上面是史枚,史枚上面是倪子明、陈原,再上面是陈翰伯,你看不出范用在哪里,可是实际上他是灵魂,都是听从他的指挥。
汪家明最早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因为出版老照片与范用结缘,后来又开始做老漫画,这下爱漫画成痴的范用有了用武之地,他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线索,还把自己的精心收藏悉数贡献出来。像四本一套的鲁迅编的麦绥莱勒的连环画,是他13岁时买的,现在取出来还像新的一样。范用喜欢封面设计,汪家明也喜欢,这一老一少有许多共通处,一来二去,因书结缘。
汪家明说,范用是新时期以来对三联书店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也是他让韬奋精神得以延续到今天。“范用是一个纯粹的出版家,一个为书而活着的人,他和作者是好朋友,他关心图书的一切,从纸张到封面,甚至图书的页码都在他的关心之列。他是那种见到好书恨不得搂在被窝里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爱书人,没有任何的名利观,也没有任何的附加值,只是出于爱而爱。”在台湾参加书展的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拍回唁电称:“三联书店领导班子和全体同仁沉痛悼念范用先生,决心继承他的遗志,把三联书店发展好建设好,使之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即便生命后期躺在病床上,范用最喜欢干的事情还是看书,他经常让人定期将三联书店的书目拿给他看,他再有选择地挑书来看。范用也爱书的装帧设计。三联书店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书籍,不少封面都是出自他之手。书在他眼里,是有生命的机体,书的内容及封面、扉页、勒口、正文版式、插图、纸张材料等,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丝毫马虎不得。汪家明说,作为出版人,范用以自己只爱书本身的行为阐释了一个出版人的职业操守,相对当下越来越多不爱书却爱书之外附加值的出版人来说,范用无疑是可贵的。
生活中的范用有“三多先生”之称,“书多,酒多,朋友多”。书多自然不在话下,朋友多,夏衍就曾经说过:“范用哪里是在开书店啊,他是在交朋友。”因为爱书、爱做书,范用生前几乎所有时间都跟他的朋友们在一起,他是最早出版中国优秀作家作品的出版家之一,他的朋友中包括许觉民、叶浅予、黄永玉、丁聪、汪曾祺、杨宪益等老一辈作家,也包括王蒙、张洁、李黎等当时年轻一点的作家,他曾坦言:“我交朋友是为了出好书。”至于喝酒,他的外孙女许月竹写过一篇《我的外公》,文章中说:“他做什么事情都快,看书快,写字快,走路快,吃饭快,就是喝起酒来,慢慢的。”许月竹还说:“外公喜欢收集酒瓶,他的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酒瓶,颜色不同,有大有小。”
范用还被朋友戏称为“最爱美的出版家”。老年的范用喜欢在天冷时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色毛衣,戴红色围巾,再架上一副黑框眼镜彰显“范式”书卷气,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不过,随着老伴丁仙宝突然去世,他的精神也随之急转直下,不再出门,也不再留意自己的仪表。
“现在的出版界发展得很快,他喜欢的,他所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他出版书,市场他不会考虑,但现在的很多出版社却首先考虑市场。这对于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现实,有时候我觉得他还是有一些孤独感和寂寞。但恰恰是他们老一代出版人所坚持的东西更纯粹。”汪家明说。■ 读书文学随想录汪家明出版家文化范用傅雷家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