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玛是如何练成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苌苌)

​伽利玛是如何练成的0( 《加斯东·伽利玛——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 )

明年就是法国的伽利玛出版社成立100周年,这家由加斯东·伽利玛一手创立的出版社,在法国20世纪的文学出版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是法国作家群星闪耀、杰作频出的年代,而他们风格和思想迥异的作品几乎都出现在伽利玛的书目上。自出版社创办至加斯东1975年在94岁的高龄去世,法国得了18次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有6次是伽利玛出版社的作者得的。他们出版的书还获得过27次龚古尔奖、18次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现在,比如像米兰·昆德拉和前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奇奥都是他们的作者。

《加斯东·伽利玛——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讲的就是加斯东·伽利玛如何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食利者,一个游手好闲的审美家,变成了这个文学王国的掌舵者,而他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出版界可以把诸多优秀的作者吸引到麾下。“加斯东·伽利玛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学的时代,书被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带旺了读者前所未有的读书热情。在那样的环境中,当一个出版人是一件很带劲的事情。”译者胡小跃对本刊记者说,“时代造就了伽利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他迅猛成长的时期。但并不是说他在当今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共性和总结出来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胡小跃刚刚凭这本书获得第二届傅雷翻译奖。

由于加斯东·伽利玛生前拒绝写回忆录,而且这位专门替别人出书的人不愿意别人写他,有关他的书凤毛麟角,人们对他真实的工作状况好奇,却也不甚了解。这部2006年在法国出版的传记的作者皮埃尔·阿苏里,曾任法国《读书》杂志主编多年,为写书采访了大量当事人:他的家人、朋友、作者、生意伙伴甚至敌人,他们同意见他,条件是不公开他们的名字。同时包括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档案。译者胡小跃浸淫法国文学出版多年,可能是国内20年来出版当代法语文学最多的编辑,与包括伽利玛出版社在内的法国众多主要出版社甚至作者阿苏里本人都有交往。

伽利玛的人生故事吸引人,因为有那种出其不意但令人欣悦的转折。在年轻时代,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加斯东·伽利玛日后会成为一个大出版家。他天性拘谨、害羞、傲慢,从著名的精英中学——孔多塞中学毕业后,进了美术学校,师从名师,常常出入画家的画室,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声称自己是建筑师,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吃祖上老本的公子而不好意思开口。他游历世界,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汲取艺术知识和养分。他也喜欢耍耍笔杆子,给议员做私人秘书期间,写戏评投给杂志社,与其说是当时很赶时髦的事,不如说是他从中寻找到一点存在感。不过他成为出版人后,就放弃了写作。加斯东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出版人,那就放弃写作。”

开始出版人生涯,是机会先找到他。《新法兰西杂志》(NRF)是一小群作家自己创办的刊物,纪德是这个小团体的关键人物。他想找一个合作伙伴:“足够有钱,能给杂志的财务添砖加瓦。足够无私,不计较短期利益,而且爱好文学。”而加斯东之所以被选中,还因为他尽管没有文化方面的专长,但是有一种嗅觉,能正确地判断作品的质量,直奔最好的东西。“不是理性方面的原因,而是由于喜欢。”就这样,25岁的加斯东成了出版人。

​伽利玛是如何练成的1(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 )

在1911年的法国,文学界和出版界的情况非常特殊,大家还都依赖上世纪的经验,但先践者已经想与传统决裂,不但在文学领域,而且在严格的出版实践上。之前,好小说的名声主要停留在文学沙龙里。在那些著名的夫人组织的文学沙龙里,作者们和艺术家们聚集在那里聊天,背诗,互相考验,被看或者被认识。当时一本书的成功取决于口口相传,一部“好”小说的销量越不过2000册的大关。加斯东是想做点事儿出来,为此他宁愿像一个真正的出版商那样每天凌晨4点起床,结束看戏追女人的生活,显然平庸的作者或者4位数的销量不能满足他。

加斯东的工作方式有些由着性子的成分,却把一种日后让伽利玛出版社获得成功的方式带到了出版界。加斯东的父亲保罗是一位收藏家,受其影响,他也喜欢亲近文学艺术,并懂得欣赏。首先,他和作者保持很好的互动。皮埃尔·阿苏里写作这本传记时,也会提及很多当时出版业的面貌,加斯东最大的竞争对手格拉塞,就认为出版商比作者重要,而加斯东比格拉塞更会见风使舵。“加斯东往往能在竞争对手失败的地方取得胜利,因为他不会像格拉塞那样不择手段地撒谎。他撒谎时很狡猾,很巧妙,具有魅力。他喜欢和大家通融,而格拉塞却像个老夫子那样对待他们,非常粗暴。”阿苏里写道。加斯东把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和作者们的书信来往上,和已经成名的作家建立信任,不是随便一个新手可以做到的。而包括普鲁斯特在内的许多作家,最开始是被加斯东信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和智慧感动,离开其他出版社奔他而来。普鲁斯特最初就想把《在斯万家那边》的手稿给伽利玛,因为和加斯东会面后,这个年轻人写信和思考的方式得到了他的信任。但这份手稿却被纪德判了死刑,因为修改成癖的普鲁斯特的手稿几乎无法被阅读,后来是加斯东锲而不舍的拜访又赢回了他。

​伽利玛是如何练成的2( 1951年“雷诺多文学奖”评选期间,伽利玛与一名女士在伽利玛出版社交流讨论 )

加斯东是一个尊重和爱护作者的人,有时到了低声下气的地步,作者都是有“巨大自我”的人,而加斯东的天性倾向于在别人面前让自己消失,让自己适应他们。他答应西默农近乎无礼的要求,俯就在正在接受芳香疗法的普鲁斯特的床边,他求贤若渴,看到好作家在别的出版社出书,就感到是一种悲剧,会不择手段地去挖作者,以至于在出版界他有这样的名声:“加斯东是第一个发现了第二次被发现的作者。”这句讽刺暴露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加斯东能及时纠正错误,他会去赎回被他的审读委员会所蔑视的作家,最终用组织严密的网络网住文学界,抓住了一批手头有作品的新作者。同时他也会告知同事:“作家往往都不是男人,而是一个要用钱买的女人,你要知道,她随时准备投入别人的怀抱。”但这应该仅仅是一种警醒意识,事实上,加斯东对作家宽厚大方,容易做出让步,行动果敢,言语谨慎,懂得用人,以诚待人,让他建立起威望。在“二战”中,当他遇到各种困难时,他的社会关系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帮他渡过重重难关。

从出版业商业的一面说,仅仅靠一腔热诚是不够长期笼络住作者的。加斯东带给出版界的新意识还有是他看到了评论的重要性。皮埃尔·阿苏里就加斯东曾经给雷诺阿写的一篇艺评,分析加斯东想说的意思是:“这位画家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但如果他周围的人有足够的批评意识,能够做出选择,承认这位大师是无可匹敌的,那么,他的作品就会更加有力,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如果知道雷诺阿是伽利玛家族的收藏,就知道加斯东骨子里终究还是个商人。他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巩固他的作者的文学地位,他创办了多种媒体和丛书来互相服务。胡小跃对本刊记者说:“加斯东最大的优势是他懂得在文学和商业之间保持平衡,既有文人的智慧,又有商人的精明,既重视文学质量,又注重市场的回报,既能考虑到未来,又能适应眼前的变化。他不冒险,但懂得让读者来冒险,外交家的玲珑让他在纳粹占领期间保全了出版社,又能在战后的清算中过关,事实上,正是他的出版事业积累的品德,战后才有很多的作家出来保他,替他说话。”

这本书同时勾勒出了法国20世纪20至70年代的文学出版的进程和脉络,所以也可以说是一部法国文学的编外史,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坛大事在书中都有反映。纪德、加缪、塞利纳、尤瑟纳尔、萨冈等人的出版逸事和性情跃然纸上,普鲁斯特事件,《飘》和《日瓦戈一生》的出版前后也留下很多有趣的故事。当然主要的还是加斯东·伽利玛的性情、冒险精神和他对文学与作家这一职业的看法,它们长期而深刻地改变了文学出版界的面貌。■ 读书文学作家练成伽利玛如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