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戏仿文文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贝)

牛津戏仿文文集0( 美国作家E.B.怀特和英国摄影师马克·克里克 )

《牛津戏仿文文集》的编选者约翰·格罗斯在序言中说,戏仿文种类繁多,它是最有趣的文学批评形式,也是最需要技巧的一种文学批评。上世纪40年代,《新政治家》杂志邀请读者模仿格雷厄姆·格林。格林自己用笔名参加比赛,只获得了第二名。戏仿文中,“有的写得很博学,使用影射手法,但它也是一种有趣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幽默很自然的一个源头”。

《牛津戏仿文文集》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按年代顺序编排了英国作家的戏仿文,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无名作家一直到J.K.罗琳。第二部分则兼收并蓄,收集了儿歌、新闻报道、喜剧、科学和政治戏仿文。

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把戏仿文确定为一种文学形式,从乔叟时代的作品中便能找到英语戏仿文的例子,但这种写作形式的黄金时代是在19世纪,那时文学成为中产阶级陶冶情操和逗闷子的主要形式,文字游戏成为流行的娱乐方式,戏仿就是一种基本的文字游戏。

美国幽默作家E.B.怀特写过一篇《过街入烤肉店》,戏仿海明威的《过河入林》,厄普代克戏仿过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文件、哲学和思想学派都是很好的戏仿目标。美国作家亨利·门肯戏仿过《独立宣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克鲁斯教授的《小狗情结》和《后现代小狗》戏仿了心理分析、后殖民和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澳大利亚作家保罗·詹宁斯戏仿过存在主义。

“大部分戏仿文就像寄生虫。当宿主死掉时,寄生虫也会死掉;当被戏仿的文章没人读时,戏仿文也就没人读了。所以维多利亚时期像它生产钢材那样勤奋地生产戏仿文,但却没有多少流传下来。”但不时会有一些戏仿作品拥有神奇的生命力,当其中的模仿元素变得无法辨认时,它们自己也还活得好端端的。路易斯·卡罗尔写的童话中的诗文仍旧让新一代读者着迷,而他们丝毫不知道这位害羞的牛津大学老师是在取笑别人。

牛津戏仿文文集1

只有那些了解原作并非常熟悉的人才能欣赏出戏仿作品的妙处。读戏仿文的乐趣部分就源自智力上的优越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出其中的好玩之处。英国剧作家艾伦·贝内特写道:“清醒?他相当清醒。是全欧洲第二清醒的人。但跟所有清醒的人一样,他也曾有一两次跨越了将疯狂和清醒分开的窄桥。”这段话本身就很有趣,如果读者读过贝内特模仿的约翰·巴肯会觉得更有趣。

格罗斯说,现在的一些模仿文作者写得跟以前最佳的作者一样好。他列举的有《摘要阅读》的作者约翰·克雷斯,美国剧作家米勒戏仿《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写了一篇《哈利·波特与滚石》。英国摄影师马克·克里克编了一本《卡夫卡的汤:17个菜谱中的世界文学史》,以著名作家的风格写菜谱。硬汉侦探小说也是戏仿的热门对象,克里克便戏仿了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在他笔下,侦探不是在查案子,而是在准备烹饪一条羊腿:“我喝了一口威士忌,把烟放在砧板上,看着一条虫子从盆子里爬出来。我需要马克西姆餐厅的一张桌子、一百块钱和一个漂亮的金发美女;我有的却是一条羊腿,没有任何线索。我抓住羊腿上的关节。感到阴冷潮湿,就像验尸官的手。”

牛津戏仿文文集2

美国学者路易斯·梅南德为《纽约客》的评论则认为,如今戏仿文已经终结了。“从60年代起,文学已经不再是中产阶级主要的文化爱好,本真和戏仿之间的屏障坍塌了。人人都去戏仿,文化中充斥着对戏仿的戏仿。低层次是这样(戏仿电视广告的电视广告),高层次上也是如此(后现代小说)。6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以戏仿为基础的主流娱乐产品,如飞蟒剧团、《周六晚间秀》、《辛普森一家》和《洋葱》新闻。结果一种文化产品如果不首先取笑自己就不会受到认真的对待。这种做法部分是出于自我保护:如果你已经在颠覆自己,别人就很难去颠覆你了。但自我戏仿也可能是顺从权威的。《每日秀》是对新闻节目的戏仿,很多人都依赖它来获取新闻。当一切都是半戏仿的,一切都把自己呈现为有意识的夸张,戏仿这种形式就终结了,变得跟真实的东西没有区别。”■ 文学作家牛津仿文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