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国书画收藏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美国的中国书画收藏0( 唐代阎立本作品《历代帝王图》局部(波士顿博物馆藏) )

五大博物馆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中国书画部主任张子宁告诉本刊,单以中国书画收藏而论,美国有五大博物馆并立:波士顿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以及中西部的克里夫兰、纳尔逊两家艺术博物馆。“这几家没有排名先后之分,各有长短。西海岸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书画收藏不算好,但青铜器很好。上海博物馆前馆长、已去世的马承源先生有一次来弗利尔馆看青铜器,我就问他,弗利尔馆的青铜器收藏比起美国其他博物馆来怎样?老先生说,这要看衡量标准是什么,如单以青铜器艺术本身看,如造型和纹饰,弗利尔的最好。但如果说到铭文的重要性,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更好一些。”

五大馆中,除弗利尔为美国国立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外,其他四家都是私立。张子宁介绍,弗利尔美术馆与1987年加入的赛克勒美术馆(Arthur M. Sackler Gallery)同属美国国立史密森博物学院 (Smithsonian Institution),此二馆合称为国立亚洲美术馆 (the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在美国,博物馆负责人和赞助人的背景,基本决定了一个馆的收藏方向。波士顿美术馆是美国最早进行亚洲艺术品收藏的一家,因为他们的馆长和日本颇有渊源,他们的亚洲艺术收藏也是从日本开始。我以前服务的纳尔逊博物馆,老馆长在北京居住过,到中国各地收购过文物,所以对中国艺术品比较重视。”

弗利尔美术馆也有相似背景。查尔斯·弗利尔是美国20世纪早期著名的铁路实业家,他曾在1895、1907、1909年和1910~1911年4次到中国,与许多私人收藏家交往,收购了大量中国艺术品。他在1904年提议捐赠藏品给美国政府,1906年被正式接受,美术馆在他去世4年后的1923年落成开放,可能是美国最早以私人收藏家命名的博物馆。弗利尔馆开放之初,弗利尔个人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即有近万件,项类包括铜、石、玉、瓷、漆木、金银器等中国器物及中国书画。“弗利尔先生当年在遗嘱中规定,弗利尔美术馆只能展示自己的收藏,既不借展,也不外借。1987年赛克勒馆加入后,我们有场地接收外来展品了,但弗利尔本身的馆藏还是不能外借。弗利尔馆每6个月换展一次,书画展过一次以后,一般要在库房里‘休息’5年才能第二次公开陈列,主要是怕外面的光线损伤画纸和绢,不过在书画‘休息’期间观众还是可以申请到库房里观看。器物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张子宁告诉本刊,弗利尔馆现藏中国书画1200多件,在数量上居美国各博物馆之首,其中有85件为宋元书画,含3件独立的宋元书法珍品:东晋王献之《保母帖》的唯一存世拓本,后有赵孟頫、郭天锡跋;南宋国子监本《淳化阁帖》,全套十卷,缺第九卷;元赵孟頫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卷。被视为弗利尔镇馆珍宝之一的《洛神赋图》,是弗利尔本人当年从清朝大臣端方处购买的。《洛神赋图》存世目前有四种说、五种说、七种说,但张子宁告诉本刊,一般谈及的就三种,即北京故宫、辽宁省博物馆和弗利尔美术馆的收藏,通常认为北京故宫收藏的那件比较好,但弗利尔馆的这件也能到南宋,并且后面有董其昌的题跋。

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白谦慎为书法史研究专家,在撰写《傅山的世界》等著作期间曾走访多位收藏家和各博物馆库房,研看历代书法珍品。他在接受采访中告诉本刊:“宋元和宋元以前的书法,主要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有唐人写经名作《灵飞经》、黄庭坚的草书名作《廉颇和蔺相如传》、米芾的早期作品《吴江舟中诗》等。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有宋徽宗和乾隆皇帝鉴藏过的西方唯一的唐摹本王羲之《行穰帖》、黄庭坚的《赠张大同卷》,以及米芾的三通信札、赵孟頫的《妙严寺记》、元代康里巎巎的《梓人传》等。弗利尔美术馆的早期书法收藏不如前两个博物馆多,但所藏宋元绘画卷后有不少宋元人的题跋。如果把美国藏宋元绘画上的宋元人题跋都加上,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比如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历代帝王图》、《北齐校书图》、《五色鹦鹉图》等名迹,上面都有宋人题跋。”

美国的中国书画收藏1( 元代钱选作品《杨贵妃上马图》,描绘唐玄宗与贵妃杨玉环骑马出行的情形(弗利尔美术馆藏) )

中国书画的美国私人收藏群体

“美国私人藏家中,收藏中国书画的名人主要有三位:顾洛阜(John Crawford)、艾略特(John Elliot)和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此外,路思客(H. Christopher Luce)收藏的明清书法也很不错。路思客和中国渊源很深。他祖父出生在中国山东,是传教士之子,后来回到美国入读耶鲁大学,毕业后创办了《时代》和《生活》周刊。顾洛阜和艾略特也都出身世家,艾略特本人从事投资业,安思远则是西方的两大中国艺术商之一,近年来因年事已高,不那么活跃了。”白谦慎告诉本刊,关于美国私人藏家和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可以读一读翁万戈先生的著文《美国收藏中国书画简史到顾洛阜的珍藏》。在美国,只要是稍具规模的博物馆,都有所谓的“亚洲艺术之友”,他们中间就有收藏中国艺术品的人。他说:“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艺术品的价格还不是很高,美国的医生或律师都有能力收藏中国书画。我认识一对美国教授夫妇,大约是在80年代初开始收藏明清至当代书画。不过,现在要以教授的工资来收藏中国书画已经很困难了。”

美国的中国书画收藏2( 明代唐寅《梦仙草堂图》局部(弗利尔美术馆藏) )

美国的前辈华人收藏家中,以王季迁最有名,另外两个重要人物是翁万戈和王方宇。白谦慎说,要了解美国的华人收藏,应对华人的构成有所了解。在早期来美的华人中,如果是留学生,家境通常比较好,像翁万戈出身晚清名宦,张充和的曾祖父曾任两广总督,住在普林斯顿的刘先女士是晚清著名收藏家刘世珩后人,母亲是大学者沈曾植的侄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部主任屈志仁先生曾在一篇纪念收藏家王南屏的文章中讲到中国现代收藏中心的转移: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收藏中心在上海。1949年后,上海、江浙和广东一带的很多收藏家移居香港,香港成为华人世界的收藏中心,“敏求精舍”基本上就是由讲上海话和广东话的收藏家组成。王南屏是民国时期上海比较活跃的收藏家,他移居香港后成为“敏求精舍”的成员,后来也在美国生活过,子女都在美国。像他这样经历的收藏家不少。在美国的华人收藏家中,收藏方式也不尽相同。翁万戈承继祖藏,王季迁离开内地前就是有名的文物商,唯有王方宇是在美国白手起家而又十分成功的例子。他的收藏主要由八大山人和齐白石的书画构成,他的八大书画很大部分由张大千转让给他,在此基础之上自己再不断扩充收藏。他生前一直在大学做教授,财力有限,但却非常专注用心。

“王方宇和翁万戈都是研究自己收藏的典型。王方宇从张大千手中得到了一批八大山人的书画后,就长年潜心研究,结果成为八大山人研究的权威。翁万戈则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美国东北部山中闭户著书,撰写的三大册《陈洪绶》曾获国家图书奖。不过他最主要的研究工作还是整理家故,包括整理和他高祖翁同龢相关的文献、日记,编撰翁氏藏书画研究图录。我本人觉得美国收藏界重视研究的风气,是非常值得内地收藏界借鉴的地方。”白谦慎说,还有一些收藏家,收藏的规模其实也不小,但因行事低调而不太为人所知,他认识一对美国夫妇,丈夫毕业于哈佛大学,妻子是艺术史博士。他们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很有特点,全部集中在17世纪,其中书画收藏多和明末清初的大收藏家周亮工在名著《读画录》里提到的画家有关,陶瓷则集中收藏17世纪的转型期瓷器。女主人还是研究转型期瓷器的重要学者,筹办过好几个展览,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学术发展。

美国的中国书画收藏3( 元代钱选作品《羲之观鹅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私人捐赠成就博物馆

白谦慎告诉本刊,艺术史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绘画部特别顾问方闻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博物馆是收藏“收藏家”。美国许多博物馆是私立的,要靠募捐来维持运行,所以对于博物馆来说,很多收藏家还是赞助人。博物馆通常和私人收藏家保持很好的关系,一般说来,收藏家也愿意和博物馆往来。有时候他们把藏品寄存在博物馆,由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研究和展出,对加深理解这些藏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都是有帮助的。

美国的中国书画收藏4( 五代巨然作品《溪山兰若图》局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

在美国,博物馆接受捐赠的比例高于自费购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书法收藏主要来自顾洛阜的捐赠,《灵飞经》是翁万戈先生捐赠。普林斯顿大学的重要书法收藏主要来自艾略特。印第安纳坡里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收藏来自著名制药业世家的捐赠。“艾略特先生在世时,把藏品都存放在他的母校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供该校艺术史系的教授和研究生做教学和研究用。他是我认识的收藏家中非常慷慨也非常有风度的一位。有时候,如果你对他收藏的某件作品的真伪提出质疑,他也会非常耐心地倾听意见。他对学者非常尊重,生前立下遗嘱,身后将自己的藏品全部捐给母校。”

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主任张子宁告诉本刊,早期的弗利尔美术馆——大约是落成开放到五六十年代期间接受私人捐赠并不多,那时候弗利尔设立的基金很充足,美术馆自己购藏较多。弗利尔接受几次较大的私人捐赠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中一批是王方宇先生捐赠的那30多件八大山人书画,另外有260件18~20世纪的中国近代书法作品来自美国收藏家安思远,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元购藏的四卷《淳化阁帖》也是他的旧藏。安思远曾在1987年将自己收藏的书画整理出版为三册一函《中国近代书画》,其中著录的500多幅藏画早在1986年捐给纽约大都会,余下260件书法在张子宁就任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主任后,先后于1997和1998年分两批捐赠给了弗利尔美术馆。

美国的中国书画收藏5( 宋代李成作品《晴峦萧寺图》局部(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

那批八大书画的得来,个中曲折更多。张子宁回忆:1998年,为了筹办弗利尔75周年馆庆,他专程走访王方宇,想请他让出所藏八大山人书、画各一件。当时王方宇同意考虑,表示等动完心脏手术后再仔细商议。但不幸手术失败,王方宇留下遗嘱,要儿子王少方将他精选的20幅八大书画及15幅齐白石选一家博物馆捐出。据张子宁说,当时有8家博物馆想要争取这笔重要的遗赠,他也代表弗利尔,在曾经任教耶鲁大学、和王方宇有师友之谊的安思远的帮助下加入激烈竞争,经过半年交涉,终于为弗利尔美术馆赢得这笔书画收藏。除了前面提到的20幅八大书画精品、15幅齐白石,另有王少方出让的13幅八大书画小品,其中多为书法册页,由卡本特基金会(E. Rhodes and Leona B. Carpenter Foundation)出资为弗利尔美术馆购藏。

以自己在美国博物馆界的十数年职业经历,张子宁对私人捐赠和博物馆之间的关系体悟比较深。“争取艺术品的捐赠或者争取捐款以供博物馆购藏艺术品,其手段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一般而言,坚持匿名而无条件的捐赠者极少,多数不是为名就是为利,要是能名利兼收,那当然就更好了。名比较单纯,容易处理,只需在展厅上或艺术品展出时,将捐赠者指定的名称同时呈现即可。至于利,那就很复杂了。为争取艺术品的捐赠,首先涉及和收藏家的交往与游说,其后又涉及捐赠者取得艺术品估价和减税权益的协助。”他告诉本刊,博物馆接受捐赠一般会有所选择,但如果捐赠数量很大,对方又提出要求不能挑选,也就只好全部接受下来。“赛克勒有个好朋友名叫辛格(Singer),也是医生,多年前捐给赛克勒馆将近6000件东西,里面什么都有,品类很杂,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整理完毕。每一件东西我们都请来专家给予意见,我对自己主管的书画和印章部分也提出了建议,但目前馆里仍然难以决定哪些可以入场。”

美国的中国书画收藏6( 1913年成立并在70年代发展起来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凭借王己千的25幅宋元绘画和顾洛阜的177幅中国书画这两大收藏,将宋、元、明、清的名家大体收齐 )

学者和艺术品市场保持距离

最近几年,内地拍卖市场多以海外回流文物创成交纪录,2010年春季拍卖中《砥柱铭》的4.7亿元成交更是引来争议,质疑之一即是该藏品原属日本友邻馆收藏,而该博物馆出让的藏品多被日本学界认伪。

张子宁表示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但他认为,回流的书画,好坏不能一概而论。以美国为例,中国艺术品的收藏人群构成,近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老辈过世后,年青一代不太能欣赏他们留下的东西而做出售卖决定,这是文物回流的主要原因。“据我所知,日本对收藏品都定有级别,国宝级和重要文物不能出口,能够拿出来的肯定都不在级别之内,或者可能是日本学界对这个东西有看法,但也不代表这件东西就一定不好,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在同一问题上经常会有不同意见。博物馆出让藏品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问题。日本的很多美术馆面临经费困难,比如大阪市立美术馆,他们有非常好的中国书法收藏,但全馆连馆长在内现在只有6个人。其他如京都、东京的博物馆也都有经费问题。”弗利尔美术馆从不出让藏品,但美国有些博物馆可以这样做。张子宁说,他不清楚美国每个地方的情况,但他知道弗吉尼亚州立博物馆有先例,因为该馆曾请他做过藏品评估。另外如波特兰博物馆也进行过这样的专家评估。这种评估并不采取投票的形式进行,受邀专家只是写出自己的意见交馆方参考。

“至于学者替拍卖公司写文章的情况,在美国很少,我仅听闻过一两次。业内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但大家会对自己有要求,我本人就不做任何收藏,也和艺术品市场保持距离。我认识很多私人收藏家,艺术经纪商也会主动拿东西来给我看,但博物馆买东西很难,需要先向馆长打报告提出购买计划(Acquisition proposal),论证为什么要购买这件艺术品,馆长上面还有董事会讨论,最后就算获得批准,能够拿到的购买资金也相当有限,根本无法和私人藏家竞争。但我们对市场上重要文物的流向大致都了解,清楚哪件东西卖到哪里去了,也许以后某个时候需要从藏家手中借展。”张子宁说。

白谦慎也告诉本刊,在纽约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图录中,他还没有见过学者撰写的文章,但收藏家向学者就拍卖品进行咨询的情况还是有的。许多展览会向私人藏家借展作品,那些书画作品由于出现在一个有影响的学者策划的重要展览中并在展览图录中有所讨论,如果今后投入拍卖市场,价格很可能会提高。此外,学术著作中讨论过的作品,也有可能增值。除了自律,还有学界的监督。美国有位很有影响的中国艺术史学者,曾在他的学术著作中用了不少他自己的藏品,学界对此甚有微词。虽然这不犯法,但是那些微词就说明这不是一件为人们所接受的事情,实际上也是一种监督。在美国的大学里,有一批从事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美国汉学家,他们是对中国艺术品在海外的收藏发生过很大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的艺术史研究相当重视鉴定和形式分析,注重到博物馆去看原作。而当时进入艺术史这个领域的人家境通常也比较好,会收藏一些东西。在前辈汉学家中,像罗樾(哈佛大学)、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方闻(普林斯顿大学)、艾瑞慈(密歇根大学)、李铸晋(堪萨斯大学)等都有收藏,唯有波士顿大学的班宗华教授是个例外,他自己不收藏,但和博物馆的关系很深,筹办过很多书画展览,他的学术著作也主要是以展览图录的形式出版。现在美国的艺术史学者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变化,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往往更重视理论分析和艺术社会史。翁万戈先生曾十分感叹地对白谦慎说,过去到我家去求看书画的研究生很多,现在只有你还带学生来。■ 博物馆中国书画收藏家白谦慎美国收藏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