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大火烧到了俄罗斯的“家底儿”?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7月30日,俄罗斯梁赞州被大火烧毁的村庄 )
8月4日,《华盛顿邮报》记者戈斯特(Isabel Gorst)和韦弗(Courtney Weaver)从俄罗斯发回了一篇有关森林大火的报道。这篇报道显然是一个核大国的记者看另一个核大国的视角,因为在报道结尾处专门注明了报道是发自若夫戈罗德州。提到若夫戈罗德州,很多了解“冷战”史的人自然会想到这个在苏联时期原名为高尔基州西南75公里处的无名小城的阿尔查玛斯-16核武器研究所。这个占地1455.5公顷,后来被命名为萨洛夫的小城,当年除了有全核研究所外,还有核弹头生产厂。《华盛顿邮报》是在第一时间关注萨洛夫遭受森林大火威胁的国外媒体,那么身在华盛顿的美国战略情报专家关注哪里呢?
毋庸置疑,诞生了俄罗斯第一枚原子弹,并先后研制出150多个不同核装置的萨洛夫,是俄罗斯作为超级大国象征在明处的“家底儿”,但俄罗斯还有一些“家底儿”一直被藏在覆盖面积达700多万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如果以人口密度去衡量目前美、俄、英、法的陆基与海基核武器平台比例,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人口密度越高的国家,海基核力量的比例越高。比如英国每平方公里约250人,那么其海基核力量占其核力量的100%,也就是说它的战略核武器全部搭载在战略导弹核潜艇上。比如法国每平方公里约116人,其海基核力量占其核力量的82%,剩下的为空基核力量。按美俄最新签署的削减核武器条约前统计,美国每平方公里约32.5人,其海基核力量占其核力量的52%,陆基核力量占25%,而俄罗斯每平方公里约8.4人,其海基核力量占其核力量的24%,陆基核力量占60%。这表明,在“冷战”期间,由于地域狭窄的国家军用民用目标难以明确区分,而且陆基核力量也难以有效机动,因此只好选择发展成本高、指挥保障困难的海基核力量,而地域广袤的国家自然就会选择发展有大量人烟稀少的国土用于建设机动的陆基核力量。
就目前的俄罗斯而言,虽然海基核力量可以克服打击精度和指挥保障等技术障碍,美国在“冷战”后期开始发展雷达成像卫星后,应发展突破反导能力和生存力更强的海基核力量,但由于财力匮乏,以及其海基战略导弹“布拉瓦”因接连试射失败服役的延迟,俄罗斯以“白杨”和“白杨-M”为主的陆基井射和公路机动型战略导弹将是其战略核力量的主体。按照“冷战”早期战略核武器部署的标准,特别是美国1959年成功研发了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后,森林是陆基核武器最好的遮蔽物,比如树高平均在4米以上、胸径0.08米以上的乔木聚生地对敌方的地面和控制观察具有良好的遮蔽效果。同时,由于俄罗斯在“冷战”中后期主要发展生存能力更高一些的公路机动型战略导弹不适于在地貌起伏比较大、有地形遮蔽效果的地区机动(一般轮式机动车辆只能在小于8°的坡面上机动),因此高差在50〜200米的丘陵又有茂密森林覆盖的地带,自然就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俄罗斯看不见的“家底儿”的必然所在地。此外,支撑这一论据的还有一点,就是森林对第一次核打击效果的降低。根据计算表明,在距森林50〜100米处以及距林间道路和林班线30〜50米处,核打击早期形成的冲击波压力会被明显削弱,而枝叶茂密、色调深暗的树木对核打击早期产生的光辐射也有较大的吸收削减作用。总之,森林地带会降低第一次核打击的杀伤半径。那么俄罗斯看不见的“家底儿”会不会受到森林大火影响呢?
根据研究俄罗斯森林火灾的统计报告显示,俄罗斯的森林火灾通常发生在西伯利亚、远东、哈巴罗夫斯克、伏尔加河盆地、赤塔州和乌拉尔的森林地区,年平均过火面积89万公顷,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年过火面积达到200万公顷的次数逐年增加。根据西方的战略情报研究,在莫斯科东南方向和远东地区的森林里,有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一些机动战略导弹发射阵地,如果森林火灾危及上述地区,使得森林中的机动路线暴露,或者俄罗斯采取措施对这些通过公路在森林里机动的导弹发射阵地进行保护,很难保证在天上的美国卫星不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对其进行战略情报侦察,而由此也显示出陆基核力量的生存力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技术和经济瓶颈突破后,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35人的中国更应加快自己海基核力量的建设,而这也正是美国近几年对南中国海十分感兴趣的真正原因。■ 家底火烧森林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