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演员”曾志伟

作者:李东然

(文 / 李东然)

“老演员”曾志伟0( 电影《七小罗汉》剧照 )

《七小罗汉》讲七个小和尚,为了保护寺庙和兄弟,与图财而来的“坏人们”斗智斗勇的故事。“小鬼当家”结合了“仁义、功夫”,演惯了“大哥”的曾志伟,不仅乐颠颠地做起“孩子王”,甚至非常认真地告诉本刊记者:“哇,很多年没这样开心地拍一部电影了!”

这开心完全可以从孩子们的七嘴八舌里听个大概,讲起这个“师傅”的好,少林小演员们个个异常兴奋:“师傅”陪他们玩耍;“师傅”变戏法耍宝逗他们开心;拍夜戏时“师傅”拿出iPhone、笔记本电脑在内的所有电子产品,给他们当玩具解闷儿;“师傅”每次返港回来都带一堆好吃好玩的回来,甚至带回整套的BBQ烤具,亲自给大家改善伙食。还特意去订制一批印着与孩子们合影的T恤,难得的是,依每个孩子身量,七个孩子,图案大小竟件件不同。“我从小过惯集体生活的,和一群小朋友在一起,拍这样的电影,自己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曾志伟说。

被“小人物”成就

曾志伟说,事实上他的童年很不寻常。父亲曾启荣,是香港著名足球员,香港警察足球队教练,所以他自小练球,也被带去看大大小小的比赛。那时一起看球的小伙伴就有谭咏麟,而他父亲对小朋友们很是慷慨,出手就是百元大红包(相当于当时普通职员一个月的薪水)。

曾志伟说,自小的好基础让他中学毕业顺利进了专业球队,足球淡季,就和亦师亦友的洪金宝、刘家良等好友玩在一起。那时他身高160厘米,体重只有50多公斤,朋友们就说:“不如去做龙虎武师啦。”他觉得“这群人大比踢球风光啊”,就应了下来。谁知虎虎生威的只有名号,实际上的工作是每天绑上假发和假胸,代替女明星完成她们不愿亲自为之的表演。“那样的生活过了4年吧,也没有觉得不妥,什么都肯演,导演就比较喜欢,不愁没有戏,每天都能拿了钱去和朋友们喝酒,作乐。年轻人的开心就是这样简单,因为从不想明天。”他说。

“老演员”曾志伟1( 电影《七小罗汉》剧照 )

曾志伟至今会说,感谢麦嘉在人生路上猛推了他一把。当年麦嘉已经是很著名的电影人,一天他问曾志伟,准备把龙虎武师要做到几岁,若武侠片式微,又如何打算。曾志伟说,当时还沉迷着挥霍青春的他哪能答得出,“那就乖乖听了麦嘉的话,去学习如何做编剧,想想编剧蛮保险,能一直做下去,就不再愁可能没有饭吃,还要换就麻烦嘛”。

可那时候编剧收入非常有限,并且卖掉了本子才有收入。他从零学起,变成给别的编剧查资料,基本就没有了收入,不难想象生活一下子能有多潦倒。他说,为了省钱,他每天坐最便宜的电车,花三四个小时在路上,赶去一个免费续杯的咖啡厅,一杯杯喝着咖啡,写上一整天。“最拮据的时候,两周只花了5块钱过生活,但咖啡厅要费心找,总那一间就要被人家赶出来。”

曾志伟觉得是那个“黄金时代”帮了他,“武行出身的人也能写成剧本”。可那只是写成而已,《老虎田鸡》、《肥龙过江》部部票房大卖,听名字就不过都是些市民喜剧,但人物塑造得既可笑又可怜,真实地反映社会中艰难求生的小人物,草根气息浓郁。正是丰富的生活体验,使得他对于香港工薪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拿捏得恰到好处,让观众笑着笑着就落下了眼泪,很快他就成了当红的编剧。

为了多赚点钱,他也去导演自己的剧本,但很快就发现指导别人演戏,自己要一遍遍示范,还不如自己演省力,又索性就自己演出。招贤心切的罗维、洪金宝看到这一切,都想拉他入伙,而他却选择了当时还在“奋斗房”(一间只有200英尺、开会时挤得无处落脚的小屋子)里搏生存的后起之秀“新艺城”。

这就有了赫赫有名的“新艺城七怪”,也就是由麦嘉、石天、黄百鸣、曾志伟、徐克、施南生、泰迪罗宾的“七人创作小组”。曾志伟加盟新艺城不久,就策划、导演了《最佳拍档》,戏仿红极一时的“007”系列,好莱坞“007”里的詹姆斯·邦德是超级英雄,而《最佳拍档》的主角一个是只会说家乡话的光头佬,另一个是滑头又胆小的贪生鬼,不乏刺激的胡打乱闹中,好莱坞电影里着力扎实铺陈的浪漫、精英、英雄等意识形态,被机会、功力,享乐、实用等港产草根阶层情趣取代。对本土民众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迎合,使得电影出奇大卖,曾志伟说,当年票房2700万港元,核算今日票价足有两三亿港元,打破香港开埠以来纪录,买票队伍常能绕过半条街,轰动到需要警力维持秩序。

不久,因为利益分配问题,曾志伟离开了新艺城。1985年受洪金宝之邀,他为嘉禾策划了当年的贺岁电影《福星高照》,再次成为当年票房冠军。同年《夏日福星》紧随其后,成为当年票房第二,一整年都为嘉禾赚得盆满钵满。

“最初成就我的也就是那些小人物,观众喜欢,因为看着觉得可怜,我又很会搞笑,可怜中又能开心,他们也就不觉得生活太难过了。这肯定和我自己分不开,你看我这个样子,矮,相貌难看,又豆沙喉,要叫别人注意到我,唯一的可能就是展示自己内在有趣,所以我花好大努力去学讲话。电影里,舞台上,我都做话多的那一个,声音不好听,更要句句讲得精彩,习惯了这样的人生,写剧本都不是问题。”

“大哥就是买单的意思啦!”

但正当大家习惯了曾志伟的耍宝鬼马,他却在电影里一改夸张搞笑的风格。1987年出演了谭家明导演的新浪潮电影《最后胜利》,一改往日夸张搞笑的风格,扮演了情感真挚的黑帮小弟,首次获得了金像奖影帝的提名。后来《双城故事》、《半支烟》、《甜蜜蜜》,直到《无间道》,小弟不知不觉就混成了大哥,变化翻天覆地。但曾志伟的选择不仅证实自己的实力,甚至指向香港电影进步的方向,曾志伟自己也说:“顺势而为是做人的必需。”

尤其是《甜蜜蜜》里的豹哥更让人难忘,含蓄的情感表露在细微处,却打动人心。电影里豹哥的结局是惨死街头,于是难得地,曾志伟赚走的眼泪甚至多过了黎明。豹哥不仅又给曾志伟带来一座影帝奖杯,更积累下可观数量的女性观众。“当时要我演张曼玉的男人,还不是那种吻一下就挨巴掌的角色啊,我自己都不放心,这导演怎么可以这么大胆?可自己也真想演啊,就努力想男人怎么能很讨女人喜欢呢?就总结三条原则,第一视钱财如粪土,第二幽默,第三心细如发,和导演商量用在电影里,哇,这个角色就成了!”

这样一些原则其实像极了曾志伟现实中的处世之道,在他身边的工作的伙伴告诉本刊记者:“逗人开心早成了曾志伟的礼貌,而开着玩笑的工夫,他就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心中有数,该搞定就默默搞定了。《七小罗汉》的拍摄期间,青海省玉树发生了地震,尚未拍完的曾志伟在剧组中就慷慨解囊,并奔走相告地筹集善款,恰好剧组有媒体在探班,曾志伟却叮嘱人人都要三缄其口。直到支票递交仪式的新闻铺天盖地,他这个幕后推手的角色才不得不浮出水面,那声‘大哥’常常是很有分量的。”

而对此,曾志伟也是自嘲说:“大哥就是买单的意思啦!”采访时,曾志伟着意以“老演员”自称,他说,了然于心的是自己的幸运,不是每个演员都能遇到那么好的时代,遇到这么多好戏,“尤其现在的新人,虽然他们中的很多很多都比我们当年要优秀,但他们想要做出成绩,面临的困难比我们那时也多了许多。如今大家选我做香港艺人协会的会长,年纪越大,越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尤其对那些新人,他们是整个电影产业成长的粮食!”

曾志伟明确反对为华语电影做地域划分,并亲力亲为,投资、监制台湾地区新锐导演的电影(《九降风》),联合上海戏剧学院、成都传媒、SMG集团等众多合作方开办了“动作明星训练班”,把香港TVB艺人训练班的造星模式引进大陆,致力于解决动作明星断代的问题。

说起那些计划,曾志伟也会一脸严肃地说:“大陆这边肯定还要更加开放,那来自外语片的威胁就更严峻了。我觉得,现在内地的电影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华语电影,以及每个电影人而言,都是绝佳的机遇。用过来人的眼光看,一切都在逐步磨合调整中走向合理而高效的一面,我相信最有力推动这进程的,就是年轻人的力量了。如果充分利用了眼下的时机,那么10年或者20年之后,华语电影就该迎来一个更强势的格局。”■ 七小罗汉曾志伟香港影视演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