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血鬼的自制力
作者:陈赛(文 / 陈赛)
( 《暮光之城》剧照 )
也许吸血鬼的爱情比较强大,经得起诱惑,但人类却未必。至少女主角贝拉,就在一个吸血鬼、一个狼族后人的选择之间,折腾得心力交瘁。意志力如此之薄弱,不免令人生厌。
但如果你懂一点关于“自制力”的科学,也许就不会过于责怪她。科学家发现,选择本身是很耗费自制力的,哪怕只是在一双白袜子与一双黑袜子之间进行选择,也会削弱你的意志。所以,还是爱因斯坦明智,他只有一套衣服,然后复制25套。
现代社会两种流行病——自制力崩溃与选择太多——原来是密切关联的。一部幼稚的青春爱情片,却为“自制力”做了很科学的注解,大概是编剧们始料未及的。
身为普通人,我们的自制力也得每天接受挑战。有时是一小块巧克力蛋糕挑战你的减肥大计,或者一张温暖的床诱惑你放下手中的工作,一件昂贵的裙子挑拨你省钱的决心,或者一场恐怖电影刺激你尖叫的本能。就像爱德华在“吃她,不吃她”之间彷徨,我们也被迫在“想做”和“应该做”之间做出无数次选择。
冲动与自制力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情绪、欲望、习惯、行为,另一方是道德、原则、法律、理想、社会规范与预期。虽然西方思想史充斥着关于人类理性的赞美,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冲动与自制力的战争都是以后者的失败而告终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过饱、酗酒、购物狂、性滥交⋯⋯人类似乎越来越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
罗伊·鲍梅斯特(Roy Baumeister)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他研究“自制力”20多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自制力常常失败?他在提供给本刊记者的研究资料中,展示了他这样的研究成果——
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三个单词——蓝色、绿色和红色——随机闪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每个单词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但显示颜色与单词含义不一致,比如“红色”单词可能显示为绿色,“蓝色”单词可能显示为红色。你的任务是忽略单词的含义,只关注单词显示的颜色。比如,如果你看到的单词写的是“绿色”,但用红色显示,你就要按红色按钮。
这个任务比你想象中的要难得多,需要极大的自制力和专注度。做上一段后,你会发现自己识别颜色的能力越来越差,直到完全放弃为止。更糟糕的是,你在其他方面的自制力也随之下降。
罗伊教授认为,这个任务是在你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进行的。根据现代脑神经科学的发现,这里正是“自制力”的根源。这点大脑组织在进化中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它允许一个人自上而下地控制自己的思考和行为,使一个人能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愿意忍受当下的牺牲。
罗伊教授认为,自制力是人类心智最强大有益的适应之一。有了自制力,人才能在自我与环境之间灵活周旋,获得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但是,前额叶皮层显然还没有进化到巅峰状态。除了减肥计划外,它还有太多事情要操心,比如集中注意力、处理短期记忆、解决抽象问题等。所有这些功能,都要从同样的能量来源中获取能量。所以,自制力其实是一种非常有限的精神资源。大脑每次使用自制力(包括控制注意力、调整情绪、戒烟、应付压力、压抑冲动、克制犯罪或激进行为的冲动等),必然耗费一定的能量,从而影响下一次执行任务的效率。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一次性给自己的额叶皮层太多负担的人,比如减肥的同时还想戒烟,往往以失败告终。
罗伊教授曾经把“自制力”比喻成肌肉,用久了会疲倦,会放弃,需要补充新的能量,才能重新开始。能量不是比喻意义上的,而是真实的能量——血糖。血糖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绝大部分大脑与身体活动都依赖于血糖,但自我控制行为所消耗的血糖量远远高于其他认知功能,它对一天内血糖的微妙变化尤其敏感。很多日常现象也可以由此得到解释。为什么酒精会瓦解一个人的意志?因为酒精降低了大脑和身体里的血糖水平。为什么人到了晚上特别容易被诱惑?因为晚上是一天内血糖应用效率最低的时候。
罗伊教授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要求两组实验对象看一段喜剧电影,一组人被要求克制自己的面部反应,另外一组人则可以自由大笑。电影看完后,前者的血糖水平有了明显的降低,而后者则没有变化。
在另一个实验里,他先让实验对象看一段非常沉闷的视频,并要求他们忽略屏幕下方的字幕。这也是一个必须全神贯注才能完成的任务。然后,他给一部分实验对象喝甜柠檬水(这种饮料能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另一部分人则喝无糖柠檬水。结果,在接下去的一系列自制力测试中,喝甜柠檬水的人表现明显好转,而喝无糖柠檬水的人则越来越差。罗伊教授解释说,前者因为血糖水平得到恢复,自制力也得到相应改善,而后者因为能量不足,从而影响了前额叶皮层的表现。
这些实验说明,前额叶皮层是很脆弱的。少吃几顿饭,少摄入一点葡萄糖,你就会失去相当程度的理性和自制力。青少年尤其如此,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还未完全,所以更容易冲动。
饥饿、压力、疲倦,或者缺乏睡眠,都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制力。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仅仅只是走过一条拥挤的街道,就能降低你的自制力,因为周围的刺激会压迫大脑,使其筋疲力尽。即使是减肥,你也需要食物的能量来维持减肥的意志力,这就是为什么少吃多餐的减肥效果要比干饿好。更具讽刺的是,还有研究显示,如果你对自我控制得太严厉,反而会做出许多自私、不诚实的举动来。因为自制力的资源耗尽之后,你无力抵制说谎的冲动。
这些研究结果也许会让人气馁——人类的自制力竟如此有限和脆弱。但罗伊教授认为,通过锻炼强化自制力是可能的。哪怕是用另一只手刷牙这种简单的方法,只要两个星期,也能提高你的意志力。坚持这种方法锻炼两个月的人,则声称自己的购物冲动降低,垃圾食物摄入减少,烟酒也少了。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做家务,更少的时间看电视。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自制力可以随着锻炼而增强,也许是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在重复多次挑战之后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血糖,也有可能是因为某种神经传递素在重复使用后增多了,从而提高了大脑的认知容量。但科学家已经证实,提高自制力确实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技巧,比如简化生活、美好的记忆、积极的情绪以及多思考长远的目标——自制力的失败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陷在“当下”,将自己与长期目标隔开了。
20世纪7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过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他邀请一群4岁的小孩子到他的实验室,让这些孩子在以下两种做法中任选一个:马上得到一颗棉花糖,或者等15分钟,得到两粒棉花糖。几乎每个孩子都选择了等待,他们想要更多的棉花糖。但是,当米歇尔离开房间之后,大部分孩子没有坚持住诱惑,不到1分钟,他们就吃起了棉花糖。只有很少数的几个孩子坚持了15分钟,得到两粒棉花糖。
很显然,棉花糖是对自制力的考验。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某些孩子能等待15分钟,而某些孩子连一分钟都等待不了?
米歇尔教授的解释是:并不是这些孩子有更强大的意志力,而是他们懂得如何转移注意力。从留存下来的录像中,仍然能看到当年那些孩子的反应——有人用手遮住眼睛,或者转过身去,这样就看不见棉花糖了;有些人唱歌、踢桌子腿、假装入睡,或者用手抚摸棉花糖,就像它是个小动物一样。还有个小男孩小心环顾四周,确定没人在看他,偷偷在棉花糖上舔了一口,然后再放回去,这样他能再等上15分钟。
更有趣的,十几年后,在跟踪当年那些孩子的后续成长时,米歇尔教授惊奇地发现,那些孩子4岁时等待棉花糖的行为和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行为有着强烈的关联性。与4岁时的IQ测试相比,棉花糖实验能更好地预测他们长大后的学业表现。不到1分钟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更可能出现行为问题,他们的成绩更差,更有可能吸毒,在压力情境下更容易焦躁和生气。所以,当危险的欲望到来时,咬牙顶住也许不是最好的办法。再强大的肌肉也有疲倦的时候,不妨试试转移一下视线。■ 棉花糖自制力吸血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