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花花公子死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当代花花公子死了0( 塞巴斯蒂安·霍斯利 )

塞巴斯蒂安·霍斯利(Sebastian Horsley)暴亡前两周,根据他的自传《下流社会的花花公子》(Dandy in the Underworld)改编的同名独角戏刚在伦敦上演,票房和评论都很好,霍斯利的声名抵达到顶峰。死的那个早晨,霍斯利还给女友打了电话,声音听起来并无异常,甚至还很满足。他告诉女友,他要上床休息一会儿。“就这么着,你上了床,再也没有醒过来。”该剧编剧、导演,英国著名戏剧人蒂姆·方汀(Tim Fountain)说。方汀表示,该剧继续上演,并不做任何改动。

谈及自传,他说:“回望生活,不管它好还是恶,你都要接受它。但是,最难承认的是,你完全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在辉煌时刻死去,对于不甘平凡的霍斯利,倒是让人们记住他的最佳方式。他还是有先见之明的,早早写了回忆录。警方鉴定,47岁的霍斯利死于药物摄入过量。《下流社会的花花公子》剧中有一句台词:“如果海洛因能杀死你,生活也能杀了你。”他看演员扮成自己在舞台上说了这句话没几天,就被海洛因和生活联手杀死了。

霍斯利本想自己演自己,剧作方否定了他的想法。他最知名的一出戏是2000年的《耶稣受难记》。他到菲律宾参加复活节庆典,把自己装扮成受难的耶稣。他被钉在十字架上钉了20分钟,疼得昏了过去。支撑他的脚凳被抽走后,因为钉子没有穿透他的脚踝,他从十字架上跌了下来。这一事件被摄影家丹尼斯·莫里斯(Dennis Morris)拍了下来,又被英国当代艺术家萨拉·卢卡斯拍成了纪录片,Bush乐队为影片配了乐。霍斯利还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作品,制作《耶稣受难记》戏剧,联合上述摄影作品、纪录片,做了个艺术展。后来,霍斯利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神智毫无问题。我被我并不信仰的上帝惩罚了,他把我扔下了十字架,因为我假冒他的儿子,因为我是无神论者。”他把钉子镶进镜框挂在了家里墙上。

在现实生活中,霍斯利如同在演戏,竭力脱离庸常。他迷恋华服,只是他的日常穿着在旁人看来如同戏装。霍斯利是苏荷区著名茶室Maison Bertaux的常客,喝下午茶的他戴天鹅绒高礼帽,穿燕尾服,优雅地拿着细巧的蛋糕叉,捏叉子的手指留着长指甲,涂着鲜亮的指甲油。去参加葬礼他也会精心装扮,穿黑色僧袍、平底靴,画上眼线,胳膊上还挎一位名模。2007年霍斯利举办作品回顾展,取名“妓女·毒贩·裁缝”,展出了他自己设计、定制的浮华时装,不乏英国老牌衬衫店滕博阿瑟(Turnbull & Asser)的各式衬衣。外表过于华美难免给人留下浮夸炫耀的印象,他也因此被称为“当代花花公子”。

霍斯利自称艺术家,喜欢创作大尺寸绘画,尤爱画鲨鱼。为了画好鲨鱼优美的线条和凶悍的攻击性,他年轻时曾和鲨鱼一起游泳。他的创作力或许平庸,但感染力强烈,启发了一些艺术家。谁能保证达米恩·赫斯特把鲨鱼浸到甲醛之前,没有从霍斯利那里得到一丝灵感呢?评论界多认为他是二流艺术家。其实,霍斯利自己也说,他更擅长把自己创作成艺术品而不是创作艺术品本身。他自小学画,梦想当画家,一次家里被盗,小偷几乎把家搬空了,除了他的画。他不得不佩服小偷的艺术鉴赏力。

当代花花公子死了1( 奥斯卡·王尔德 )

不过,作为作家和当代花花公子,霍斯利确实当世无双。他的短篇写得很出色,文字幽默辛辣,继承了英国作家的讽刺传统,代表作除了自传,还有《堕落手册》(The Decadent Handbook)和《快乐生活指南》(A Hedonist's Guide to Life),并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文学创作中,霍斯利扮演的则是另一个角色——大声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男孩。性爱是他文学创作的主题,他描写超常规的性活动、体罚、精神堕落,文字充满了煽动和刺激,言论诚实到惊世骇俗的程度。他陶醉地大谈自己逛妓院的心得,似乎那是最浪漫的风情:“我是赏玩妓女的行家,这同品尝葡萄酒一样:摇一摇酒杯,闻一闻果香,舌尖轻试,再啜入口中反复咀嚼玩味,最后我就能给出它的制造年期。”他宣称至少和1000个男妓、妓女睡过觉。在正常眼光看,根本就是淫乱。

撇开道德观的评判,他在小说、剧本、评论中披露了很多人不愿承认的最真实想法。比如他反对一夜情,而愿找妓女,他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而免费的午餐往往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有价值的东西就得贴个价标。试问我们怎能尊重一个连自己的价值都不知道的女人呢?”找妓女的原因是:“我憎恨身体的动物性,恨它的肮脏和淫靡。令我震惊的是,庄严、美丽、神圣的事物往往与人的动物本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某种原因,金钱能减轻这种罪恶感。因为我们与那些妓女素不相识。⋯⋯现代女性都是些不拿出真货色的妓女,她们都是调情高手,可从来都不能让我们满意。她们贪婪地索取礼物,给予承诺,然后又打破诺言,最后让我们人财两空。至少谈成价格后妓女还能付出肉体,收费的性和免费的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收费的性往往能让我们少花很多冤枉钱。”

当代花花公子死了2( 7月1日,参加霍斯利葬礼的人们 )

为什么有真话不说出口?他说:“我们生活在一种文化里,就是人人都要爱一切东西,否则便是讨厌鬼。”曾邀霍斯利上节目的BBC著名主持人杰里米·瓦因评论他是“性变态,凡是当代英国社会中错误的他都支持”,霍斯利自己也深以为是。他不讳言干的是下地狱的行径,“你应该允许有人按照自己的选择下地狱。它无关善与恶,关键在于诙谐还是乏味”。大家在一起聊天,他发表的言论往往让气氛变得尴尬。他的自恋甚于求偶的孔雀,往往让听者将他的真话打了折扣。他还睚眦必报,一次某女士冒犯了他,他便用精美奢华的第凡尼盒子装了一坨他拉的屎送给对方。

2007年他出版了自传。自传的出版多费周折,因为过于大胆,5年间换了三家出版社。有评论说这大概是出版史上最真实的自传。自传里他写了和吉米·鲍伊尔(Jimmy Boyle)的同性恋情。鲍伊尔也是个传奇人物。他是格拉斯哥人,上世纪60年代曾被称为苏格兰最凶狠的人。1967年,鲍伊尔被指控杀死另一头黑帮大佬被判终身监禁。在监狱中,鲍伊尔的艺术和写作天赋觉醒,写了自传《自由的感觉》,颇受好评,并被改编成电影。出狱后,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雕塑,写了若干小说。《下流社会的花花公子》的名字来自鲍伊尔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下流社会的英雄》。自传令霍斯利的混乱生活、名声同时达到巅峰。他的书在德国被禁,去美国也被拒绝入境,理由是他“道德败坏”。他深以此为荣。不过他很惊骇传记被改成独角戏:“我为什么要到剧院去看强奸、鸡奸、酒精中毒、吸毒成瘾?这些事儿我全都在家干了。”

当代花花公子死了3( 《下流社会的花花公子》封面 )

霍斯利在苏荷区背街小巷中幽暗的妓院里如鱼得水,他就住在以剧院、餐馆、红灯区闻名的苏荷区,是苏荷区形象大使,但他展示的是污秽阴暗的一面。他却骄傲地说,苏荷区的犯罪率全英国最低。他公寓的黑色大门上有块指示牌:“这不是妓院。这个地址里没有娼妓。”有几年他曾把自己的另一套公寓改成夜店。走进大门,沿着拜占庭风情的走廊来到起居室,屋里堆得满满当当,但来人的视线焦点瞬间就会被他收藏的大量人颅骨吸引住。公寓墙上挂了很多杂志上撕下来的图片,除了他自己的,还有身体被肢解后各个部位的图片,比如火车事故现场的尸体,被鲨鱼咬断的大腿。卫生间里贴了张基督受难像,背十字架的不是他而是耶稣。

与人交往,据采访过他的《独立报》记者描述,如果你是女人,有几分魅力,霍斯利一准儿会引诱你,引诱的尺度比好色小,比他认为的礼节多;如果你是男人,待遇同上。有人说霍斯利自由解放,有人说他伤风败俗。《下流社会的花花公子》得到的也并非一片赞扬。《泰晤士报·评论戏剧版》写道:“80分钟长的独角戏大部分是一个大学肄业的娘娘腔、时髦驴在装腔作势。”在多数常人,比如他的邻居、Maison Bertaux茶室的老板看来,霍斯利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一败涂地。1963年,霍斯利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的霍尔市,父亲是食品业巨头。他的双亲都有酒精依赖症,12岁父母离异,他说:“我生活中的每个人原本和我是垂直交叉的关系,后来都变成了平行关系。”中学毕业,霍斯利未能被爱丁堡大学录取,转而上了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很快便被开除。他跑到股票市场,赚了大笔钱,这些钱很快换成了毒品。他曾和一位女艺术家结婚,7年后各奔东西。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患上了严重的强迫症,被折磨得难以言表。他依赖海洛因和病情有很大关系,为此他穿的设计师款时装里藏了暗兜,用来装注射器。霍斯利的生活、写作颇有王尔德之风,看似拷贝,其实他真心实意把自己当做了王尔德转世。■

当代花花公子死了4( 《下流社会的花花公子》戏剧的海报 )

当代花花公子死了5( 马车载着霍斯利的棺材从伦敦苏荷区穿过 ) 花花公子艺术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