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解”这个字,是角、刀、牛的组合,《说文解字》由此解释为判决的判,判是用刀分为两半。再看解字的字形,角为主,角的古字,是力与肉的组合,底下是肉,上面是力,是突出的欲望,底下的肉使了劲,就顶出了角。肉用力是因为不满现状,不满现状就要争斗,角就成为争斗工具。争斗前提是什么?孙子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说,通过角,才能知道有余或不足之处。曹操由此才注释说,角隐含着量的意思——头上长角,是为通过挑战,测试自己的能量。古人由此造解字,才要用刀割去角,使因为欲望凝聚的力松散、排解,回到肉本身。
《庄子·养身主》中以“庖丁解牛”来说养身,把“解”的意思延伸,把孙子的“虚实”形象化了。我读北宋大儒吕惠卿的《庄子义》,他解读说,庄子要通过这个故事,说“物以有而隔,道以虚而通”的道理——庖丁刚开始不知晓道为何物,看到的是牛这个整体,浑然无从下手,等到知道了道,就看到物作为形质,只要是有,之间必然有隔阂,这就是牛筋骨间的联接,通过这种关联才构成了牛这个物体。其实,在《周礼·考工记》中,物体关联处就称为“解”。而道是虚无,当庖丁体会到道,再抬头看浑然之物,其中关联就都显现出来,物体都变成结构通道,刀在骨节间游走,自然游刃有余。吕惠卿认为,庄子是用刀来说养身——庖丁所见是牛时,角力于牛,不免损坏了刀,这就是伤身。等到体会到道,自身与眼前之物以道相通,刀与隙就变成神遇,自然养身而不会伤身。
理解了这个”解”字,再来看《周易》中的解卦。解卦排在蹇卦后,蹇是跛,是行走困难,是个难卦。有难必有解,难是结,解是缓,缓是松,松就是散。请注意,松散的“松”在文字合并使用前本是“鬆”——头发散如松针,这是用松针来帮助体会松的字义。松树为什么在树林中被尊称为最高等级的“公”?公是正,正是无私,无私才能平分,松针就是平分的结果。松树的能量是松弛、松散的,枝干舒展,针叶蓬松,正是这种松散,才导致它四季常青,经冬不凋,饱经风霜不改其容。这恰是养身的另一种说法,仔细想,针叶科植物,松、柏、杉,无一不惧暑寒、旱湿,与天地共生,都高龄长寿。
解卦的卦象,下卦是坎,为水,为险;上卦是震,为雷,为动。这一卦的原理,《彖传》解释说“动而免乎险”——是要通过动来脱险。怎么脱险呢?险在下面的坎,坎之险在水流不盈,水流不盈是壅积,壅积就会决堤,这就是险。通过动来疏散壅积,这就是解。怎么疏散呢?这里的上下卦关系是,地陷为坎,坎中水的壅积作用于天气下降,震而雷动。三国时期的王弼在解释这关系时,用了“否结”一词。他说:“天地否结,雷雨不作。交通感散,雷雨乃作也。雷雨之作,则险恶者亨,否结者散,故百果草木皆甲坼也。”《周易》中也有否卦,《象传》解释,这“否”是指天地不交、上下闭塞。等雷雨发生,否去泰来,险厄者就得以亨通。甲坼是什么呢?甲是动植物保护自己的外壳,坼是裂开。雷震雨润,草木万物皆因润泽裂开了自己的浮甲,草木竞相发芽,就是解散。
《周易》叙述这个过程,用的卦辞是:“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彖传》的解释是:“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这是从卦象来说明因果——西南是八卦中坤的方向,“无所往”指上下闭塞,无法由下向上对应——解卦的全部爻位,除了最上爻外,都是错位。倒数第一初爻应该对应倒数第四爻,阳成了阴,阴成了阳;倒数第二爻地位应该对应倒数第五爻天位,阴成了阳,阳成了阴。这就是王弼所说的“否结”。解卦由此整个是去否过程,通俗说,是从基础开始理顺,从回到坤位开始,坤动才能乾动,这就是“来复”、“攸往”。“夙”字,我理解是回到本来,来复是回返,攸往是回归。这回归,初变成阳爻,对应四的阴爻;倒数二的地位变成阴爻,对应天位倒数五的阳爻。这就是重新“得中”而“有功”。此时倒数第三爻人位未动,从地位开始就形成了连续三个阴爻,回到了坤卦,整个卦形就变成屯卦,从坎下震上变成了震下坎上。但屯卦是“雷雨之动满盈”,雷声大作,雨云密布,雨屯积着还没下,天地间还必须依赖人的作用。
人的作用就是《象传》解释的“君子以赦过宥罪”,“宥”的意思是宽容,古人清楚地认为,否结都是人为,“解铃还需系铃人”。在解卦所叙述的解难过程中,调正初爻引发倒数第四爻雷震,调正倒数第二爻地位导致倒数第五爻天气下降。这时作为人位的倒数第三爻还是阴爻,被小人所据,还在错位中,正是它构成了从倒数第二爻到倒数第五爻之间,天地间连成的坎象,把人自身困在了其中。“赦过宥罪”是指,君子必须主动从错误定位上走出来,通过宽容他人过错来升华自己,升至倒数第五爻,构成天人合一;小人则退居倒数第二位,安居卑位。调正后,卦象又变为离下坎上的既济,甘霖自然从天而降。此时,雷雨大作,润泽万物就是“往得众”,多重因素皆“甲坼”,否结自然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