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博会纪事:美好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曹玲(文 / 曹玲)
( 乌拉圭埃斯特角普拉亚曼萨海滩 )
2010年6月15日,欧盟—中国科技周在上海世博会比利时—欧盟联合馆开幕,来自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家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在科学前沿的最新经验和想法。欧盟委员会研究总司总司长罗德里格斯(José Manuel Silva Rodríguez)说:“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和每一个公民密切相关,这个领域的挑战很大,涉及交通、环境、能源、气候、健康等各个方面。”
在科技周中,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轮番登场,向听众传达一个个新想法新观念。会上发布的30多个明星项目中有不少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意大利科学家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7月10日将从意大利出发前往上海世博会。由上海海洋大学和丹麦、荷兰、泰国等国的研究机构共同进行的可持续的公平水产贸易将创建“水产食品道德指数”,促进各地的水产品统一标准,改善水产品质量。由杭州市交通研究中心和希腊、芬兰、德国等国的研究机构共同研究的“睿智出行”项目,致力于为旅客提供复杂跨境旅行的最佳解决方案,目前正在进行线上测试。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法、德、西班牙等国研究机构共同进行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目的是阐明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健康疾病的关系。
欧盟委员会研究总司科学、经济与社会司司长巴尔(Jean Michel Baer)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科学家在参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项目中做得很好,2007〜2009年,我们收到大约900个来自中国研究者要加入项目合作的申请,其中152个申请入选,在诸多国家中中国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欧盟第七框架计划是全球性的研究计划,2007〜2013年给科学家提供540亿欧元的项目资金。中国所参与的研究资金总额为2800万欧元,其中1900万欧元资金来自欧洲委员会,900万欧元资金来自中方。
智能出行
随着科技进步,大都市如同滚雪球那样漫无边际地扩大,不要说步行,哪怕使用交通工具出门都并非一件易事。前些日子,英国咨询公司雷格斯公司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每天平均有42分钟用在上班路上。6月6日发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对国内50个城市上班花费时间做了排名,北京52分钟居首,首都即“首堵”,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
( 无人驾驶汽车ULTra内部结构 )
欧洲智能交通发展促进与合作组织暨欧洲智能交通协会项目经理李岩影博士说:“新兴市场国家在经历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承受着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非这些国家土地辽阔,城市人口密集,汽车保有量增加、人口增长、市区扩展速度都远远超出了交通发展。”
李岩影提供的数据显示,欧盟每年有4.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130万人重伤;巴西圣保罗每年因交通赌赛,损失3.16亿个工作时;中国的大多数城市的交通高峰期,主要道路的运输流达到了承载力的90%;印度每年有400万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南非每年约有近50万起交通事故,造成4.65万人严重受伤,1.3万人死亡。
( 正在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ULTra )
“欧盟和巴西、中国、印度、南非以及俄罗斯合作,旨在加强提高道路安全性,提高交通效率,降低由道路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她所参与的强化道路交通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SIMBA二期,目标就是于此。在她眼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出行路线,推行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已经并非梦幻,CityMobil项目相关人员范迪杰克(J.P.van Dijke)具体展示了他们的成果——无人驾驶汽车ULTra,示范项目已经在英国希斯罗机场新的5号航站楼上马。
( 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向人们展现了一幅“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实现有趣而又时尚驾驶”的2030美好城市交通生活。图中小车为智能汽车“叶子” )
ULTra形似气泡,造型可爱,看似来自未来世界。如果在希斯罗机场,你会看到18辆ULTra自动驶离停车场抵达车站的奇妙场景。ULTra鱼贯而出,沿着专用轨道行驶,时速可达25英里,几乎毫无噪音,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这种无人驾驶汽车有4个座位,形状似气泡,看起来就像一艘外星人飞船,可以运输4个乘客以及他们的行李。这种汽车依靠电池产生动力,比普通汽车的能耗低一倍,乘客可以通过触摸屏来选择他们的目的地,控制系统会记录下要求,并向舱车发送一条信息,随后舱车会遵循一条电子传感路径前进。在旅程期间,如果需要的话,乘客可以按下一个按钮和控制人员通话。
研究人员还设想,日后大批到达希斯罗机场的乘客能够乘坐ULTra回家。乘客下飞机后,拿好行李来到无人驾驶汽车ULTra的泊位。乘客使用智能卡和汽车上的触摸屏选择好目的地,等待10秒钟,ULTra就会带乘客起程。一路上ULTra适时选择刹车、变换速度,应对交通高峰和出现障碍物等情况。它会中途不停车把乘客送回家并停好车。乘客到家后,只需把车子停在那里自行离开就好了。这种无人驾驶汽车要么就停在那里,要么就会被控制中心调度到其他需要用车的地方。控制中心保证每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沿着一条路线行驶,确保它们之间不会发生撞车。
( “世博会零碳馆”的伦敦馆,首推“低碳经济”概念的英国人还原了伦敦贝丁顿“零能耗”生态村 )
这种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J.P.van Dijke告诉本刊记者,如果试验计划成功,该系统将推广到整个希思罗机场,然后向其他机场推广。先进的交通系统会提供很多优点,比如无人驾驶汽车会消除人为的驾驶错误,提供更高的道路安全;驾驶这种汽车不需要驾驶执照,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包括残疾人和老年人;不使用时,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自己移动到偏远的停车场,毫不占用城市空间。
不过,在自动化运输成为现实之前,还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比如目前的法律规定,司机要为车辆负责,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司机,责任就不清楚。此外,普通车辆制造商已经拥有必须遵守的明确安全标准,而智能交通系统缺乏的正是安全标准。“这些标准是必需的,这样公众才会对此放心。”范迪杰克说。
气候和环境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说:“2007年已有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而且城市化趋势还将持续。尤其是超大城市的数目在迅速增加,从1975年仅有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20个,包括中国的北京和上海,随着全球进一步推动城市化,预计2025年将达到27个。”
他参与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的CityZen项目,这个研究关于超大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以超大城市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超大城市会影响当地环境,比如浮尘和云的相互作用,能见度下降,城市热岛效应等。气候变化也会影响超大城市,比如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生物排放等等,影响的程度和位置以及季节有关;而且气候变化将会改变天气模式,比如风、温度、降水、稳定性等等,对城市又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他告诉本刊记者。
“对超大城市环境效应研究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这种效应表现在各个空间尺度上,既有对超大城市局部的影响,也有区域和全球性的影响,而传统的科学手段如大气模式往往只关注一个空间尺度。CityZen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将关注不同尺度的科学家集中起来,建立融合不同空间尺度的模型和数据。”
这个项目由来自欧洲、非洲和中国的17个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参与,利用卫星和原位观测资料,研究过去10年及2008〜2011年项目进行期间超大城市和污染物排放热点地区,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气候模拟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张远航承担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其他包括地中海东部、意大利波河流域,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地区。“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南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包括广州和深圳在内的城市群,珠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迅速,人口密度大,城市间距小,消耗的能源多,对空气造成的影响也比较显著。”至于研究结果如何,张远航表示要等明年底项目结束之后才有具体结论。
城市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一个大问题。张远航告诉本刊记者:“城市化带来的是生活方式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同时会造成人为源排放模式的变化。超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和排放模式改变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这些环境问题影响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在一个政策框架下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丹麦气象研究所亚历山大·巴克拉诺夫(Alexander Baklanov)教授负责一个名为Megapoli的项目,是CityZen的姊妹项目,为的是更深入地了解和量化超大城市和空气质量以及气候变化之间具体有什么关系,并提出好的解决办法。
巴克拉诺夫告诉本刊记者,他们的假设是:世界各地的超大城市不仅会影响当地的空气质量,同时还会对更为广泛的地区乃至全球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超大城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主要依赖化石燃料产生的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目前全球绝大多数超大城市的颗粒物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由于超大城市大量人口呼吸这些被污染的空气,所以因此带来的健康问题更加严峻。如果超大城市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以及采取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减少气候变化。”
巴克拉诺夫对他们的目标有很清醒的认识,他说:“城市的质量决定了大多数人未来的基本生活条件,我们要尽可能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超大城市崛起
在人类发展史上,大都市曾一度震撼人心。1382年,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伊本·卡尔敦(Ibn Khaldun)写道:“它(城市)是宇宙的中心,世界的花园。”英国旅行家兼作家托马斯·科里阿尔(Thomas Coryat)描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女王”。1915年,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称纽约为“艺术大全”。
自公元前3000年城市出现以来,它就已经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寺庙、法庭、集市、大学均聚集于此。人类城市化的过程一直没有停止。1800年西方世界的城市,没有一个人口超过100万,人口最多的伦敦有约96万人,而巴黎只有50万多一些。到了1850年,伦敦居民人数超过200万,巴黎超过10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增加也很快,但是仍旧逊色于这两个城市。到1900年,伦敦人口650万,突破百万大关的城市出现了11个。除东京之外,前10名的超大城市几乎都分布在欧洲和美洲。东京当时为世界上第七大城市,有150万人口。
按照现在的标准,1900年的伦敦也算不上是超大城市,如今超大城市的门槛是人口1000万。然而一切都在转变,如今东京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大城市,整个东京都会区(包括横滨等周边都市)总人口高达3500万〜3900万。除了东京之外,接下来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分别是纽约、墨西哥城、圣保罗、纽约和孟买。据估计,到2015年前5名可能会是东京、达卡、孟买、圣保罗和德里。
柏拉图曾将其理想城市的人口规模限定为,一个演说者的声音能波及的市民总数;还有更普遍的限定标准,即每逢季节性利益活动都聚集到同一个圣界来参拜的人口数量。如果城市发展快要突破全体市民彼此之间保持联络的规模时,它仍然可能被长久限定在这种规模,对城市指挥中心的号召迅速做出反应。古代城市的发展都没有突破步行可达及听觉所及的范围,中世纪的伦敦城以能听见圣玛丽教堂的钟声为界。直至19世纪其他大众传播系统发明之前,这些仍是城市发展的有效限定因素。
20世纪以来,一切都改变了,地球变成一个村庄。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一部分发生在发达国家,比如拉斯维加斯在上世纪90年代扩张了83%;更多的变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未来30年全球几乎所有的人口增长都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全世界超过6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
对于很多人而言,城市并非是十全十美的福地,最早的伊甸园总是在乡村,城市诞生于罪孽出现之后。一些思想家,包括卢梭、杰弗逊、梭罗均认为,城市不仅是文明的源头,也是腐败和犯罪的源头。最著名的就是查尔斯·狄更斯笔下伦敦的贫民窟,维克多·雨果小说中巴黎的底层人民,美国记者雅各布·里斯笔下和镜头里“另一半美国人的生活”。他们记录了那个时代城市中的罪恶,破败不堪的房屋、血汗工厂、童工⋯⋯而这些城市,如今都已成为世界上最引以为傲的国际大都市,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很多人有一个疯狂的想法来解决城市问题——把人排除在城市之外,去享受美好的乡村生活。但是现实中,农村存在的问题比城市还多。
为什么人们非要到城市生活?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曾做出总结:“城市的作用在于改造人。”在任何一个时代中,相应的城市时期都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新角色和丰富多彩的新潜力。这些东西带来了法律规范、举止风度、道德标准、服装、建筑等各方面的相应变化,而这些新变化最后又将城市转变成一个活的整体。■ 中国的人口生活纪事美好城市世博会城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