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éjà vu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哪哪)
在北京这个创意遍地的大工地,这所大学的居住区几乎已经是唯一一个我可以时隔十几年不见却仍能依照小时候的记忆找到路的地方。在这里,路更像是从大脑里直接延展出来的。去哪个门或者哪栋楼,脚下如有GPS引导,完全可以漫不经心地信步走去。到达目的地,眼前的景物是预想中的,见到时却反而有些恍惚乃至惶恐,仿佛见到的是隔世的景致。在这个老菜市场、老商店不值钱的年代,当看到小学时经常觊觎的那家百货店还在原处甚至卖文具的柜台也站在老位置时,我感觉到了一种不合时宜的“déjà vu”。
“déjà vu”,“似曾相识”。心理学上有所谓“déjà vu现象”,指未曾经历过的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那种似曾相识感。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存在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梦境再现,有的说其中有灵魂的影子。一种带有更多科学名词的解释是:人脑中情感部分同逻辑部分的速度出现了极短暂的不一致,后者快于前者,于是产生这种情况。
那些路和百货店都是小时确实看到过的,我产生的那种熟稔感似乎不符合“déjà vu”的定义。事实上,当我看到这些景致时,大脑中逻辑部分的速度理应快于情感部分:发生在校园外那些景物上的变迁已经让我习惯了“它不该再在此地”的逻辑。我想我也会逐渐养成另一种习惯、不再和身边的景物产生任何情感,但那一瞬间一切逻辑推论只让我宁可将那个橡皮与信纸味道犹存的文具柜台当做前世梦境中的一部分,即便以后不复存在,也只当它原本就是“déjà vu”的幻景。
尽管自父辈开始已经生活在北京,但按照那个年代盛行的籍贯概念,我小时一直谦逊地和这座城市保持着距离。这座大学又堪称“城中之城”。中学时听同学调侃,说这个校园的铁杆居民应该是:出生在校医院,依次上完附属幼儿园、附小、附中,考进这座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找个同学结婚,老死于校医院前培育出下一代继续下一轮循环。在这套链环中,我从一开始就缺失了校医院与幼儿园两环。小学时听同学津津乐道在幼儿园的各种江湖八卦,我总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我与北京城之间的间离感:此处每片草地都承载着他们回忆的一部分,而我还要在周遭景物的审视中等待这个世界的认可。
几十年过去,北京已经以它花样翻新的变化彻底打破了我曾有的畏惧,这所校园则以它的经年不变赢得了我的某种敬畏。走在校园内,周遭景物依然将我无视得宛若隐身人;走在校园外,那些高楼让我日益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我小心地试图把有关那所校园的记忆封印在“déjà vu”的幻界中,而面对校园外的北京城,我抱着另一丝缥缈的幻想:心理学家说了,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就会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也是某种“déjà vu”。■ déjà 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