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状元的“成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江苏盐城 王淦生)
尽管高考之前许多新闻媒体和教育行政部门曾信誓旦旦,今年不再热炒高考状元,可到了亮分之时,各种“状元新闻”还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由于工作关系,本人对考场上的得意者不能不给予一份关注,因为这或许会成为日后我为弟子们指点迷津的绝佳法宝。遗憾的是,看得多了,却并未生出一丝“淘尽黄沙始得金”的欣悦,反倒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失落。
首先,在这庞大的“状元部落”中少有男孩伟岸的身躯。一位曾参加过高考命题的资深学者道出了个中玄机:“如今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昔日的精英教育,高考出题自然也要力求平易,给那些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一个机会。”原来正因为今天高等教育的平民化,使得这招生考题也“平民化”了。一位女状元在谈及成功之道时直言不讳:“我的成功秘诀只在于解题时比别人多了一份谨慎与小心。”这究竟是一场选拔人才的考试啊,你能指望将来凭“谨慎与小心”来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能体现创造性的考题,才可能让具有较高智商、富有创新精神的学子脱颖而出。
其次,状元多为“小家碧玉”。以我所在的江苏为例,省状元诞生于一所县级中学,各市状元也大多出自一些县级乃至乡镇中学,拥有优质生源、优质师资、优质教育资源的市级中学在高分层上并无明显优势。也许在局外人看来,中国的城乡教育水平已无太大差异,只有身处基层学校的师生才知道,这区区一个状元背后付出的是多么高昂的“成本”!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市级中学“素质教育”,县区中学“应试教育”,乡镇中学“野蛮教育”。何谓“野蛮”?集中营式的管理,夜以继日的苦拼,年复一年的留级,漫无假期的补习⋯⋯出自这样的学校中的状元,后劲能有多大?潜力还有几何?
最后,便是考场上众多高手的缺失。某市一位高考状元说得好:“感谢我的两位师兄被保送清华而没有参加高考,有他们在这状元是轮不到我的。”原来早在高考之前,不少成绩优异者已被重点高校抢先录取,另有不少优秀学生放弃国内高考选择了境外的名校。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手退出考场上的竞争而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大学。既如此,如此成色的状元哪还值得众多媒体为其大唱赞歌? 状元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