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乡村医生还打“赤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呼和浩特 张五四)
周则亮在村里当医生已经有几十年了,他记得他刚当医生时,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后来,他一直都自称“赤脚医生”。几十年了,他的“医院”依然设在他的家里。他家里屋住人,外屋做“医院”,特征就是一块涂着红十字的白布帘、一张白漆桌子和一个印着“消毒柜”字样的柜子。周说,他们村偏僻离县城很远,因为穷,人口越来越少,现在不到300人,指望看病获得收入已经是微乎其微。
他所在的村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远郊一个县,更让他发愁的是,儿子也在他的“医院”里当医生。当地的村民都知道周医生,有的病人行动困难,一个电话他就会背上药箱走过去看病。周说,他了解像他这样的村医生还有不少,村民们很依赖他们。“打针吃药不出门,有病去找村医生。”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这样的情况很普遍。但目前村医又面临收支不平衡、药品极度短缺、设备跟不上和待遇低的现实问题。周说他一年只有300多元的补贴。他还说,遇到有病而家穷的人还要赊账看病,有时他还要贴钱为他们买药。另外,乡村医生目前还没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
村一级医生的处境困难,乡一级的医生状况也不容乐观。以周所在乡卫生院为例,在册医生每月仅可以拿到实发工资总额50%的工资,而其他医务人员一个月只有300元左右的补贴。当地一名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大学生到乡卫生院实习了两个月,因为待遇低不辞而别。据国家卫生协会统计,全国每年有近20%的乡村医生流失,留在村里的90%是老年大夫。上面说的这个乡卫生院覆盖4700多人,业务收入每年6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去年国家为这个卫生院配备了心电图、B超和X光机等设备,因为缺乏会操作的医生一直在闲置。
我的观感是,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不仅需要资金和物质上的投入,人才的投入更重要,否则农民看病会更难,而且还会威胁到农村卫生服务网的安全。现在,国家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主要操作者之一就是乡村医生,应该适时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乡村医生坚守基层。 赤脚乡村医生医生三农农村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