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的平衡预期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 今年以来的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 )
世界杯期间,A股遭逢地量。6月24日,上海成交521亿元,25日交易527亿元,两市加起来日交易勉强过千亿。经历次贷危机的极度低迷期后,市场还从没有这样冷清过。有一种说法,私募大户把精力多放在看球和赌球上,市场资金焉有不分流的道理。
开赛前和开赛期间,每当股市下跌,市场里便充斥着“世界杯魔咒”的说法。但在国内市场,统计显示并无此等迷信。所谓“世界杯魔咒”的说法,说的是以以往的经验,世界杯期间全球股市大多下跌,像是中了魔咒似的会疲软不振。在过去14届世界杯举办的月份,仅有3次全球股市上涨,下跌概率近80%。但在我国股市,魔咒并不灵验,自股市建立共经历了4次世界杯,其中两次下跌,两次上涨,没有倾向性。1994年美国世界杯期间,恰逢股市处于最后的杀跌阶段,上证指数从527点跌至413点,跌幅达21.63%。1998年法国世界杯股市则是高位回落前的对峙状态,上证指数从1369点跌至1360点。2002年世界杯期间,出现了著名的“6·24行情”,指数上涨13.3%,那次还是中国队唯一一次参赛。最近的一次,恰逢大牛市,股市上涨了5.66%。
中国股民显然没有狂热到看球不炒股的程度。但世界杯期间,地量还是发生了,就要在其他方面找原因。地量加上指数的进退维谷,反映的至少是缺乏方向感,预期不明的状态。自去年新股发行以来,管理层似乎深谙无为而治之道,无论市场如何表现,均靠市场的自我调节应对。农行即将发行,资金面紧张,且IPO的进度没有丝毫止歇的暗示。但另一方面,始自4月中旬的下跌,大盘已经跌去了近20%,股价跌逾30%的个股不在少数,部分深套其中的投资者已经失去了在低位抛售的动力。价格下跌,投资价值凸显,部分银行、交通运输、化工类股票的分红派息率已经超过银行存款利率。6月23日,AH股溢价指数跌到了97点,A股与国际市场估值相比折价诱人,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每次恐慌,都有保险、银行等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临危救市。市场上涨难,下跌亦难。
6月21日,因人行增加人民币弹性的表示,激起投资者对始自2005年汇改大牛市的联想,A股一度大涨,最高一度逼近2600点。但此汇改已非彼汇改,当时美元恰逢弱势,且一路走软,人民币相对美元稳定升值,吸引热钱涌入。实体经济方面,正经历一轮周期中最强劲的增长,上市公司利润一年间近乎翻番。不过,增长的背后,大宗商品持续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日益严峻。细查当时的升值速度,2005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了2.49%;2006年,升值了3.35%;2007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高达6.8%;2008年上半年,也是6.8%。升值预期下,人民币加速升值,央行在升值能抑制通货膨胀的幻觉下,也默认了人民币的加速升值。终于,一轮罕见的资产泡沫被吹胀,而通货膨胀也并没有被遏制。现在,市场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全球经济尚处于调整中,美元强势,国内的经济刺激面临退出压力。更重要的是央行不会让自己在同一个问题上两度摔倒。人民币扩大弹性与升值或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弹性增加带来的不过是对各国货币的均衡浮动罢了。
股市里有“天量见天价,地量见地价”的说法。2008年10月28日上证综指见底1664点,当天沪深两市共成交583亿元。不过,严格说来,2008年的地量只昭示市场进入了底部区域,并非“地量地价”的完美例证,在接近底部的过程中,两市日交易量多次在500亿元以下徘徊,而“地量”所对应的“地价”,最高的接近3000点。股市在上涨时需要成交量的配合,而下跌时只要低位买盘乏力就会连续破位。在一个投资者日渐失去信心的市场,只要投资者不惮于买入就足以使市场陷入价跌量跌的恶性循环。
上证指数自首次跌入2500点区间已经一月有余,A股进入了“平衡预期”,预期又加强了市场的平衡走势。打破平衡状态,靠的不是政策,而是市场自身的运行。5月,高管增持潮再至,增持股份大大超过了减持股份。但在未来的半年间,股市面临着最大规模的解禁密集期。开通了股指期货,资本市场终于迎来了供给可无限放量的投机品种,A股价格低于“同股同权”的H股,在一个月前还是不可思议,现在则变得顺理成章。香港市场中投资机构占主导,倾向于大盘蓝筹股的长期投资;而国内市场仍是散户市,小盘题材股最受青睐。今年下半年是中小盘股限售股解禁最集中的时段。于是,在大蓝筹和小盘股之间,市场的天平正在悄悄转换。■ 预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