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珍珠和血钻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 利比里亚前总统查尔斯·泰勒(摄于2003年) )
曼德拉家里出现血钻
超级模特儿“黑珍珠”娜奥米·坎贝尔、好莱坞明星米娅·法罗、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利比里亚独裁者查尔斯·泰勒,4人因为一颗血钻有了交集。夜半时分,在某个卧室门口,一块钻石经过了两双手。听起来像电影《007之金刚钻》或《血钻》里的情节,实际上它是对西非暴君查尔斯·泰勒的最新指证。泰勒因战争罪、反人类罪正在海牙国际法庭接受审判。
指证的人是米娅·法罗。据她提供给起诉人的证词,事件发生在1997年9月,地点是纳尔逊·曼德拉的家。这些话,法罗随后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采访时又在电视上说了一遍。那年9月,坎贝尔、法罗应曼德拉的邀请来到南非,先乘坐了奢华异常的“蓝色列车”观光,晚上在总统府参加慈善晚宴。到这时,时任利比里亚总统查尔斯·泰勒加入了进来。第二天早餐时,坎贝尔对法罗讲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深夜,她被敲门声惊醒。她半醒着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几条利比里亚大汉,他们说代表总统送给她一颗巨大的钻石。法罗对ABC说:“当时我想,娜奥米的生活太神奇了!⋯⋯你永远忘不了这种故事。”法罗还提到,坎贝尔曾表示将把钻石捐给曼德拉创立的儿童慈善机构。
法罗是特立独行的好莱坞明星。她出身演艺世家,14岁开始演电影,代表作有《魔鬼圣婴》、《了不起的盖茨比》。长着彼得·潘脆弱模样的法罗行事从不落俗套,21岁嫁给年长她30岁的歌星弗兰克·辛纳屈,后来与指挥家安德烈·普列文结婚,上世纪80年代初与伍迪·艾伦同居,并参与他的电影拍摄和制作,这段感情因伍迪·艾伦爱上她的韩裔养女而终结。好莱坞“个性”大过“作品”的女演员在声名达到巅峰后喜欢跨界政治,法罗也不例外。收养过十几个孩子的她担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尤其关注非洲问题,指证查尔斯·泰勒是战争罪犯,她自然不会采取犬儒主义。
血钻也叫“战争钻石”,指开采在战争区域并销往市场的钻石,钻石交易所得的高额利润投入到反政府或违背安理会精神的武装冲突。据美国情报部门公开的资料,血钻的利润是基地组织发动“9·11”袭击的资金来源。泰勒1989年卷入利比里亚内战,1997年7月当选总统,2003年8月下台,2006年逃亡3年的泰勒被联合国逮捕。联合国国际军事法庭对他的指控有11项,其中包括发动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内战,导致至少25万人死亡;非法掌控塞拉利昂的钻石开采和走私交易,以此向叛军和内战提供军费。如果法罗的证词属实,从时间看,泰勒送给坎贝尔的钻石就是血钻。
( 在钻石矿工作的工人 )
联合国塞拉利昂特别法庭对泰勒已进行了两次审判,泰勒否认了绝大多数指控,矢口否认卷入血钻交易。送钻石给坎贝尔他也不会承认的。ABC的记者就法罗的话向坎贝尔求证,一向脾气臭的坎贝尔大发雷霆,一把推开了摄像机。ABC调查发现,曼德拉的慈善组织在1997年之后曾收到坎贝尔捐赠的大笔现金,却没有记录证明收到钻石。主起诉人称,坎贝尔1997年所属的经纪公司证实了米娅·法罗的说法。起诉人已找到144名证人,他们在法庭文件中提到:“有证据表明坎贝尔曾在1997年9月接受被告赠送的裸钻。”由于坎贝尔再三拒绝接受媒体采访,5月20日起诉人要求特别法庭向坎贝尔发传票,如果她仍不愿站到证人席上,法庭将寻求英国政府的协助。
坎贝尔不乏上法庭的经验,她多次因殴打、虐待、辱骂司机、保姆、助理、警察等人当了被告。今年3月她去纽约,因为堵车,她在后座上等得不耐烦,居然跳下车,扇了自己的司机几耳光。坎贝尔忏悔时会说:“我犯的错儿,全世界都知道。”其实在5月初,坎贝尔曾坐在欧普拉·温弗瑞的沙发上谈到她为什么回避海牙国际法庭:“我不想卷到这人的案子中去,他做的事太恐怖了,我不想置家人于危险之中。”接受血钻,给正遭受丧亲之痛的曼德拉也带来几分被动。曼德拉是个圣人,任何怀疑、质疑他品行的做法都是大逆不道的,但那个慈善晚宴的来宾名单是他确定的。
( 2007年“46664”音乐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娜奥米·坎贝尔和曼德拉合影 )
现代神话:钻石恒久远
全球最大的钻石生产、供应商戴比尔斯由此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该公司位于伦敦的“统售中心”垄断了全球45%的毛坯钻,在戴比尔斯的鼎盛时期这个比例高达70%〜75%。
( 好莱坞明星米娅·法罗。她证明坎贝尔接受过血钻 )
全球钻石业每年价值500亿英镑,大多数单粒钻石被镶在了订婚、结婚戒指上。戴比尔斯发明的单粒钻石戒指支撑起了钻石行业。以英国为例,75%的准新郎会花1〜2个月的薪水买一枚钻戒,每5个英国女人中至少4人有一枚钻戒。几千年来,钻石一直拘囿于小众市场。人类有了审美意识后偏爱的是彩色宝石和贵重金属。虽然印度王室认为钻石是众神的栖息之地,但西方人只对红蓝宝石、祖母绿等彩色宝石感兴趣,所以欧洲人的传家珠宝中很少见到钻石首饰。以订婚戒指为例,最常见的是珍珠戒指。据18世纪法国商人乔治·洛克的记录,珍珠的学问比钻石高深,钻石看起来够大够漂亮全因为切割匠手艺高超,巧妙地隐藏了钻石的瑕疵。送未婚妻钻石戒指做订婚信物并不是传统,在1930年之前极为少见。只有钻石才能见证爱情,是戴比尔斯为现代人编织出的神话。
戴比尔斯的创建人是英国最著名的殖民者塞西尔·罗兹(Cecil Rhodes,1853〜1902)。这个牧师的儿子为了治疗哮喘病到南非投奔哥哥,抓住南非钻石市场暂时崩溃的机会,买下状况不佳的钻石矿,成就了辉煌的钻石事业。他的矿井中含量最高的位于戴比尔斯兄弟的农场里,他便给自己的钻石公司命名为“戴比尔斯”。罗兹精明狡诈,他发现钻石虽然在南非、西非含量丰富,全球市场上却不多见,于是他把戴比尔斯公司打造成垄断企业,严格控制钻石的供给。垄断过程中,戴比尔斯人为提高了钻石的价格,暴利为非洲带来了暴力。为此,戴比尔斯公司曾被美国司法部以垄断罪起诉,以至于公司的高层不敢进入美国,以免被捕。
( 电影《血钻》剧照 )
继罗兹之后,掌管戴比尔斯帝国的奥本海默家族则给钻石的光芒中添加了神秘性。20世纪30年代,现代广告业开始兴起,戴比尔斯聘请纽约的广告公司。“向媒体投放大量广告,以讲述一个编造的事实——几百年来,男人都送女人钻石作为爱情信物。”美国作家汤姆·佐勒纳(Tom Zoellner)在其新作《欲望之石:权力、谎言、爱情交织的钻石梦》中写道。1947年,年轻的广告文案弗朗兹·盖里提为戴比尔斯写了一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史上最经典的广告语将人们对钻石的崇拜迷恋推到了顶峰。钻石终于成了婚姻和爱情的黏合剂。
佐勒纳曾做过记者,关注非洲问题,《欲望之石》出版之前,他还写了传记《一个普通人》,2004年被改编成电影《卢旺达饭店》。他写《欲望之石》的初衷是看了旧金山同行格雷格·坎贝尔(Greg Campbell)写的《血钻》一书。《血钻》在2006年被改编成电影,主演是一线明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珍妮弗·康纳利。《血钻》以塞拉利昂内战为背景,揭露了血钻的黑暗内幕,作者写了个光明的结尾:联合国通过了《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对毛坯钻石的进出口贸易实施严格监管,没有“金伯利证书”的钻石都被视为血钻。佐勒纳并不相信市场上的钻石从此就变干净了,决定追踪血钻事件的后续。他跑遍世界,追踪现代钻石业的布局,写出了《欲望之石》。
书中,他写了中非共和国的地下钻石交易市场。在这里,安哥拉等血钻生产国的钻石走私进来,再从中非出口,血迹便被漂白。钻石广告标榜的切割打磨工艺其实是印度耆那教徒承包后采用的标准化流程,古代犹太工匠用他们专有的技术花几个月时间把一颗钻石打磨出58个棱面的工艺,已成传说。印度匠人加工一颗钻石的收入只有10美分,钻石加工业成了血汗工厂。他们采用“闪亮切割法”,加工好的成品钻光学特性极佳,几乎达到了最大的辉度,看上去更“闪亮”,没有经过训练的消费者,甚至分不清它和玻璃首饰的区别。佐勒纳也反驳了“钻石资源稀少”的说法。现在找矿、开采技术提高,成本相应降低,连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发现了极富开采价值的钻石矿,从源钻石中提炼钻石的克拉数量也大大提高,这都表明钻石的生产成本是很低的。但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严格控制市场的供需,使钻石持续保持高价。
《血钻》作者坎贝尔认为钻石实在令人称奇:“其他天然资源,例如石油、木材、橡胶,也会引发高风险的争端,但它们至少还有实用价值。而钻石,它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装饰戒指、耳环、项链,是为了掀起嫉妒的波澜。”■ 坎贝尔钻石黑珍珠戴比尔斯家庭电影娜奥米·坎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