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推六二五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网络上这些年出现一个新的角色:推手。互联网是虚拟的,谁都看不见谁,你也不知道电脑那一端的人在干什么想什么,这就让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沟通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性越来越暴露,但对他人的了解越来越少,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信息去判断了解别人,而不是通过丰富的真实接触去了解。这样的结果是,今天的人际关系似乎又多了一层:不知人不知面更不知心。人际交往的信息不对等,人们对他人甚至这个世界的判断仅仅依靠信息,并且所见即所得,这就让网络推手大显身手。这个角色,在现实中可以有很多身份,比如市场推广、企划宣传,具体干什么谁都清楚,一交换名片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然后他的言行举止甚至气场就摆在那儿了。而网络推手则显得有些神秘,甚至有些鬼鬼祟祟。
几年前,曾经有一家娱乐公司的老板跟我聊过网推的事情,他讲了一下利用网络推红这名新人的步骤,先在博客或论坛上发一些能引起网民关注的话题,之前他已经搞掂了一些论坛和博客负责人,进而让这个人引起关注,之后一定要火上浇油,能引起熊熊大火最好,估计快烧熟了,再让新人登场,基本上这人就红了。我跟听一个剧本一样,想看看这出戏演得如何,但至今也没下文,也不知道哪里出了岔子,让这个故事仅仅停留在口头文学阶段。
网络推手的操作方式基本如此,先在网络上制造话题,引起争议,这样传统媒体自然就扑上来了,传统媒体的介入让网络炒作变得更正规一些。媒体关注价值意味着商业价值,之后就是想办法靠这个炒作挣钱了。
借助网络进行正常网络营销无可厚非,之前也有很成功的案例,如果分析这些成功案例,会发现,背后的产品确实具备可营销价值,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已。一种有价值的产品加上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网络营销确实是一种上策。问题是,一个台子搭起来,谁都想蹦上来,这样,推手的经济链就慢慢形成了。你出点钱,我出点力,点点鼠标,你就红了。网推之所以红火,就是因为传统媒体还有门槛,互联网混乱的现状,我不是进不去吗,那我让你出来,干脆先在网上放把火,看你传统媒体来不来看热闹。事实是有效果的,这叫引蛇出洞,变被动为主动。传统媒体一旦介入,就会提高炒作对象的价值,跟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样。
廉价和没有门槛,慢慢让这种网络营销变了味道,尽管说网民在判断力上有些痴呆,容易变成义和团和红卫兵,让推手们常常不费吹灰之力达到目的,但网络诚信度却越来越糟。从背后的动力看,推与被推二者之间在寻求利益最大化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诚信、名誉、形象、隐私、尊严皆可弃之不顾。当然,你廉价地来,也会廉价地去。
真正的营销是需要智慧的,需要你对商业市场有深厚的了解,既能知前也能知后,而社会乱象、市场乱象往往让人会产生错觉,以为只要动用小聪明、弄点小伎俩,就可一炮而红。这年头想让人红多容易啊,洒点狗血就能红,那不代表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红要“红常青”才行。
推手和杀手的心态一样,拿钱办事,不计后果。因为总有想超越平凡生活的人跃跃欲试,推手根据客户需求,除了摘星揽月这种离奇的事情做不到,能做到的尽量都帮你做到。至于推手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或者对客户直接间接带来的伤害,那不是他们考虑的内容。因为推手只对客户提出的结果负责,并不对自己的言行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负责,这是由推手隐藏的身份性质决定的,能光明正大你何必又躲在暗处呢?或者说隐形之手更具备蛊惑作用。如果从简单的成功学规律来看,推手的做法也仅仅是推到一个眼球关注阶段,想再上一步,那就得凭真本事了。
推手也分两类,一类是网络群氓,他们人多势众,以起哄方式让某些网络人物、事件变成现象,墙立墙倒都是众人推,因为有这个群体存在,也就为第二类推手提供了空间,第二类推手懂一些营销常识,掌握一点大众心理,明白网络就像一潭水,扔进什么都会有波澜,他们带着直接目的,却又穿着便衣混进网民之中,操纵着一个个事件的进程。
现在人们对网络推手非议很多,比如恶俗炒作,做事没底线。我倒觉得,推手游刃有余还是因为大众给他们提供了这个空间,换句话讲,大众接受恶俗,接受没底线的做事方式。因为在整个策划实施过程中,推手与公众的互动从来都是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都抱着一推六二五,此事与我无关的态度。走红的也好,倒霉的也好,当替罪羊的也好,都是那个“客户”。■ 市场营销一推六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