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号”的碎片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罗老号”的碎片0( 6月10日,韩国“罗老号”运载火箭发射瞬间 )

《罗老号发射失败,韩俄攻防战升级》是韩国《朝鲜日报》6月12日一篇文章的题目。文章讲述的是两天前承载着韩国航天梦想的“罗老号”运载火箭试飞失败后,俄罗斯媒体对失败原因的分析。在此之前,韩国的航天官员和专家在媒体上纷纷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俄罗斯设计的一级火箭RD-151,而俄罗斯媒体则引用俄专家的观点对韩方的观点进行了驳斥性回应。那么到底谁应该为“罗老号”试飞的再次失败负责呢?

简单地说,韩方的观点建立在整个发射流程的时间节点上,而俄方的观点则建立在经验的判断上。为此我们可以先看看“罗老号”按计划正常发射的标准流程:“罗老号”离开地面215秒后,升到177公里时,环绕卫星的整流罩脱落;发射232秒后飞行316公里到达196公里高度时,一级火箭推进器分离;发射395秒后,在303公里高度时二级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发射540秒后,高度达到306公里左右时,星箭分离卫星入轨。6月10日当地时间17时01分,“罗老号”第二次升空,在飞行了137.19秒、高度达70公里时失去通信联系并随之发生爆炸坠毁。按照韩方媒体的说法此时在视频中发现了黑烟和闪光。如果对照“罗老号”的标准流程,从时间节点上看,问题无疑出在俄罗斯设计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上。再加上韩国延世大学教授尹熊燮提供的火箭发射失败有56%是因为第一级火箭的统计数据,以及韩国建国大学教授李昌镇提供的火箭可能发生“共振现象”和发动机“涡轮泵故障”的技术分析,俄罗斯为韩国提供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是事故的“元凶”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但是,俄罗斯专家的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俄专家通过媒体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整流罩提前分离导致爆炸;二是第二级火箭发动机提前点火。那么俄方专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分析呢?我们可以先看看去年8月25日“罗老号”第一次发射的过程:从0秒到540秒“罗老号”的第一次发射看似全部是按照标准流程走下来的,到了540秒第二火箭发动机与卫星分离后,并没有按照设计的每秒8公里的速度入轨,而是以每秒6.2公里的速度在360公里高的轨道上向下坠落烧毁。事后从观测视频上发现,本应在177公里高度上分离的整流罩并没有分离脱落,而且二级火箭竟然推着比原来载荷重的卫星加上整流罩到达了比原定轨道高出50多公里的轨道。也就是说,不仅韩国负责设计的整流罩分离部分有问题,而且第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关机系统也存在着隐患。很显然,俄方专家的分析是基于在第一次发射失败后韩国火箭设计人员在9个月里对上述两个隐患的改进上出了问题。整流罩分离是通过解锁机构完成的。解锁机构的第一步都会采用火工品,比如纵向解锁的导爆索或者横向解索的爆炸螺栓。假设韩国在9个月的改进中提高了火工品的引爆灵敏度并增加了炸药量以确保整流罩分离脱落,或者对第二级火箭发动机改进不合理提前点火,就有可能出现俄方分析中的两种情况。特别是按照韩国媒体所说的如果爆炸前出现了黑烟和闪光,俄方专家所分析的情况就很可能被证实。因为按照韩国专家的分析,“共振现象”和发动机“涡轮泵故障”都可能造成发动机薄弱结构破坏进而造成燃料及氧化剂泄漏起火爆炸,但低温火箭的燃料和氧化剂泄漏应该先冒出白烟,而不是黑烟。

事实上,从技术层面上说,要搞清楚发射失败的责任也并非难事。因为随着视频传输技术的进步,目前在各国的火箭试飞中每级火箭和载荷上都装有可实时监测并传送的视频设备,只要对传回的视频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应该很快可以判断出“罗老号”的试飞失败是哪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但奇怪的是,俄韩双方在争执中不但都没有提及此点,相反,当韩国媒体宣称其海军舰艇在距罗老岛470公里的公海海域找到了一些疑似“罗老号”火箭残骸碎片后,双方专家在媒体上的口水战似乎就戛然而止了,韩国马上宣布由双方专家组成的“韩俄联合调查委员会”于6月14日举行首次会议,对试飞失败原因做进一步调查。俄、韩双方这种突然态度的转变,让一些中国军事迷马上想到了俄罗斯最近在伊朗核问题上与西方进行的交易。他们在猜想:这次是不是从海里打捞上来的碎片起到了关键作用呢?■ 碎片罗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