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柱铭》的历史最高价与质疑声
作者:李晶晶(文 / 李晶晶)
( 宋·黄庭坚作品 《砥柱铭》
)
黄庭坚的《砥柱铭》卷作于1095年前后,是他写与友人杨明叔的作品。全书长8.24米,从南宋到清末的题跋长6.21米,外加卷首的山谷像,总长约15米,是现存最长的黄庭坚大字行楷。中国书画专家刘新惠说,在唐宋八大家里,米芾虽然书法能力极强,但他是汲古书,就是古代书法家谁写得好他就汲取过来,苏东坡的字是个人的一个简单书体,只有黄庭坚是真正开宗立派、有创造性的书法。在后来的1000多年里,他对文人的影响一直没有间断过。这幅《砥柱铭》虽然不算黄庭坚作品中最精彩的,但它是黄庭坚从中年到晚年过渡期的一件代表性作品,可以说就像一面镜子,能清晰地看到黄庭坚晚年成熟的轨迹。
20世纪上半叶,《砥柱铭》从广东流往日本,成为日本著名收藏家藤井齐成会有邻馆的收藏。七八年前散出后,被台湾地区国巨集团董事长陈泰铭购得,此后又流转到内地。有邻馆是京都的私人博物馆,藏有重要的中国珍宝,从周到清的印章6000余方、南宋王庭筠的《幽竹枯槎图》、北宋许道宁的《秋山萧寺图》、东魏石造弥勒佛及两肋侍像、北齐石造菩萨及两肋侍立像,此外还有列为国宝的《春秋经传集解》卷第二残卷、唐代遗物纸背双林善慧大士小录,以及南宋张印之的《李伯嘉墓志铭》、黄庭坚的《草书李白忆旧游诗》等。早几年国内拍卖的怀素《食鱼帖》、米芾《研山铭》、宋徽宗《写生珍禽图》都是从有邻馆散出。
对于黄庭坚《砥柱铭》真伪的讨论和评说,在拍卖前后一直没有断过。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日本人从唐代开始至宋元明清,都没有停过收藏中国文物。日本人对中国书法的敬意在某种程度上,远远高于中国人,他们对书法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好作品一定会留在日本,决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让它们散出。同为黄庭坚作品的《草书李白忆旧游诗》现在依旧珍藏在有邻馆。
保利拍卖行政主管陈零初并不回避这样的质疑,在他看来,任何一件作品,从开始到现在,没有一件是没有争议的。当年翰海拍卖的张先《十咏图》争议一大片;嘉德拍卖晋代索靖的《出师颂》,到现在还在争;然后是《研山铭》,无数人说不对,说不是米芾的作品。到《写生珍禽图》,包括去年拍卖出来的吴彬作品,故宫所有专家确认无疑,认定作品开门到了不能再开门的地步,但网上还有大量照片说这个作品不对,是假的。对于中国古代书画不能叫造假,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作品,于是唐代一大批书法家都在写王羲之。一直到今天,历朝历代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这里面肯定就会存在对与不对的争论。他告诉本刊记者:“在这种问题上,我们也不用过多地去说人家说得对与不对,这是一种学术上的争论。”
陈零初以《写生珍禽图》为例,2002年在嘉德拍卖,拍卖之前故宫专家都看过,启功、傅熹年、杨仁恺等当时所有泰斗级人物都在座。讨论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够宋,但不是宋徽宗,于是当时专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如果认为够宋,一定是徽宗授意情况下,由院体画家完成的作品。而且从笔法上看完全是徽宗的风格,即便不是徽宗,就把它认定为徽宗又有什么不可以,让这件东西得到更好的保护又有什么不好?这是当时朱老(朱家溍)提出的,所以大家都很认可。“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专家的学术风范。现在故宫里的画,展子虔的《游春图》至今也不能定论是隋代的,每位先生的说法都不一样。《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的,还是南唐的,是不是周昉的都不能确定,《听琴图》是不是徽宗的,所有作品都存在争议。故宫博物院的顶级作品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别的更逃脱不了,流通于市场上的作品声音会更多。”
( 宋·曾巩作品 《局事贴》 )
世界各国的艺术品都是在本国最被认可,中国艺术品也不例外,在中国形成世界纪录是迟早的事,一旦经济跻身强国,艺术品的行情必然看涨。当年的日本,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其艺术品价格令全世界咋舌,至今听着都是神话。沉寂10多年的中国古代书画价格在近两年时间内,突飞猛进,距离打破上一次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纪录,仅用了半年时间。去年保利秋拍,曾巩的《局事贴》以1.09亿元的价格创了中国书法的纪录。半年后,纪录不但被打破,而且价格高出近4倍之多,这个上升速度让所有人感到吃惊。
刘新惠不仅是中国书画的专家,也是第一批国家注册认证拍卖师之一,他见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起起伏伏。他借用毕加索向本刊记者作了一个比较,他说虽然不一定合适,但可能容易理解。今年5月4日,毕加索创作于1932年的油画《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在纽约佳士得以1.06亿美元的价格成交。黄庭坚是中国文人艺术的最高峰代表,他的作品只是毕加索的1/3。从历史、文化、市场、投资这几个价值融合到一起,综合去分析的时候,黄庭坚应该远远大于毕加索的价值。所以说对市场的空间可以充分去想象,另外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历史断层的国家,在这个绵延过程中的每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作品,都应该是天价。当你还有机会在流通领域去伸手,用一个金钱的数字给它概念时,已经是人生难得的机会,所以不是钱的问题。
而对陈零初来说,整个拍卖中一直在电话委托席,颇有感触。一件作品卖到4个亿以上,一场拍卖下来需要二三十个亿,这种场面和当时举牌人的那种概念,钱已经不再是钱了,只是一个数字符号。去年拍卖的时候,一件东西过亿元了,心里就觉得“砰、砰”直跳,但今年大家都很平静。他认为,从目前看,可能在今年秋拍前后,各大拍卖公司过亿元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因为价钱在不断上涨。“回想七八年前,米芾的《研山铭》2999万元,所有人都在说太贵了,天价,现在你看看3000万元还有感觉吗!现在都达到4个亿了。”
一位市场人士说,按市场规律,用4亿元的价钱去拍得黄庭坚的买家,他的现金流量至少应该有30亿至40亿元左右,也就是说用1/10的钱来购买才是合乎常理的,那这样的人群在中国能有多少呢?至于买家究竟是谁,有人说是嘉德拍卖中买下张大千《爱痕湖》的台湾地区藏家林百里,也有人说是内地人士。只是从拍卖历史的惯例看,凡是高价,真实成交的买家一定会站出来,只有这样对他们才是有利的。■ 历史米芾黄庭坚书法艺术质疑文化砥柱铭毕加索最高价研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