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谦:吃喝是最低级的养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孔令谦:吃喝是最低级的养生0( 孔令谦 )

孔令谦有童子功,从小随父亲抄方子,不用号脉就能看出对方有什么病,“这没那么玄”,他说,无非是经验值。他举例说,大胖子必定湿热。如果来个瘦子,是领导秘书,就可能脾胃失调脉象验证症状,有句话叫“舍脉从症”,说明中医多是从分析表面症状入手,脉象只作为参考。

他本质是个商人。小时候由于家境变化,没能考上中医药大学,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断断续续地没丢下本行。出国潮时期,他的钱被朋友骗了,在生活压力下偷偷摸摸进入了IT业,跳槽了几个公司,认识了一群朋友。随后又杀回中医行业,以他祖父的名义成立了孔伯华研究会,找了些很有头面的人物任职,把他祖父的验方再次开发,结果经费拮据导致半途流产。他一脑袋又扎回IT圈,即使到今天,他也没离开这个圈子。孔令谦折腾了不少生意,那时中医对他来说也是生意中的一盘。2004年他父亲突然去世,使他又回归到中医领域,因为他父亲说:“你不做医生太可惜了。”

孔令谦直言不讳地告诉本刊记者:“我从来不给人看病,就是推广普及。能讲的人未必能看,能看的未必能讲。我父亲行一辈子的医,也没上过一次电视,理论与实践是两个概念。”看病的是哪些人呢?是他公司雇用的五六十位有行医资格的医师。虽然名为孔伯华医馆,孔令谦并不是老板,他略带神秘地说:“这个公司老总是谁,我现在也不敢说,其实刚才你们也都看到了,因为一说就成了个新闻。这个老总是我们国内CAM领军人物,现在人们都说他失踪了,以前是两家上市公司的副总裁,所以我跟他,我们也是传统和现代的这种结合,中医馆这个项目是EMBA一个班的项目。”他和东城区政府在谈建立一个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区,有风险投资要入股,他拒绝了。

头三年西城区的医馆一直赔钱,用其他生意的盈利补贴,“现在西城区的诊所肯定不赔钱,但发不了大财”。他先是把挂号费从10元、20元提高到300元。“我认为老大夫给人看病300块钱不贵,90多岁的‘国宝’,就好比大熊猫,可他还不如一剃头的。但是开药你不能胡开,所以我们这儿看病有个奇怪的现象,你挂号费可能花100块、200块钱,拿药几十块钱,一周的药,贵点的药100多块、200多块钱,撑死了300块钱。你像冬虫夏草、藏红花我那儿都没有,冬虫夏草你要有条件可以吃一点,但它能治病么?什么病也治不了,但它贵。”而且他申办到了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为四大名医的后裔组织过一次会议,只有孔令谦申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望京新的旗舰店装修相当豪华,看上去更像某个酒店的大堂。

孔令谦出过两本养生书,但都不是他执笔的,一本是在北京电视台上完节目后,电视台整理,另一本是大学里讲课的记录,他说“我自己真正写的养生书,一本没有”。这和市面上大多数养生书的操作方式一样,专家身边有团队,营销、包装、策划,大多数养生专家都有经纪人。

三联生活周刊:电视上讲养生,不可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开方,只能笼统地开一个方子。

孔令谦: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生活。但是生活又是复杂的,生活包含了饮食,包含了人的所有行为,也包含了我们的处世态度、情感,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认为,养生既有饮食人生,又有艺术人生,又有科学人生,而且还应该有情感人生。应该从这么几个层面去理解它,这才是真正的养生。《吕氏春秋》有这么一句话,叫“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你先别杀生,先别害生,就是养生。《庄子》的“庖丁解牛”讲宰牛的过程“以里而行”,它说人要遵循一种天理,遵循一种规律,那么在生活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后来文惠君听到后就说了一句话:“善哉,吾闻庖丁解牛知养生矣。”这“养生”指的是人生,可见养生决然不是吃什么、喝什么的问题,因为吃什么、喝什么停留在味觉,这是最低级的养生。

三联生活周刊:可老百姓为什么愿意接受最低级的食疗方子,不愿意听其中的道理呢?

孔令谦:从古到今,我们就有一些玄学在,秘方啊,神医啊,因此很多人宁信巫而不信医,正道有时候行起来就有困难,旁门左道简单,抓住了老百姓的一些心理。现在医患关系是一个社会问题,就医难,老百姓因为这种大环境,往往有这种心理,他认为通过一些秘方就能治他的病,这属于一种误区,叫养治不分。养生是养生,治病是治病,治病应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合理地使用食物,养生实际上就是生活,你该吃什么吃什么,该喝什么喝什么。有人问我“能吃肉么”,我说“能吃”,生活中无肉不欢,反正我吃肉。明明知道吃肉多了不好,但生活得有滋有味,你什么都不让吃了,你说这好么?

三联生活周刊:你抽烟喝酒么?

孔令谦:抽烟,我不喝酒。抽烟肯定不好,这个已经被实践证明了,但既然我已经抽了,我非得去琢磨“我抽这根烟肺癌了”,这个琢磨的危害比这根烟还大。中医的养生,我们讲的重点,首务在养心,你要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没有一个好的处世观,什么事儿都想不开,即便是灵丹妙药在你面前,也没有用。

三联生活周刊:你说要找明医而不是名医,但普通人怎么可能分辨出谁是明医?

孔令谦:中医主要靠口碑,其实也好办。如果这个中医给你看完病,不给你方子,这就有点蒙人了,为什么?草药很便宜。我给你看完病了,说我这是秘方,秘而不宣,见不得人,秘方要钱要很多,遇到这种就不要相信,他就是蒙你钱。当看病上升到看相,古书上所说的看病如看相,是说看你的表现在外面的症状,大夫要算命,基本不可信。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流行的养生偏方里有没有你觉得误区比较大的?

孔令谦:偏方都是好东西,问题是你老百姓拿那么多偏方搁在兜里有用么?人是最复杂的,我今天给你一个偏方,你适合吃西瓜,再过几天你的体质可能就不适合了,人是在变化的。当然有些偏方还是存在的,比如我这儿破了,拿草一糊,止住了,这些东西有,那属于偶然发现。针对复杂性的内科,此时的身体和明天的不一样,你今天喝荷叶粥,这是适合的,换了一个季节可能就不适合。我们说的养生偏方,你多吃点丝瓜、多吃点苦瓜,我们说的是作为生活常态去吃,而不是说你买一筐丝瓜,那就要吃出问题。西瓜也能吃死人。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你如果火大了,应该添点寒气;寒性体质,就应该吃点热的,这是一个原则。再有一句话叫损有余而补不足,中医是用药物与食物的脾性来补你身体所缺,你身体中多余的东西要去掉,不足的东西要补上,这就叫损有余而补不足,原则就这么简单。但你是阴有余还是阳有余啊,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医学知识来了解,复杂的我们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来吃。我只能说老年人以虚症为多见,年轻人以热症为多见,那是不是年轻人就没有虚症?也有。

三联生活周刊:你自己或者家人有没有什么养生之道呢?

孔令谦:我祖父活的岁数并不大,活到71岁,我父亲67岁就去世了。我有一次在大学里讲课,有个学员就问我,说:“孔老师,据我所知,您祖父活的岁数不大,您父亲活得也不长,您在这里面谈养生?”我说:“我告诉你,我只谈49岁。”因为我今年49岁,我只谈49岁以前。中国的养生绝不仅仅是生命长短的问题,我们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价值。我父亲为什么活到67岁?他“文革”在监狱里待了7年。我爷爷活到71岁,那是那个年代,诸葛亮才活到54岁。

三联生活周刊:你说寿数是天定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只要保持心境的平和,也不用治病了?

孔令谦:我说的天定是按照材质来分。我们的祖先对养生总结了“四效”养生秘方,是非常好的,记载在《东坡志林》上。第一个秘方叫“无事以当贵”,有事也好无事也好,也就是说看淡一切;那么第二个叫“早寝以当富”,你老熬夜对身体肯定不好,所以你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去熬夜;“安步以当车”,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散步是最好的锻炼方法;“晚食以当肉”,如果你吃饭,你感觉到微微有点饿的时候,你再吃,吃什么都是香的,食之有味,如果吃饱了还吃,吃饱了又吃,吃什么都不香。这就是养生的四句箴言,哪儿那么复杂啊。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养生热是不是应该降下来了?

孔令谦:早就应该降温,其实老大夫也说,这东西物极必反。我们国家爱搞群众运动,50年代打鸡血,把公鸡血往身体里打,最后打出人命来了。80年代家家养红茶菌,后来就甩手疗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他们的错误观念在于将道与理混淆了。什么叫道?由事而知仁之,孟子也讲了“道,行之而知”,必然与人的行为相结合,因此有天道、有地道、有王道、有霸道,君子有君子之道,小人有小人之道。什么是理?理是先人而存在,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个事物,这个理就已经存在了。东晋以前注重道,东晋以后注重理。咱们做推拿,孕妇能做推拿么,皮下出血症你能做推拿么?因人因地因时治,而且中医治病是辩证式的。没有秘方,哪儿来的秘方?谁说秘方谁就是江湖骗子。■

(实习记者童亮对本文亦有贡献) 父亲养生低级吃喝孔令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