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暴力课文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世说新语:暴力课文0

有位大学中文教授出于一片好心,撰文建议中学课本里拿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理由很简单,这篇课文充满了暴力,大概是对青少年成长不利,容易诱发犯罪。或者,一旦有什么青少年犯罪,是因为看了“拳打镇关西”,所以,还是早早拿掉为好。因为国人的思维习惯很奇特,一个人出什么问题总找表面原因,比如,青少年进网吧对学习成长不利,电视台就一定找出一个中学生在网吧里打游戏然后出门杀人的案例来解释网吧的危害,而从来不找找真正原因。20多年前,我上中学的课本里就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记得当时老师讲这篇课文的要点是如何繁写,因为打镇关西的场面描写得非常细致,第一拳、第二拳、第三拳,写得各有特色。我还从来没听说过有谁学完这篇课文出门打架的,要是这样,是不是学生学完《范进中举》,后来考上大学都要疯一次?难不成现在的学生跟网民一样容易被煽呼起来,学什么就实践什么?或者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从教材里拿掉是因为孙悟空太暴力?

理论上,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应该是涵盖中国古典文史的精髓,至少让学生九年学下来,对中国古代文史知识有个简要了解,这里面,四大名著是不能回避的。但是现在《西游记》的内容已经从教材里拿掉,是文学价值不高?还是宣扬宿命轮回?原因我不清楚。但是我发现,只要一到寒暑假,中央电视台必定在电视里播放《西游记》,播了十几年了,收视率一直很高,谁不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呢?

过去语文课本里选的课文,多以阶级斗争概念为主,总是苦大仇深,至少我上中学那阵,现代文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鲁迅在中学课本里就被塑造成了阶级斗争的硬汉。后来语文教材陆续做了一些调整,阶级斗争色彩的内容比过去少多了。这的确比过去进步了,但是担心有人模仿鲁提辖,那倒是有点瞎操心了,现在青少年眼里可模仿的人,如果排100位,也轮不到鲁提辖。

中学课本四大名著现在已经三缺一少了《西游记》,再拿掉《水浒传》,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但《水浒传》确实挺让人头疼的,这部小说从头到尾就是写一群人造反,说好听是反抗封建压迫(那也是阶级斗争概念),说不好听就是一群地痞流氓打打杀杀,自始至终充满了血腥暴力,似乎作者不是施耐庵,而是北野武。但我们能因为这个就否定《水浒传》的价值吗?

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理解一部作品。过去的学校教育,总是充满一些嗜血色彩,从小学课本里就能嗅出味道,在选择课文内容时就带着虚假和憎恨的情绪,定位定在这了,至于课文是什么内容,都不重要了。相反,真与美的文字少了。至于那位教授担忧的,也是杞人忧天,他应该比谁都清楚,人们是如何理解名著的。语文教育重要在于告诉学生的文学价值,而不是因文学扩展到内容之外的政治价值。如果这个思路不变,选什么课文都是一回事,你就是选《西厢记》里“张生夜会崔莺莺”也有人能读出阶级斗争的味道来。

教授大概整天在故纸堆的方寸天地思考,没有关注现在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在一个人们被信息包围的时代,人们在选择信息时已经没有年龄界限了,只要你拥有一种信息媒介,人们会不分地域和年龄可接受同一样的信息。今天的青少年,他们可以在影视作品、电脑游戏和互联网上接受到各种暴力信息,可模仿的暴力内容触手可得。当青少年们已经陶醉在最重量级的暴力世界里的时候,教授还在为最轻量级的鲁提辖打了几下镇关西忧心忡忡。

如果按照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的观点,这个时代对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最糟糕的时代,波兹曼在他刚刚看到他构建的童年乌托邦被信息颠覆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他还活着,是否会开始怀疑自己那套刻舟求剑的理论呢?我们都无法回到他幻想中的18世纪儿童无忧无虑自然生长的那个田园牧歌的时代,儿童不得不被信息助长剂催得早熟,童年没了,但青春期可以加长。在这样的环境,语文课本选什么样的课文,已经不再是教授们该忧虑的那些东西了,而是在杂乱的信息社会,如何给孩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语文课本倒是从来就没做好过。这就像把鲁提辖赶到庙里变成鲁智深不解决问题一样,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从语文课本里删掉,和那个外科大夫的笑话一样,一个人中箭了,找大夫治伤,大夫拿起剪子把箭剪断,中箭者不解,大夫说:我是外科大夫,只管外面的事儿,拔箭头是内科大夫的事儿。现在的问题是:中箭的人多,拔箭的人少,人都成刺猬了,不还活着吗。■ 文学暴力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