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读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江川澜)
梁从诫回忆林徽因,小时从未给他们念过猫狗之类的童话,直接把她看的书,比如米开朗琪罗传记读给孩子们听。我倒也很想念米开朗琪罗给孩子们听。文艺复兴三杰里,我最倾心同情的就是他。繁重的苦劳,累得数月连靴子都不脱,直接倒在床上和弟子挤在一起睡觉;应付教皇的苦差;不争气的兄弟们的无度索求;操心年老父亲的生活费;中年后还有一场精神恋爱要应付。看他的书信透露出的内容,简直就是奴隶一般、苦刑犯一般劳作过度的一生。但作品又何其气度轩敞,高华灿烂。我奇怪地喜欢这类天才和精力健旺之下的壮美。可我也知道这类东西哪里镇得住满脑子动画片和电子游戏时代的孩子们。
家里童书买了一些。个人爱好,首推科普类。人类复制的不仅是DNA,自然还有童年记事以来的生活方式。最近读了史兰倩斯卡的自传《琴恋》,强势的父亲苦心孤诣地训练自己的孩子,有诸多同感。我比较偏爱一套中英对照的儿童科普,全彩色摄影。英文极其简练,读起来也很上口。不过该套书当当网上半价还积货多年,真是遗憾。绘本之类,“贝贝熊系列”很受儿子们喜爱,角色可以对应之故。我最喜欢的却是“小海狸”的那套,做木工,油漆,裁缝,蛋糕,种扁豆。最好的一点是北欧绘风的,把所有的工具纤毫毕现地画出来。这很取悦喜欢买点诸如《螺丝刀的诞生》这类书的我。我乐意给他们读这个程序分明的手工过程,指点他们看细节。
彼得兔当然是我心爱,Potter是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这类头脑画出来的是一丝不苟的图案。她的书中充满植物学与工艺的细节——彼得兔穿过了有茶藨子的树丛,格鲁塞斯特的裁缝做出来的绣花源自V&A博物馆的图案,小镇风景是她亲自去临摹的,裁缝的坐姿是让她的马车夫做模特的。这么画下来的作品自然是全球十大著名童书的不二之选。
岩村和朗的“14只老鼠系列”在日本畅销二十几年,也是非常具象细腻,是我偏好的那类。DK版的大百科非常好,内容厚实,《地球大百科》、《宇宙大百科》、《恐龙大百科》是孩子们比较爱翻的。另一套引进的BBC科普系列也是印刷漂亮、解说词精湛,真是佳品。
我的一生,能为孩子们做的,鲁迅所言“肩住黑暗的闸门”的能力未必有,王朔所言“为你的一生打个前站”的能力也未必有。我做的似乎只是重复童年的家庭模式:父亲的小提琴声,水泥台的桌面堆放的工具,杂志,书籍。满抽屉的电子元件,电容电阻,三极管,二极管。读书,唱歌,听唱片,从英语到京剧相声,背谱,打拍子。在屋外种一个小花园,翻跟头,倒立,打乒乓球。■ 儿童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