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曹操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中华书局2009年重版了50年前编印的《曹操集》,虽然只印刷了5000册,却弥补了之前在市面上难找一部较完整曹操著作集的空缺。1959年编印的这个版本,集后附有郭沫若编的《曹操年表》,这个较详尽的年表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照,能窥见曹操较真实的面貌。
这本《曹操集》是在近人丁福保编定的《魏武帝集》诗集一卷、文集三卷的基础上,补收了《孙子注》。曹操这个注乃《孙子十家注》之首,按照杜牧的说法,《孙子》原有数十万字,是曹操剔其糟粕,才编成今天这个样子。但读曹操这个注,却看不见他在军事上详尽的谋略,他似乎更在意势与制的关系。孙子在“计篇”中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通俗解释,就是因为利才有决定权。这个利字,本是以刀收禾,禾是粟,和的结果。《周易》中说,利者义之和也,和议才有利,收禾又必须用刀,这是利的本义。曹操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他说,权力决定制度,而有事端才有权力,与孙子的说法不同。孙子说法中,毕竟还包含义与利的关系。义是宜,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这义/宜,是为裁制事物,使各自宜理。它是我与羊的组合,是善。
“权因事制”能说明曹操的政治家见识。35岁在陈留果断起兵讨董卓;44岁时杀吕布,官渡之战击溃袁绍,51岁杀袁谭;随后又南下征孙权、刘备,都以辅佐汉室之名“顺天行诛”、“诛除暴逆”,在一次次事端中不断扩展自己的权力。在注释《孙子·谋攻篇》时,他解释孙子的“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兴师深入长驱,在其城外,绝其内外联系,使敌屈服,举国来降为上。以兵击破,将其战败次之,这就是“兵不顿而利可全”。顿是挫。他由此总以重兵压境,赤壁之战就是一例。《曹操集》中收他在赤壁之战前后给孙权的两封信,第一封是恐吓:“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先强调,事端是奉旨讨伐,旄麾是帅旗,帅旗一指,刘琮就束手待擒了。现在八十万大军来会,你呢?很具威慑力。第二封是不屑:“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虽败仍是霸气。这两封信都引自晋朝虞溥的《江表传》,虞溥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同时代人,但《三国志》存,《江表传》佚,书之全貌已不得知。
曹操一生,从35岁起兵到66岁去世,一直在辛苦征战,以成就霸王之业。他对《孙子·地篇》中霸王之兵“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的解释是,霸王是不让天下诸侯交相成权,是“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以威德伸己之私”。将己私伸展成威德,就能夺天下之权,对霸权的理解非常透彻。曹操之魅力,“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首先是气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又有苍劲之感怀。魏末晋初的王沈在他的《魏书》中说,他是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白天研武策,晚上思经书,登高必赋,写成新诗,必配以管弦,谱成乐章。这样的人,以我的直觉,难为奸贼。
我喜欢曹操的文字,它简练而有清朗之气,颇具风骨。现存文字中,篇幅最长一则是建安十五年、他56岁时所作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让县,是指出让当时他封地四县中的三县,“以分损谤议”。本志是表述本意,实质是对自己行为的一个辩白。他说他自参与讨董卓后的所有作为,都是为国守义,尽忠汉室。袁绍兵盛,实不能敌时,是抱着“投死为国、以义灭身”之心,因“天助汉室”,才侥幸获胜的。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为王!”他说他的榜样是齐桓公与晋文公——兵势浩大,“三分天下有其二”,仍忠心耿耿辅助周朝。他说他被两个人的事迹所感动,一是战国时的燕将乐毅,燕惠王即位后听信谗言,迫使他出走赵国。赵王与他商议图谋燕国时,他伏地垂泪道:“臣曾为燕昭王做事,现在也为大王做事。臣若获罪,流放他国,也就死而后已。不忍图谋赵国的刑徒奴隶,更何况燕国的后嗣呢!”另一是秦国大将军蒙恬,赵高谋害,秦二世胡亥要杀他,他说,“自吾先人及至子孙,忠诚于秦已经三代。今臣手下三十万将士,其势足以背叛,然而自知必死而守义,是因为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而忘记先王也”。曹操说,他每读此二人事迹,就怆然流涕。他说,自他祖父至他再至他儿子,对汉室忠诚已经超过三代,怎可能有篡逆之心呢?他也坦诚解释为什么不能交出兵权的原因——“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我觉得他的表述是真挚的。
这则“本志”是南朝宋人裴松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自《魏武故事》,《魏武故事》是谁所著?无从考证。曹操死后的命运是令人感叹的。他是个才华出众的大文学家,南北朝时,诗集、文集加起来还有30卷之多。唐朝李世民对他有“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的评介后,贬他之风始成主流。朱熹们又对他作彻底判决,将他定为奸贼,致使文集彻底绝踪。到明朝崇祯年间江苏太仓人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诗文拼凑起来总共只剩一卷。其中文字其实都是从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及《三国志注》、《后汉书注》等书中摘来,多片言只语,真正实在可怜也。■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