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局势急转而下流血急待终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徐菁菁 余力莎)

泰国局势急转而下流血急待终止0( 5月16日,示威者在曼谷市中心烧毁卡车 )

5月17日,泰国紧急服务部门表示,泰国首都持续至16日夜间的为期3天的暴力冲突已经造成至少33人丧生,239人受伤。自3月中旬曼谷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以来,暴力事件已造成63人死亡,约1700人受伤。同时,根据泰国电视台报道,5月13日在冲突中受伤的“红衫军”领导人卡迪亚·萨瓦滴蓬也在医院不治身亡。

在4月10日的冲突造成20多人死亡后,泰国政府、军方及“红衫军”曾一度回归克制态度,重新讨论政治解决分歧的途径。5月4日,“红衫军”甚至一度宣布接受政府提出的路线图。但就在形势逐渐趋于平稳和缓和之后,5月13日,曼谷局势突然急转直下。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安德鲁·沃克告诉本刊,整个局势是从13日晚间开始急剧恶化的。当时,军警试图封锁“红衫军”抗议地点,“红衫军”领导人卡迪亚·萨瓦滴蓬被狙击手打伤,直接引发了一系列小规模冲突。在超过30人被枪击后,情况开始恶化。随即,“红衫军”在军警试图封锁的区域发生了多起流动的交战。在此过程中,“红衫军”采取用燃烧车辆作为路障的战术与军警对抗。

“起初军队只是进行封锁,政府下令军队要和示威者保持距离,示威者可以进行自卫,军队只能向他们的腿部开枪。这些戒律,让示威者有恃无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锡镇分析说。5月15日,泰国军方的行动升级,宣布曼谷丁丹区为“实弹区”,警告“红衫军”如果进入这一区域,将遭到实弹攻击。泰国陆军发言人讪森说,军方授权士兵“可在武装人员近身36米范围内射击对方”。此外,军警封锁曼谷拉差巴颂路口附近大约4〜5平方公里的区域,将“红衫军”围困在内。

安德鲁·沃克是公共博客《新曼荼罗》的创立者和编辑,该博客主要关注东南亚政治局势,他向本刊记者提供了德国摄影家尼克·诺斯提兹为《新曼荼罗》撰写的日志。5月15日中午,诺斯提兹到位于丁丹区示威者聚居区查看情况,亲身经历了当天的冲突。日志记道:“那里聚集着几百个示威者,可以看到大量昨晚激战后留下的残片,还有一辆冒着烟的被烧毁的军用卡车。一些示威者搬来几十个轮胎搭建成路障。一个示威者举着弹弓在我们这些摄影师的镜头前开玩笑:‘看,这就是我们对抗士兵的武器。’我用加油站掩护自己,以防军队开枪。⋯⋯结果瞬间就开火了,距离我大概5米远的位置,一小群示威者躲在轮胎路障后面躲避子弹。子弹击中了刚刚跟我们开玩笑的抗议者,打在他的手臂和肚子上。”随后,诺斯提兹说他开始寻找退路:“我们转身离开,走向胜利纪念碑。有几个人躲在纪念碑的阴影里。不久我们到了局势稍微缓和一些的地方,许多当地人都站在家门口。当我到达胜利纪念碑的时候,我听到僧侣诵经的声音。100多名僧侣盘坐在纪念碑的底部,祈祷杀戮的结束。”

( 5月15日,一名示威者正用弹弓袭击政府军 )

4天来的流血冲突出乎许多分析人士的预料。“在过去两个多月的对抗中,政府、军队和‘红衫军’一直都以‘非暴力’为底线。4月10日的流血冲突被迅速遏止,政府还专门设立了特别调查厅进行调查。然而‘非暴力’并没有能够缓解政治分歧,‘红衫军’认为坚持抗议越久,就越能证明政府的无能,随之将出现两种可能——阿披实自动辞职下台;或者宪法法院进行裁决,宣布解散民主党。”张锡镇分析说,“而且他们是看到了政府的软肋——泰国是个佛教国家,如果出现太多伤亡,政府将来会受到历史审判的。所以阿披实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军队也在担心日后由谁来承担责任的问题,军队内部分为强硬派和温和派。”

在泰国国立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德国帕绍大学东南亚问题高级研究员迈克尔·尼尔森看来,泰国局势的直转而下是在旷日持久对抗中,“红衫军”分裂,泰国政府失去耐心的结果。“事实上,阿披实政府在5月3日公布的包括11月14日举行选举的路线图,对于示威的‘红衫军’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胜利。而且它有可能避免更进一步的人员伤亡。”尼尔森告诉本刊,“但在最初给予政府积极回应后,‘红衫军’在内部和外部的谈判中都陷入了混乱。5月8日,他们要求更多的时间来制定他们自己的路线图;5月10日,泰国副总理素贴为回应‘红衫军’的要求,还前往泰特别调查厅(DSI)接受关于4月10日暴力冲突事件的调查。在颁布路线图一周后,阿披实终于在5月11日发出了最后通牒,他宣布,由于‘红衫军’不停止集会,选举日期被废除。这个过程很显然说明,‘红衫军’中的强硬派并不想放弃,而从一开始并不情愿制定路线图的泰国总理阿披实随后也失去了耐心,站到了强硬的立场上。”

泰国局势急转而下流血急待终止2( 5月15日,曼谷街头的示威者 )

“一些‘红衫军’的领导人乐于接受阿披实11月14日举行选举的提议,但显然,他们很难说服他们中的另一些激进者,因为一些‘红衫军’领袖认为,阿披实政府缺乏可信度。”沃克分析说,“在2006年9月他信政府被推翻后,阿披实是通过非选举手段上台的。在军事政变后举行的选举中,亲他信党派获胜,但是在黄衫军示威者的抗议下未能当政。这让‘红衫军’中的一些人认为,阿披实和他的支持者不会接受选举的结果。这种不信任使得强硬派主导了‘红衫军’的抗议活动。”

“温和派的领导人是一些政治家,包括维拉、艾迪索和前国家人权委员会成员贾兰。他们年龄更大,更能够从结果去考虑示威活动,倾向于通过妥协以政治方式结束抗议。”尼尔森说,“而强硬派别的领导人贾图朋、纳塔兀和阿瑞山姆则年轻鲁莽。”

在尼尔森看来,“红衫军”的强硬派领导人在之前的抗议中就选择了潜在的暴力,并期望事件升级。“他们声称这是他们‘最后的战斗’,并且要求完全的胜利而不是妥协。在2009年4月,他们已经做出了一次尝试,但是不够强大也缺乏组织。他们利用此后的时间增强实力、制定战略、战术、计划和后勤支持。3月12日开始的示威是他们认为准备就绪后的行动。随后他们也意识到,此前在政府所在区域的和平抗议无法动摇阿披实政府,于是他们转移到曼谷商业中心拉雅普拉松。这是一个更为冒险的赌注,因为在这个核心区域,示威者和政府间的事件已经升级影响到了曼谷的其他地区,而且还是曼谷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中心区域。这也逼得阿披实政府早晚必须采取行动。”5月14日军方发言人讪森·胶坤内称约有500名恐怖分子混杂在“红衫军”中,军队有权保护他们自己。“有有力的证据表明,‘红衫军’内部确是有暴力和武装的因素,但是政府关于500名恐怖分子的说法应该有夸大成分。”沃克说,“这是政府在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在军警的打压下,5月16日“红衫军”表示,在政府立即停火的前提下,愿意参加一个由联合国协调的和平谈判,与阿披实政府对话。政府立刻经由发言人,明确拒绝了“红衫军”的要求。阿披实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陈述了泰国局势。在邮件中,阿披实指出:“由联合国介入、协调双方对话的模式不利于泰国长期利益。”同日,泰国外交部向联合国、美国、欧盟分别致函,强调泰国当局在过去几天的暴力冲突中没有使用重型武器,相反,“抗议者使用的武器导致人员伤亡”。

“寻求国际调停等于承认政府不能够单独解决问题,这对泰国政府来说是丢脸的事。同时,泰国的政治精英也认为,国际调停意味着丧失部分国家主权。”尼尔森告诉本刊。张锡镇则认为,出现国际干预的可能性不太大:“政府认为这是内政问题,而且如果外部势力干涉,情况会变得更复杂。如果事态升级,那应该就是出现两种情况——阿披实自动辞职下台,或者由宪法法院进行裁决。”

5月17日,“红衫军”领导人乍都蓬表示,“红衫军”已决定向泰国国王普密蓬寻求援助。“现在又到了向尊敬的国王寻求救助的时候了,正如1992年5月时那样。”1992年5月,泰国发生反政府游行示威,冲突导致40人死亡。普密蓬国王随后召见泰国总理素金达和示威领导人占隆,并对两人进行了训诫。一周后,素金达宣布辞职,暴力冲突得以化解。“许多泰国人都希望泰国国王普密蓬能够出面干预事态的发展,就像他在1992年时所做的一样。但是,现在看起来这种情况并不会发生。”沃克分析说,“2006年军事政变时,王室已经明确表达了反对他信的立场,更不要说现在国王的健康状况十分脆弱。在过去的20多年里,泰国始终把王室作为裁决危机的权威和避风港,而没有去发展强壮的民主制度,以至于现在缺乏制度性的方式,有建设性地解决政治争端。”

不断升级的冲突似乎在推动着双方都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5月17日,泰国政府紧急状态公共管理中心向在曼谷市中心商业区集会的“红衫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当天15点前必须离开拉差巴颂示威场地,否则将面临最长为两年的监禁。泰国红十字会等非政府机构已经劝说示威者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转移到位于示威场地附近、作为安全庇护场所的一座寺庙中。但仍有至少5000人在集会示威。“现在阿披实政府承受的压力虽然在增加,但是阿披实表态说:‘承受损失是实现正义的必由之路。’看来他还会坚持现在的立场。”尼尔森分析说,“另外,‘红衫军’也可能变得更强硬,卡蒂亚和其他40名抗议者的死也让他们没有退路。泰国解决紧急情势中心已经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示威者离开聚集地。这可能意味着进一步打击正在逼近。”■ 曼谷流血泰国历史局势急转急待终止泰国红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