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老莫扎特去上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八斤)
1771年,当老莫扎特决定租下萨尔察赫河左岸的那幢屋子时,想必他还是有些成就感的。过去十几年间,一家四口一直住在右岸街巷里一幢五层分租公寓里。相比起那套空间局促的公寓,左岸这套堪称别墅:房间阔亮,有一间名副其实的大厅,有一个花园,甚至还有车棚。两套房子细节上的优劣之比,今日的游客有幸自己去体验,因为萨尔茨堡将两处房子都保留了下来,当做莫扎特故居。
右岸的房子位于老市场附近,左岸的房子毗邻新市场,从名称上便可看出老城和新城之别,而老莫扎特的迁居也和几百年间一代代“工薪阶层”的选择没有太多区别。后世的莫扎特传记大多以他童年在老房子里与邻居的嬉戏开场。那些或和善或粗犷的药剂师与小号手如今已无处可寻,唯一可以设身体验的是老莫扎特上班路线的变化。倘若从右岸老房子出发,咖啡馆云集的窄巷是必经之地,或许当年老莫扎特会在此地略作停留。如今那里有家18世纪保留下来的咖啡馆仍以“莫扎特一家常来之地”自居。老莫扎特负责的宫廷乐队中,不少乐手住在附近,他们或许也会在曲折窄巷中相遇。
从新房子出门,一路所见迥然不同。首先是一片空旷的广场,跨过大桥过河回城,一直向前,直至主教宫。这一路至今也没什么咖啡馆,若想上班前略放松一下,必须绕路钻回老城的那些窄巷。这段路线我格外有切身体验,因为我的旅馆就在老莫扎特的新房子附近。选择旅馆不用太多顾及房间大小,这点不同于必须为孩子成长考虑的长期租户。我与老莫扎特相同的是对于价格的考虑:同样质量的房子,一河之隔价格会差出很多。
去萨尔茨堡当然是为了音乐节,但演出大部分都安排在老城区内,于是有机会以另一种方式陪老莫扎特上了几天班。每天清晨,我跨过大桥,混在旅游大巴源源不绝地送来的一日游旅客群中进城,到教堂中听场演出,或是去为纪念米歇尔·海顿而举办的特展中看一眼据说属于他的那个骷髅头。一路经过的窄巷中,有改造成豪华饭店的老公寓。饭店门外有咖啡座,房客们以喝咖啡的名义端坐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仿佛久居于此。居住老城的优势更多地在每晚演出结束后显露出来。音乐节期间老城几乎是不夜城,乐手们演出后在酒馆中的喧嚣令人遐想老莫扎特和他的乐队或是邻居的聚会。
然而,这种聚会恐怕会随着迁居而盛况不再,至少对于老莫扎特来说会是如此。当他早早告别同事朋友、过桥返家时,他听到的河水声或许也正如几百年后我所听到的那样,随着桥面的延伸而落寞地替代了老城隐约可闻的音乐声。大桥的尽头,有他辛苦租下的房子,此时仍暂住在内的他那个天才儿子10年后将迁至维也纳,在那个“居不易”的都城里因工作或生活所迫,创下10年间搬家12次的纪录。■ 莫扎特跟着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