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理智与情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革命的理智与情感0( 电视剧《决战南京》剧照 )

《决战南京》是中国出版集团和江苏文化产业集团合作出品的一部谍战电视剧。2004年,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团长邵钧林在和央视副总编朱彤聊天时谈到南京这座城市,朱彤听飞行员讲过,南京上空气象非常复杂,变化多端,而南京在日本人投降到渡江这段历史在电视剧制作上是个空白,其实当时中共地下党在此的经历可谓波诡云谲。

另一个原因要追溯到邵钧林的经历。20多年前,他在浙江省军区任文化干事,那时《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老导演沈西蒙搞了一个502创作室,自由组合了一批人写粟裕,邵钧林陪他们一起开会,采访了很多老新四军,整理回忆录,那些地下工作者终其一生,得不到家人的谅解,妻子、母亲,到死都不原谅他们。“梁一桐(《决战南京》男主角)在我心中活了十几年。”他说他于是经常会踱到总统府门口,遥想当年,“现在的军区司令部是原先的国民党国防部,解放前总统府看大门的老头都是共产党员,电报室的接线员12人,有11个是共产党,地下党太厉害了”。

立项时名字还很文艺——《天亮时,那片血色的霞》,当然那时还没有《潜伏》。由于手头有别的工作,加上反复修改了17稿,这个为建国60周年准备的电视剧今年才得以播出。导演沈悦的加入颇具戏剧性,邵钧林当时找到一个合作方,沈悦的外公外婆曾是南京中共地下党,和当时南京地下市委书记陈修良是战友,于是合作方请沈悦帮助判断一下剧本。沈悦谈了一堆意见,主要有三条:真实、虚构人物的关系怎么处理;要把思想往深处开掘,拍出历史必然性;原剧本戏味不足。本来投资方已经签订了合同,这些意见导致他们退却了。半年后,邵钧林再找到沈悦说:“我们又另外找了合作方,资金都解决了,但我仔细地想了想,你给我提的很多意见是很中肯的,而且很有道理。所以,在选择导演的时候,我们也选了很多人,但我们觉得,你是合适的。”

沈悦说:“这个社会那么复杂,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然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状态也很多,今天有这么个人虚怀若谷是很不容易的。”他和弟弟——《中国式离婚》的导演沈严——一起接下了这部戏。

少将军衔的邵钧林写过很多红色题材剧本,他说:“战士最喜欢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央视有三部开年大戏,呈波浪形,2001年成都军区的《突出重围》,2003年的《DA师》,2006年《沙场点兵》。”后两部是邵钧林的作品,在他看来,部队军事主旋律题材中也应该探讨比较敏感的问题。“《DA师》提出信息化战争,比中央领导提得还要早。《沙场点兵》源于我听到一个团长讲:‘我们血战没问题,但那些将军还能不能带兵打胜仗?’”

革命的理智与情感1( 电视剧《决战南京》剧照 )

出身书香门第的沈悦,因为家庭关系,对那段历史有一份情怀,他曾执导过电视剧《阮玲玉》。“那个时候会出现很大一批有独立精神的作家和知识分子,鲁迅、胡适、梁漱溟,可是今天我们能说起谁?所以我在我的博客里写过:‘当我们现在只是为了觅食而生活,就像鸟儿为了觅食而生活的时候,实际上那些抛洒诱饵的人,一边抛洒一边是看不起你的。’他觉得你也就是为了这些诱饵而生存。不只知识分子,良家妇女她也会有一份操守在。”沈悦是个怀有传统观念的人,他认为,除了法律,还应该有道德这块基石,事实是这一块已经被我们抛弃了。通过电视剧传达想法,而不是唯收视率,是他们达成的共识。他说:“悬疑、血腥、受刑肯定有人看,大街上两条狗互咬,也一堆人看,收视率很高,但未必是好东西。”

反映国共两党的影视作品,近年来有个趋势:国民党越来越有血有肉,共产党还停留在高大全阶段。邵钧林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史实中,军统对内部人员恋情的处罚是极为严厉的,《决战南京》中还是安排了一段秦时关与小他20岁的女特工的地下恋情。去台湾之前,他对女特工说:“我这个国民党的官员,我知道很多国民党的官员很腐败,但我没有,我们分手,我只有一件东西留给你,就是你现在待的这个房子。这个房子是我用了我将近大半生的积蓄买下来的,我呢,已经托关系把名字换成你的了,那你要留在这里的话,这个房子就是你的了,我要去台湾了。”但是这段观众已经看不到了。

革命的理智与情感2( 电视剧《决战南京》剧照 )

“包括像《解放》这样的电视剧,蒋介石那个无奈,那个伤感多了。我觉得阶级的鲜明性还是要讲究。领袖戏的误区在哪儿?就是把领袖平民化。毛泽东也平民化,周恩来也平民化,然后蒋介石也平民化,他有了伤感,有掉眼泪。毛泽东走一走,到冰上摔倒了,似乎这就是平民化,这不行。他觉得细节吸引大众,那什么叫细节?你摔个跟头,周恩来‘哈哈’继续谈他那个大道理,这就没有意义了。周恩来大醉,从来没写他醉过,看起来似乎很有戏,但是我觉得是调侃,把伟人演成这样子,我觉得就是平凡人了。他伟人伟在哪里,他内心深处是怎样的,都是我们需要去琢磨的,而不是以表面的小细节去表现他的平民化。”

表面上看,沈悦和邵钧林对领袖戏的意见是相悖的,但仔细一琢磨,有很多共通处。邵钧林说:“革命战士往往难写也难演,因为摸不到他那个思想脉络和逻辑性。因为他那个高大使得我们一般都很难,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他能抛弃一切,那么动机在哪里?虽然我们说是为了大义,但是你要真正去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大义’就能完成了么?”

( 编剧邵钧林 )

同样,领袖也有心理逻辑,不是凭空就掉下个伟人。沈悦极为推崇《列宁在波兰》和《列宁在1918》这两部苏联电影:“这两部戏值得我们去探索,因为它是理性的。它一上来是列宁很狼狈,入境时被抓,扔到监狱里面了,列宁就在思考很多自己的东西。列宁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他对于建立革命政党、从事革命工作有非常理性的判断,那是不能靠感性来完成的,所以他是这样来推断自己的革命方向和对以前革命做总结。我们现在看不到这种东西,我们不去思考革命的逻辑,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同样,演员也要理解人物的逻辑才能演好戏。刚开始让陈宝国和差他20多岁的韩雪谈恋爱,他非常别扭,后来调整为只是暧昧,他才觉得顺了。潘虹在剧中扮演一位市委书记,她从没演过领导,很担心自己不合适,邵钧林说:“你的气质摆在那里。”男主角郭广平在前线话剧团是台柱子,演过18个“男一号”,邵钧林很担心他太自信反而被淹没掉,主旋律剧最忌正不压邪,“现在‘重大办’对他充分肯定”。沈悦也对郭广平的表现评价颇高:“我觉得今天郭广平完成得已经挺不错的了,他整个人物的激情还是饱满的。”

革命的理智与情感4( 导演沈悦(右) 与演员王霙 )

“毛泽东也好,走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也好,它的内在逻辑又繁复又必然,但今天的中国没有一个非常理性的革命形象。我非常呼唤革命的理性作品而不是革命的感性作品,因为革命的感性作品太多了。”沈悦称,原因是“大妈学说”占领了中国电视剧的买方市场,从购片人到观看者,只强调迎合,不谈引领,“很多事情为什么格局太小?因为你一旦引领了,可能会担风险,你的收视率可能会下降,这个风险是谁都不愿意承担的。今天中国的群体暴力和大众暴力是很严重的,这就是多少年以来我们形成的概念——永远是人民,永远是群众,但不知道群众和人民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一个国家如果关注一个个人胜过关注一个群体的话,那这个国家是有希望的”。

沈悦说,上世纪60年代,《列宁在波兰》获得了戛纳大奖,作为一个挑剔的、独立的知识分子奖项,《列宁在波兰》这部主旋律用独立思考赢得了知识分子们的尊重。

“红色经典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一想到这个问题,沈悦就很忧虑,他认为,压在红色经典头上的是两座大山,一座是我们通常认定的,来自意识形态的要求,沈悦觉得这座大山并不算沉重,沉重的是后者,即世俗对所有新颖的表达方式的拒绝。

邵钧林强调,《决战南京》和蜂拥而上的谍战片不同的是,它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加谍战,领袖的身影在这部片子中无处不在,而前者正是邵钧林的长项。在他看来,谍战片过于纠缠于送情报、密电码这些细节,格局小,缺少《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开阔感。当邵钧林第二次找到沈悦时,他自认已经解决了沈悦所提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主旋律剧当前要解决的。邵钧林曾听一位老师讲过,观众看戏有四个层次——看热闹、看故事、看人物、看韵味,他希望自己的戏能让观众看到韵味。■

剧情梗概:

故事开篇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时,毛泽东(王霙饰演)亲自任命粟裕(刘旭饰演)为南京特别市长,前往南京。粟裕命令时任新二师参谋长的梁一桐(郭广平扮演)率先遣队星夜过江,配合地下党接管南京。

由于周佛海的突然反水,南京地下市委遭受灭顶之灾,先遣队损失惨重,梁一桐得幸脱身,接受了潜伏下来的特殊使命,投奔恩师杨百川(高明饰演),在其力荐下很快得以重用,杨还将爱女杨紫月(韩雪饰演)许配给他。杨紫月看似一名进步青年,实为“军统之花”,她与任军统局情报处长的恋人秦时关(陈宝国饰演)始终怀疑梁一桐的身份,并进行了多次试探。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隆重还都后,新任地下市委书记周文锦(潘虹饰演)冒死潜入南京,与梁一桐取得联系。梁一桐凭借与戴笠(毕海峰饰演)的关系,打探到“闷雷计划”,将潜伏在毛泽东身边的特务一网打尽。

梁一桐的发妻高粱花(傅淼饰演)带着身孕,追踪丈夫直到南京,危难时被周文锦搭救。与此同时,南京地下党联络部长夏子江(唐磊饰演)却被杨紫月吸引,无意中将情报泄露了出去,梁一桐险些因此丧命。

时间行至1949年,决战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引以为傲的B-24轰炸机、海军旗舰“长庆号”连同总统府的“御林军”,统统都被梁一桐等人先后成功策反,给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狠狠一击。

渡江前夕,为了能及时获得国民党的《江防图》,周文锦亲自出马策反杨百川。杨百川决定弃暗投明,孰料被蒋介石不日以“贪污军费”罪名处决,梁一桐非常痛苦地执行了对恩师的枪决。两方争斗到了紧要关头,夏子江被捕,随即叛变,梁一桐一面暗助高粱花成功除奸,另一面借杨紫月醉酒窃取情报,却被其察觉未能成功。在赴溪口抓捕蒋家父子的途中,梁一桐与秦时关狭路相逢,两人正面交锋,梁一桐未能抓捕成功。

秦时关利用被捕的高粱花设下埋伏,梁一桐最终倒在了黎明之前。而自以为得计的秦时关,一转身则被自己精心培育的“军统之花”杨紫月用枪顶住了脑门。万念俱灰的杨紫月自杀身亡。高粱花与周文锦冒死把《江防图》送到了粟裕手中。“长庆号”打响了解放南京的第一炮,成了中国的“阿芙乐尔号”。总统府门楼上的青天白日旗黯然飘落,鲜红的解放军军旗冉冉升起……■(文 / 孟静 童亮) 中国近代史革命谍战电视剧情感中国电视剧剧情片沈悦理智列宁在波兰邵钧林决战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