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尔戈莱西

作者:朱伟

今年1月4日是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诞生300周年纪念。佩尔戈莱西的一条腿有残疾,生前只留下一幅绘于1734年矮小又跛腿的画像。他最后死于肺结核,只活了26岁,是个悲剧人物。

佩尔戈莱西出身贫困,他先在唱诗班当男童歌手,后来得到贵族资助,成为小提琴乐师,又进那不勒斯的音乐学院,成为杜兰特(Francesco Durante,1684〜1755)的学生。杜兰特是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的学生,A.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的音乐领袖,佩尔戈莱西由此是“那不勒斯乐派”成员。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再到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最辉煌音乐时代的3个阶段,“那不勒斯乐派”是尾声。

佩尔戈莱西的创作生涯很短,他开始创作于1731年,成名作是为1731〜1732年那不勒斯地震而作的《F大调弥撒曲》。这首弥撒曲现在能找到法国Na〜ve公司由Rinaldo Alessandrini指挥意大利协奏团,由Alena Dantcheva等演唱的1734年曾在罗马Lorenzo in Lucina教堂获得轰动的版本,能听到它与俗套的弥撒曲匍匐着呼唤的截然不同,尤其独唱部分,充满人性的光彩。

佩尔戈莱西1736年3月16日逝世,葬于那不勒斯近郊Pozzuoli的主教教堂。因早逝,真正属于他的作品其实很少,很多是伪作。比如Decca公司1997年发行的廉价小双张中的《C小调求主怜悯》与《C大调祝福圣母》,就有可能都是他老师杜兰特所作。他最有名的作品其实只有两部:作于1733年的喜歌剧《女仆变主人》(La Serva Padrona)与临终前完成的《圣母悼歌》。但这两部,前者成了喜歌剧的奠基作,后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最感人的安魂曲。

《圣母悼歌》的歌词乃雅各布内·德·托迪(Jacopone de Todi,约1236〜1306)所作,他原是个律师,妻子死后,成为方济各会修士,在修道院静修至终。此歌描写圣母悼念牺牲的耶稣所产生的感染力,歌唱者是叙述者,也是被感染者。自佛兰德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s,1440〜1521)为它谱曲后,它成为宗教音乐的重要题材。在佩尔戈莱西之前,为它谱曲的著名作曲家,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旗手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G.P.Palestrina,约1525〜1594)。佩尔戈莱西则赋予了它更感人的内涵,将圣母的哀伤、圣母与耶稣的庄严与被神光照耀感动的激情澎湃组合在一起,哀到柔肠寸断,沐浴着神圣又有洗涤清新的喜悦。因它旋律美,巴赫在创作康塔塔中多次借用,还专门改编成为《诗篇第51》(BWV1083)。

佩尔戈莱西这首悼歌,用两个歌唱者演唱。在Decca公司鲁塞(Christophe Rousset)指挥Les Talens Lyriques乐团1999年的录音出现前,在我听过的约七八个版本中,最好是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1988年指挥英国古乐学会乐团的录音。他选择唱早期歌剧可排名第一的英国抒情女高音柯克比(Emma Kirkby)与著名英国假声男高音鲍曼(James Bowman)合作,柯克比改变了以往以颤音表现悲切的传统,克制了激情充溢的呼唤,假声男高音则提供了比抒情女中音更漂亮的金属般音色。而鲁塞的版本使效果更胜一筹,两位演唱者分别是被称为“抒情歌曲第一夫人”的美国女高音邦尼(Barbara Bonney)与德国当今最红假声男高音舒尔(Andreas Scholl)。如果说邦尼比柯克比音色略薄,舒尔的声音则出色至极。这首作品精华在第四段与第十段假声男高音的独唱《多么哀伤痛心》(Quae moerebat)与《让我的灵魂燃烧融化》(Fac ut ardeat cor meum),舒尔委婉音色中的变化,真让你灵魂出窍。第五段的二重唱《有谁会不落泪》(Quis est homo)最考验两名独唱者的默契,同样还是舒尔之声无与伦比。

《女仆变主人》实际是佩尔戈莱西1733年所作歌剧《高傲的囚犯》中的两场幕间剧,幕间剧本是为正歌剧幕间休息调节气氛之用,情节与正剧无关。此剧讲一个女仆以心机让富翁认其为妻的俏皮过程,剧中仅女仆(女高音)与富翁(男低音)两个角色(另有富翁的男仆是默角),演唱时间40多分钟。此剧现在容易找到的是女高音Maddalena Bonifaccio与男低音Siegmund Nimsgern合作的版本(德国Harmonia mundi公司1969年录音)。13个唱段,一段咏叹调接一段交代情节的宣叙调,两场都以活泼的二重唱结尾。其中最好听的是第二场女仆的咏叹调《请不要忘了塞皮娜》(A Serpina penserete),真正精彩则在第一场结束时的二重唱《只要看看他的眼睛》(La Conosco a quegl'occhietti),男女声情趣表达有众多变化,咬字、发声都形成新的表现方法。这部歌剧1752年在巴黎首演后,以一种风趣的生活气息、轻盈的诗意颠覆了当时已经让法国人感到厌倦的意大利正歌剧,使喜歌剧形式立足,并引导出后来莫扎特的喜歌剧趣味。而它的正剧《高傲的囚犯》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现在连内容都无从考据了。■(文 / 朱伟) 佩尔戈莱西

上一篇: 好喝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