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
作者:苗炜( 20世纪初的英国蒸汽机车 )
从北京到伦敦,最直接的选择是飞机,10小时的飞行之后,抵达希思罗机场。尽管长途飞行并不是很舒服的事,但北京到伦敦并不算远。如果你要从北京飞巴西,你就会发现飞机的发展并不如我们希望的那么快,飞行的成本让你只能忍受经济舱的狭窄座椅,而商务舱座位每增加1英寸,或者又向完全平躺接近了几度,都会成为航空公司宣扬的亮点。A380大飞机应用于哪一条航线也会是重大新闻,它意味着某个机场有了容纳大飞机的能力,每个乘客的两条腿都可能有更充裕一点的活动空间。
从北京到伦敦,也许有另一种选择,坐火车。要经过西伯利亚铁路再接驳到欧洲铁路,整个车程超过一周时间。最近有消息称,中国正准备打造一张“新东方快车”高铁网,一旦建成,由北京搭火车到伦敦市中心的国王十字车站仅需48小时。据报道,中国政府已经就这一项目与印度和欧洲几个国家展开谈判,预计未来10年内中国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铁动车就能在欧亚大陆上疾驶。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工程学院铁路专家王梦恕透露,除了在国内斥资约4.88万亿元兴建高铁网外,中国正与17个国家磋商构建“新东方快车”铁路网,打造三条跨境高铁线,连接东南亚、中亚和欧洲。
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泰勒·布律莱说:“如果中国要建设一条高速铁路,能让成千上万的人每天来回穿梭于欧、亚之间,那我愿做第一个购买该铁路月票的乘客。相比于一年中无数次点对点的紧张旅程,短暂经停维也纳、基辅、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和北京的21世纪风格的商务旅行,还是很有一些浪漫气息的。”这篇文章建议,拥有强大铁路部门的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日本也应该考虑填补世界各地的其他缺口,开普敦到哥本哈根、布宜诺斯艾利斯到蒙特利尔这样的线路也可以考虑。
也许,冰岛的火山灰能够让人们对这样的高速铁路抱有多一点的期待,当英国人动用船只把滞留在欧洲大陆的乘客接回到岛国的时候,他们又完成了一次敦刻尔克式的撤退。这时候,英国的铁路专家沃玛(Christian Wolmar)再次在《泰晤士报》上表态:“希思罗机场没必要再度扩张,那第三条跑道不应该再修建,以国家利益为名用推土机来动迁住户的做法早就过去了。”这位铁路专家一直坚信,在能源紧张的今天,人们不应该幻想更快更大的飞机,而是要想办法更好地利用火车。但他承认,今天铁路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早在180年前就存在,伦敦正在兴建通往伯明翰的一条高速铁路线,这条线路将要穿越罗斯柴尔德家族的5000公顷领地,180年前,伦敦至伯明翰之间的铁路线是以每公顷320英镑的价钱征地,这相当于现在的1.6万英镑。沃玛感叹:“个人的自由和国家利益之间一直有矛盾,180年也不会变。”
有时候,个人自由和国家利益能够合拍,汽车就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的汽车热潮大部分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州际公路系统快速发展的时期,如今中国的汽车热潮也伴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这个网络在10年内很可能赶上美国的规模。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完全依赖于风力和牲畜的交通,我们坐上火车看风景,用飞机完成点对点的旅行,像寄生于汽车里面的生物一样,被交通工具左右,还盼望一切移动都能更快一些。■
(文 / 苗炜) 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