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在北京,经常能遇见老家的人。我老家在安徽的东北角,属于中原官话区,尽管听得懂,但口音浓重,很多到北京工作的老家人,改说普通话或饶舌的北京方言,不用太仔细就能听出其中的淮海地区乡音,我们自嘲地称之为“红芋干子普通话”。也就是靠着这种标志性的特色口音,在诸如报刊亭、停车场、饭馆、外贸服装店、软件市场……我结识了不少家乡人,也凭借老乡的身份得了不少优惠。

我住家的附近有座立交桥,桥下永远堵车,每次回来等红绿灯,都能看到一对老夫妇,站在机动车道上乞讨:“大哥,行行好,帮几个吧,让俺买点吃的……”不用说,听口音是我同乡,所以一般我都会给点零钱什么的。这对老夫妻业务非常纯熟,一般是红灯一亮,就从第一辆车开始作揖,不管有没有收获,要到第九辆或者第十辆便掉头往回,等走到红绿灯前,刚刚要过的那几辆车恰好通过,于是,再讨下一轮……我看了好几次,几乎毫厘不差。

有一次,路口彻底堵死了,根本不能动,正巧老太太拄着根棍子过来,给了零钱后,我便问她哪里人,因为口音太接近了。果然,老人家说是安徽。我接着问安徽哪里,她支吾着说:乡下。我又问乡下哪里,老太太说:“李集。”我们县还真有个叫李集的村子,我就用老家话说:“是黄湾镇的李集吗?”老人家有点不好意思:“不是的,是睢宁的李集。”

哈,睢宁是江苏了,尽管离我们家不到100公里,但肯定不是安徽的呀。“唉,你不知道,”老人家说,“俺一讲是江苏的,人家根本不给钱,都觉得江苏富,安徽穷。”

半年多时间,按说两位老人也都熟了,每次见他们我都把语言系统自动切换到老家话的频段上。然而很奇怪,老两口依旧把我当成陌生人,除了那几句套话,永远不谈别的——我想也许是老人记忆力不好的缘故吧。北京第一场大雪那天,路面非常滑,快22点钟了,两位老人仍然站在马路中央“工作”。我那天带着儿子回家,远远看见老太太,我赶紧对儿子说准备好零钱。把钱递过去后,儿子对她说:“这儿太危险了,奶奶您早点回去吧。”“谢谢小兄弟,我还没吃晚饭,等着要点钱,买馍馍吃。”老人说。我有点不悦说:“我知道你不容易,也每次都给你钱,要真是就为了吃饭,俺单位食堂就有馍馍不错,我下次给你带馍就不给你钱了啊。”老人没什么反应,循例说了声“恭喜发财”,就拄着棍去找后面的车了。

之后的两天是元旦假期,儿子还提醒我买馒头的事,我告诉他,路口人多,奶奶应该早把这事儿忘了……又过了几天,还是夜里的那个路口,有人敲我车窗,是那位老人家:“今天,你可给我带馍馍吗?”

原来,他们并不是不认识我啊,连车都认识了。■(文 / 陈晓卿) 家乡人

上一篇: 图书馆的模样
下一篇: ​40岁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