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亥俄再度“变脸”?
作者:宋晓军( 第一批“变脸”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佛罗里达号” )
在美、俄总统4月8日签署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后不到12个小时,《莫斯科时报》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布拉格最后探戈》的文章。文章的一开始就引用了斯大林说过的“重要的不是人们如何投票,而是谁来点票!”这句话,讽刺新条约中双方削减核弹头和载具数量的“掺水”现象。这是继一周前《纽约时报》指责美、俄在削减核弹头和载具上“做假账”后,俄罗斯媒体再一次对美、俄新条约中裁减核武器数量的指责。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军事迷们对此并没有过多的质疑,相反,他们还以这些“掺水”的数字为依据来推算美国14艘可搭载核弹头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是否会再度“变脸”。
4月8日当天,美国国务院网站贴出一份其下属机构——确认、承诺及履行局的说明,这个题为《常规快速全球打击》(CPGS)的说明开始有一行黑体字——关键点:新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不包含对当前或计划中的美国迅速全球打击能力的任何限制。那么这个“关键点”与俄亥俄再度“变脸”有什么关系呢?2002年在美国政府公布的《核态势审议》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用装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对原来核武器打击作战计划中的部分点目标实施快速打击的作战概念。2003年1月,总统小布什要求战略司令部制订包含常规弹道导弹在内的全球打击的规划及时间表,从而开启了常规弹道导弹全球打击从概念向作战能力转化的第一步。如果仅从载具上看,最可能实现的就是用现有的海基和陆基弹道导弹,而规划提出来的天基、空基载具在技术上都存在一些瓶颈,因此被排在了时间表的后面。2006年3月,国防部公布了对“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上装载的“三叉戟ⅡD5”弹道导弹进行常规弹头的改装计划,计划将目前正在服役的14艘艇上的24枚装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每艘改装2枚,计划还设定改装了的弹道导弹可从距目标8000~9600公里的距离上发射,飞行时间为12~24分钟,命中的目标的圆概率误差为10米,计划每枚导弹可携带4枚不装炸药的弹头,类型为两种:一是能摧毁建筑物的金属枪弹战斗部,二是可摧毁车辆和未加保护目标的可释放多个钨棒的战斗部。当时的计划评估认为,CTM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将为2010年。
2006年5月,国会在审议下一财年报告时,多位国会议员对CTM计划提出两点主要的质疑:一是使用该导弹时如何减少其他核大国的误判;二是如何保证命中精度。为此国会一直到2008财年都没有批准该项目的拨款申请。2008年初,小布什政府向国会申请的用于全球打击的1.176亿美元2009财年经费中,有900万美元将分配给CTM项目,具体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试验用于提高打击精度的弹头再入装置。2008年11月,美国国会要求海军研究部和国家学院研究委员会对“常规快速全球打击”的各个项目进行了综合研究与评估,结果表明CTM项目具有成本、技术风险低和与其他项目有通用性等优点。也就是说,“俄亥俄级”核潜艇很可能再次充当“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转型的先行者。2002年9月,美国海军与通用动力电船分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5年、付款4.43亿美元的改装合同,合同规定对目前海军在役18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中的4艘进行常规改装,改装后将24个“三叉戟ⅡD5”弹道导弹发射管中的22个改装为可发射154枚常规“战斧”巡航导弹的发射筒,另外两个将改装为潜艇搭载的海军特种部队人员出入的设闸室。这就是“冷战”后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第一次“变脸”。
在美国国务院4月8日公布的说明中,奥巴马政府为了证明没有在新核裁条约中“做假账”,表示即使今后发展“常规快速全球打击”系统,其弹头数和载具数仍要在新条约规定的1550枚弹头和700个载具限制之内。换句话说,若美国未来在条约限制内不打算削减14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并使CTM具备了作战能力,那么其上面装载的336个“三叉戟ⅡD5”载具和1344个弹头,将会任意在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和进攻性战略常规武器之间调配。这对于已将60%的“俄亥俄级”核潜艇部署到太平洋的美国而言,无疑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中国又多了一种新的常规打击手段。而中国军事迷们关心的,恰恰是在俄亥俄再度“变脸”后,中国如何建立对其新打击手段的反导拦截平台。■(文 / 宋晓军) 再度俄亥俄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