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爱丽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起名字往往是宠爱的第一个表示。小时候第一个获得这种殊荣的娃娃是“爱丽丝”。这个娃娃还为它的“男伴”争取到一个名字,叫“爱德华”。后一个娃娃谁都看得出不是男的,但为了爱丽丝,这个土产布娃娃必须做出牺牲。给它命名“爱德华”多少带点残忍的味道:因为它的脑袋曾经脱线掉下来,而我记得有个被砍头的国王叫爱德华。可惜当时还没读过《爱丽丝漫游奇境》,否则在我仿佛还幼小的心灵中会引发更多有关砍头的更独特的联想。

《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是不缺砍头的,“砍头”一词贯穿了整个后半本书。初读《爱丽丝漫游奇境》是在小学。倘若书本也有分级制度,很多童话会因为“过于暴力”而被划为“不适合儿童阅读”。但在我小时候大灰狼还没变成灰太郎,我习惯了看到大灰狼在各种劝人为善的童话故事中被摔死、吊死、砍死。直到20多年后在某档讲童话类广播节目中重新听到这类故事,听到那位阿姨悠长而甜蜜地说出“大灰狼就这样被活活地烧死了”,我才感觉到比聆听任何恐怖故事都更真切的寒意。成人对孩子讳言死亡,同时又渲染大灰狼的365种死法——幸好存在这种双重标准,我们才得以在童话的赤裸裸教育下逐渐学会成人式的暧昧,而《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样的童话也得以幸存乃至被奉为经典。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创作灵感据说来源于作者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那个女孩不叫爱丽丝,可这并不妨碍作者在题献诗中写道:“爱丽丝!请你接受这小小的故事/用你温柔的小手/把它藏在交织着童年梦幻的/神秘王国里头……”到“童年梦幻的神秘王国”里去寻找成人情结,这种童话解构法已经时髦了一些日子。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无一幸免,小红帽更是被搞到几近不堪。成人想回到童话世界总是会携带太多的行李,辛苦了自己也拖累了别人。爱丽丝曾经算是运气好的,也就被拓扑学、历史学、政治学折腾过几遭。但如今有了电影。在这个3D正火爆的年头,爱丽丝必将成为更多人的谈资,人人都有权爱爱丽丝。

碍于分级制度,电影肯定会把书中诸如“砍头”之类“暴力精髓”做些删改。但对于我的爱丽丝来说,“砍头”已经成了个魔咒。那个叫爱德华的娃娃其实也曾经是我的心爱之物。在最初的童年记忆中,还隐约记得我失足掉进一个大泥坑时正抱着它。倘若按照《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特有的似是而非逻辑,当时发生的事实应该是:那个娃娃才是爱丽丝,我抱着它掉进了兔子洞,等我爬出来时却把它当成被砍了头的爱德华,而我曾经深爱的爱丽丝已经消失,她的名字化作一个符号在遥远的某处等待着我,恰如所有那些曾经伴随过我而又不甘心逝去的童话。■(文 / 劳乐) 人人爱丽丝大灰狼

上一篇: 理发师(573)
下一篇: 女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