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俄确定签署核裁军新条约
作者:俞力莎( 3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就美俄核裁军问题发表讲话 )
3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美俄两国政府已就签署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完成了主要谈判,双方将于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这一条约。《纽约时报》当天的报道透露,条约将规定美俄双方都要将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削减至1550枚,低于目前2200枚的限量;核弹头运载工具的数量将被削减至700件;双方每年进行互检的次数,从莫斯科最初提出的10次增加到18次。
2009年5月中旬美俄即在莫斯科启动了关于核裁军新条约的正式谈判,以解决1997年签署的苏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到期失效的问题。7月奥巴马访俄时,已与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了规定两国新条约内容的框架性文件,迄今已展开十轮谈判。其间一波三折,奥巴马于2009年9月宣布中止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一度推进了谈判进程。但今年2月,美国政府放出要在罗马尼亚部署新型拦截导弹的消息,曾遭莫斯科的质疑。
“今天,2.3万多枚核武器掌握在9个国家手中,只要核武器存在,就始终有扩散的危险,核武器被使用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美俄拥有世界95%的核武器,如果无所作为,将始终面临来自无核国家的巨大压力。同时,维护现有的远远超出保持威慑所需水平的庞大核武库耗费巨大,且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石斌向本刊分析说。
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在这次谈判中并未获得美国在导弹防御上的任何保证,进攻性武器和反导弹防御体系的关系也没在条约中以法律保证的术语阐述。美国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的高级研究员迈尔斯·博姆泊尔则告诉本刊记者:“我认为,在希拉里抵俄时,双方政府其实已经朝着达成最终一致又迈进了一步,只不过俄罗斯军方对于美国反导系统未能得到约束仍持有顾虑。然而,梅德韦杰夫总统与俄罗斯外长最终还是决定,他们迫切需要达成一致的协议,即使放弃那些限制条约,他们也可以接受。”
新条约当然不能被视为美国单方面的胜利,迈尔斯·博姆泊尔认为,这对双方而言,其实都是一个折中方案。他强调说,由于美俄双方在库存武器数量方面的不平衡性,“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所做的让步其实更大”。截至2009年1月,美国核力量共有约5200枚核弹头,其中作战部署状态为2700枚,另有2500枚处于储备状态,储备状态中的150枚备用核弹头可以随时转为作战部署状态。而俄罗斯则一共拥有678件战略运载工具,携带3081颗核弹头,其中大量老式洲际导弹已经面临退役。石斌由此认为:“协议将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数量限定在1500枚左右,双方仍具备足够的核威慑力。美国仍然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也表明其核战略依然保持着进攻性。在无损各自全球核优势地位及其战略支柱作用的前提下,美俄达成核裁军协议所带来的政治收益,其实远大于其中的风险。”
“最大的问题是美俄双边关系的未来。”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樊吉社向本刊记者分析,“奥巴马上台后要做的主要事情是,修复在布什和普京时代恶化的美俄关系,使双方在战略问题上能够开始比较深入的谈判。布什政府执政时经常批评俄人权问题,奥巴马则避而不谈。在东欧,对捷克和波兰的战略部署也做了调整。美国希望在地区政策上获得俄罗斯的支持,但是必须首先在双边关系上达成符合双方利益的共识。”迈尔斯·博姆泊尔说:“因为去年发现了伊朗在库姆的第二处秘密核设施,俄罗斯已经改变了它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而美俄新条约的签署将更有助于俄罗斯保持其新立场。”
“奥巴马政府在军控战略上的调整是明显的。”樊吉社说,“共和党布什政府执政8年,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建设趋于停滞,导致美国政府难以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奥巴马上台后最主要的任务,是要重建国际社会对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共识,重新启动核裁军进程,重新恢复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领导地位。”
2009年4月,也是在捷克首都布拉克,奥巴马发表了关于“无核世界”的历史性演说。“这是向东欧阵营传递的信号——今后这里将成为美俄相互合作而非对抗的平台。这表明新一轮核裁军是超越‘冷战’的,具有告别旧时代,进入新时代的意味。”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向本刊记者评价。■(文 / 俞力莎) 美俄签署核裁军确定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