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人与功夫茶
作者:王恺( 不少茶人是从铁观音开始喝功夫茶的,大拙也不例外 )
寻茶
不少茶人是从铁观音开始喝功夫茶的,大拙也不例外,那还是铁观音尚未流行的年代,大拙由绿茶转入铁观音系统。可是喝了几年,他开始觉得香气浓厚,可是水里没滋味,尤其是铁观音轻度发酵流行后,汤色碧青,可他觉得没内容。“呼吸是好了,可是汤里却什么都没有。”他告诉我。
大拙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喝到岩茶时的感受,他被朋友带到一个厉害的茶商那里,第一次喝的就是铁罗汉。后来这个茶商很得意,说自己是给大拙点厉害,让他见识一下岩茶的质感。大拙说他当晚回家就开始晕茶,心跳得厉害,流汗,照说十几年的老茶客,完全不该这样。
他于是开始爱上了岩茶,好的岩茶内质十足,大拙形容是一拳打过来,没有敌手的感觉。可是在市场上,好岩茶并不好找,大拙发现好的岩茶是很有色彩的东西:香具备,韵也具备,关键是本质性的东西厉害,完全不能和他过去喝的茶相比。他开始满市场找好岩茶,可是好岩茶和好绿茶一样,都很难找,他觉得那个茶商给自己上了当,一开始就喝到最好的岩茶了,在市场上再喝一般的,就不那么能入口了。“建阳一带的是黄土上长的,和武夷山区的那种岩石上长的有很大分别,有股泥土味道。”也许是味觉系统特别发达,大拙对于非正岩很难忍受。
当时好的正岩茶尚不太贵,只有几百元的价格,可是,大拙发现岩茶的特点是“霸道”。“一拳就把次于它的茶打到一边去了,比如说你喝到一个好岩茶,又喝到一个更好的,那么嘴里只有更好的那种味道。”他说。
大拙发现自己寻觅来的好岩茶,和那个茶商朋友的一比,总是能被打走。这朋友是福建人,完全按自己的体系在经营茶叶。他不会买大宗的流通茶,而是找到一些武夷山当地茶农,搜集他们完全按老办法制作的岩茶。茶商朋友最后用一款矮脚乌龙完全收复了大拙,这款几年前喝到的茶,大拙现在还很难以忘怀:“震撼,树很老了,喝起来有沧桑感,不香,但是滋味浓厚,感觉像是在吃果冻的感觉。”从此,大拙再不在外面买茶,开始乖乖地随茶商朋友后面买进,好在价格还在他能承受的范围内。
老古不太一样,他不像大拙固定了买茶的对象,而是在更广阔天地里找自己的好茶。老古也是由铁观音开始喝功夫茶的,他从前是一家公司的财务总监,自从喝茶上瘾后,放弃了工作,专门在家学喝茶和泡茶。有这种精神的人,自然学习起来要更加上心。
( 古堞斜阳会所总经理王书荣 )
老古还记得那是2003年,喝了几年茶的他突然觉得铁观音不好喝起来,可又想不出来原因,后来才明白,那是因为铁观音的制作技术的变化,萎凋逐渐转入空调房间,不像从前日光下那么自然。“我从前有个朋友说,好的铁观音,喝到了就想到南方,那种雨润水凝的感动就出来了。”可是慢慢地,空调房间里出来的观音让他彷徨了半年之久,不知道该找什么新对象代替。
老古告诉我:“放弃了铁观音后,我开始喝单枞,这种茶和岩茶比,更有乡土气息,像是长在山野的姑娘,很朴实,却很有诱惑力。”单枞有一种铁观音没有的花香,最好的还带蜜香,他那时候特别喜欢。当时马连道已经有些地方卖单枞,不过很少量,醇厚度也不够,好处是有几百家茶叶店,总能找到喜欢的。
( 孟庆祝说:“光是倒水,我就学习了两年” )
老古的好处是,很爱给自己喝过的茶做记录,在他家里,到处看到茶叶罐上的标签,几百个小罐上就有几百个标签,一一注明产地和购买日期。当时单枞主产地在广东潮安,喝了一种他就做一种记录,慢慢把几个主要产地的特征喝了出来,“这片山头和那片山头其实很容易区分,只要你喝多了就明白了”。他还记得自己去马连道一些小店喝茶的场景,老板说是这个山头的,我却觉得是另外的山头的,交流几句后,老板偃旗息鼓问,你是怎么喝出来的?把自己藏着的更好的茶叶拿了出来。
老古觉得,卖茶的商人比一般商人要有文人气,所以你要是说服他,他会很友善,真的会把好茶叶拿出来共享。“好茶其实都没量,他们自己留着,往往也是给真正懂茶的人拿出来的。”这样一来,就能像古董行当一样捡漏。“有一次去马连道,一个老板娘说她手里有点陈茶,不太好了,拿出来一喝,我就立刻明白,那是很好的潮州乌岽山的单枞,我已经把我的香味分辨系统都排列出来了,很像一个品酒师。于是全包了。”不过全包了也只有几两,现在这几两茶被他封在小罐里,放置在架子上,作为战利品收藏。
( 吴雅真是现在中国最老资格的茶艺师之一 )
不过,更多的好茶,往往来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因为自己做了个关于喝茶的博客,所以老古多了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各地的朋友开始寄赠茶叶。“有个香港朋友,在潮州那边包了几个小山包,每年定期去那里搜茶。好就好在他不仅搜,还自己去尝试制作,他自己所做的一次单枞,味道好到了极点,开始是花香,然后是蜜香。”边说边泡给我们喝,那种蜜香在似与不似间,非常难得。
还有一次,是和武夷山茶科所的一个朋友见面。“那天晚上也是大家喝多了,越喝兴致越好。那朋友突然拿出自己皮包里的一泡茶,说是母树大红袍,我还记得,那个包装很简陋,甚至就可以说没包装,一个小红塑料袋,只有5克,也不多,可是一喝就震撼了我们几个人,茶树老了,锋芒也减少了,不过花香婉转,细腻,茶水很不单薄,里面内容丰富。”
( 老古自从喝茶上瘾后放弃了工作,专门在家学喝茶和泡茶 )
多年后,老古还不能忘记那泡茶的事情,当时放的音乐是阿姐鼓,很激烈。“我们那茶照说很温和,可是,和那音乐却很协调。”那杯茶喝后,他居然有一段时间都不想喝茶了,因为欲望被充分满足了,所以可以休息一段,这是他最奇异的一段喝茶经历。
喝得越多,老古越开始学会用身体喝:“千万不要用耳朵喝,每个商人都会给你讲故事,可是你身体觉得好喝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
斗茶
王书荣的古堞斜阳会所在福州的西湖边,本是一处公园荒废的茶座,被他竞标下来,改造为一处高档的茶会所。“当时的竞争对手觉得,如果不做茶道,还可以做成别的,餐馆什么的,可是我就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一心一意想做茶道会所。而且我学设计出身,场地设计我都做出来了,标在竞争方案里,加上我出价高,于是就拿下来了。”他告诉我。
出价是每年31万元,不算高,更高的是他的底气,签约15年,投资已经有七八百万元进行改造,全部茶具都是他从各个瓷器产地订购的,主要是钧窑、建窑和德化白瓷。而桌椅全是酸枝,加上外面的湖水做背景,整个茶馆清幽又华贵。
“不过和一般人做茶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我这里不管怎么高级,全都是围绕着茶的,全部是从茶出发。”他说。
1997年,王书荣和学陶瓷的妻子在福州开了第一家茶馆,用了很多原木做装饰,里面完全没有一般茶馆流行的麻将桌。“一般人以为我们开不下去,当时福州的茶馆主要是给别人的休闲所在,一定要有麻将的。”可是他和妻子在大学的时候就立志,要做只做那种最好的茶馆。“我们俩都在厦门读书,一次在海边的一家寺庙喝茶,喝的还是很简单的海堤牌大众茶,可是喝完后出门,太阳正好从云层中出来,非常美,当时我们俩就下决心,自己开的茶馆,一定要给客人最好的心情,可以享受茶的乐趣。”
13年过去,他俩在福州已经开设了若干茶馆,为这个和几任股东分手,后来索性搞会员制度,“不是为了排斥人进来,而是为了进来的人真是好喝茶的”。
有茶客跟随,代表你得拿出更好的茶叶,会员制代表你的客人基本都是懂茶的,而且福州茶风流行,客人们上茶馆也带自己的茶并不突兀,大家就爱比,斗茶在他的茶馆里是日常项目。
“我是老板啊,不能丢这个面子。开始我们做茶馆是直接和茶农打交道,那时候茶农还不像现在这么富裕,经常跑到城里推销,我们自己喝哪家的好就留哪家的,后来不行了,我至少雇了十几个买手,替我在安溪和武夷山地区搜好茶。他们常年在那里跑,知道哪家今年的茶好,一定替我搜寻一点来,最后决定权在我这里。”
这样的搜寻方式,注定能找到好茶来斗。有一次是从一位熟悉的茶农那里弄来一点茶,老茶农自己没觉得好,觉得也就是一般的铁观音,可是王书荣一喝,立刻感觉复杂:“清香之外还带浓香,口感细腻,老茶农只要100多块,我就此捡了个漏。”
他还记得那次来斗茶的朋友基本上都很有钱,他说,“我还犹豫了一下,想想要不要拿出来,因为是很正式打分的斗茶方式,最后还是相信了自己的感觉。那天十几种茶斗下来,我这泡分最高,非常之得意”。
斗茶一般三五天进行一次,“每天都有人来,可是我不愿意天天斗,最后自己会厌倦的”。每次来六七个朋友,人人都是老茶客,其实没什么功利目的,就想展示自己的水平。王书荣说,好的斗茶是这样的,喝完后所有人都很欣然,因为都喝到了最好的茶,斗赢的人会格外开心,话会多点,不过也就这样了,并不夸张。
也有特别荒唐的。王书荣有个同学,说是很喜欢铁观音,也喝了多年。一次带着自己的茶来他这里斗,一喝,王书荣就傻了,因为那是最一般的商品茶,粗,只是浓而已。他才知道,自己的同学多年就没喝过好茶,被某个老板骗得死死的,同学喝到他的最好的清水观音的时候,觉得茶就是香点,但淡而无味。王书荣说他哭笑不得,但又不好说破,只能说,你还是要多换一些地方买茶,那样才能有比较。
现在他已经不太喜欢和外人斗茶了,尤其是在一些会员带外人来的时候。“我们在客人带朋友来的时候,他自己带茶我们就不拿自己的茶,万一把客人斗败了,比较丢他面子。”
大拙说他有两年特别喜欢上门斗茶,他和那位茶老板一起,拿到好茶后忍不住出门去斗。不过,茶叶商人参加的斗茶一般有功利目的,行内人斗就是砸对方场子。“有一次去和北京一个特别出名的女茶叶商人斗,无数人在她那里都败了,我们那天带了自己的几泡铁罗汉,斗来斗去,几个一般的茶客纷纷落败,可是女主人还是不出来。后来知道,她偷偷喝了我们的茶后,知道没有我们强,索性借口办事走了。”
还有一次,他们带去的茶第一泡被对方饮过后,就说不用斗了。大拙觉得这是不战而胜,不过,随着喝到的好茶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觉得不要总是斗下去。“斗下去就会贪,好茶是没有终点的,那么贪,没什么好处。”他的观念是,偶尔能喝到好茶已经是自己的幸运了。
老古也是从斗茶中慢慢走出来了,“好像都有那么个阶段,喜欢拿好茶去四处炫耀,去交流的目的,还不是显示自己的能力?”后来他发现,斗茶也慢慢不公平了:“北京有规模的斗茶的时候,我们几个总是当评委,一轮轮打分,有几次我觉得,我和朋友觉得最好的那个总是被斗了下去。原来把好的斗下去,是给后面不太好的让路。”
泡茶
总是听见茶人说,不同的人,泡同样的茶,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开始总是很难明白,可是看见吴雅真在那里泡茶,陡然明白,原来真是这样的。她原来是研究茶叶史料的学者,在福建省博物馆工作,后来因为学上了瘾,开始钻研起泡茶技术,1989年参加在杭州举办的中国茶博览会的时候,获得了“中国茶艺艺术家”的称号。“那时候还没有这观念,我也不是从中国台湾或者日本学来的,就是自己在那里尝试着怎么泡出好茶来。没想到就给了我这个称号。”她告诉我。
她还记得当时大家都傻了:“我是从书上看了很多礼仪,然后又在闽南泡了几个月,那里保留了最传统的功夫茶方式,发现中国的功夫茶道其实不繁琐,而是要把茶的最好状态发挥出来。”她上台,穿着旗袍,放着古琴曲,有气场,可又不是那种喧宾夺主的华丽——没有公道杯,也没有什么闻香器具,只有一把小壶和几个白瓷杯。“我先把茶放进壶中,然后用壶巾把烫热的壶一掂,茶还没进热水,香气就已经出来了。”
她泡一泡牛栏坑的肉桂给我们示范,也没看见她用什么复杂的手法,可是杯子里的香气直冲出来,而且全是浓重的兰花味道,直到第六泡还是这样。第七泡,她把茶叶倒了个,照样是兰香扑鼻。
同样的茶,换了另一个漂亮的服务员来泡,第四五泡已经开始味淡,有水的感觉,吴雅真说:“还是她没注意水和茶的关系,不同方式的倒水,会让茶性有不同的发挥。你得看好茶叶再倒水,不能是随意往里一放开水就行了。”火大的,叶整的,还有颜色暗黑的,全部都得用轻缓的方式倒,保证水与茶的交融。
她在福州开了班,专门教人如何泡茶,不过,真能学会的人不多。“还是因为大家不愿意去体会茶性,总是学动作,其实动作都很简单。”而她自己,光学习辨别茶叶,就学了几年,考评茶师的资格也前后花了三次才过,“说到底,还是一个系统问题”。
孟庆祝虽然是自学泡茶,可是体会和吴雅真完全一样。“光是倒水,我就学习了两年。”此前,他是一个地产公司的老总,和茶叶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喜欢喝茶。“我们企业总是要买茶送礼,我都叫他们买贵的就完了,一点不知道,贵的全在包装上,真正的好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他告诉我。
突然有一年身体不好,孟庆祝想学习喝茶,同时写毛笔字,慢走,“就是想把身体变好”。结果,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高手,孟庆祝开始不太相信这个高手,自己在马连道找了个茶叶供应商,让他把各种价格的铁观音都包上一包,拿过去试验一下这高手,看他能不能分出档次。“我俩是不打不相识。”他还记得高手泡了两泡铁观音后,就说我们别泡这个茶了,你闻,随即他闻到杯盖上的菜叶味道。“唉,其实那个供应商常年给我们的就是很一般的茶叶,可是他会泡,能泡出香味来,2000元的茶叶和5000元的茶叶,其实恨不得就是同一种。”他说。
孟庆祝于是明白,自己是得好好学。高手还教给他,用不同的手劲倒水,倒上一段时间,就能发现,泡的茶会越来越好。“我没事就在办公室倒水,开始时候很有心思,想着是不是快了,是不是慢了,几个月后,我发现规律了,越到最后越没有心思,没心思状态下泡出来的茶是最好的,就像你走路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走得特别轻松爽快,这点和写毛笔字也像,到了最后,几者全是通的。”
随着泡茶技术深入,孟庆祝觉得自己的心态整体变了:“从前总是人家找我帮忙,我总觉得自己高于别人,可是泡茶泡久了,我就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泡得好,别人比你泡得更好。”
他去参加茶聚,往往是躲藏在最后才泡茶:“有一次碰到一位有十几年茶龄的茶艺师,他大概太想泡好了,一上来就给我们几个漂亮动作,可是我喝来喝去不好喝。最后我上去,没那么功利,就想把茶的最好味道发挥出来,结果大家公认我把那茶给泡出来了。”
现在很流行所谓的对茶好的行为,就是很多人泡茶前念念有词,外人看起来很可笑,孟庆祝觉得这个不好笑,“其实是认真研究茶叶,看在眼中,然后熟练地倒进水去,最后总能得到一杯好茶”。
不过,还是老古说得正确:所有形式,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要你凝神对待每一种茶,它就能把它最好的一面还给你。看老古泡茶,真是一种享受,他睁大明亮的双眼,用他从日本淘来的铜盖铁壶,平心静气地往小小的壶中倒入刚开的水,杯旁是刚插好的花。“我不仅是在用细胞喝茶,还是在让茶帮助我观照内心。”他说,“市面上什么茶没有?有的气质华贵,有的气质清简,只要你用心体会,总能找到和你自己气质符合的茶叶。”■(本期封面人物即老古)(文 / 王恺) 铁观音茶人茶道功夫茶斗茶茶馆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