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人和“新女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选美比赛 )
2010年,时装设计师们不约而同要恢复男人的雄性气概。约翰·加利阿诺的新装秀上,模特儿们穿得像福尔摩斯或武士。三宅一生、Lanvin、德赖斯·范诺顿推出军装风格的男装,有的像魏玛军官学校的制服,有的类似美国“尼米兹号”航母上的信号兵装,有的给男模特儿戴上铁护手,一下子穿越到冷兵器时代。荷兰设计师吉塞弗斯·提米斯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军装为灵感,设计出坦克上衣、裤子,上面染出血迹斑斑的效果。日本潮流教父渡边淳弥近几年迷上了爵士乐,他视伟大的萨克斯风大师查理·帕克为偶像推出职业装。或许“娘娘腔”流行得太久了,渡边淳弥的新装在美国很受欢迎,有人评论他赋予职业装的阳刚气质如异国情调般令人沉醉。渡边淳弥阐释自己新装的精髓时说:“这就是男人。”
在时尚圈集体寻找纯爷们儿的同时,另一帮人在纪念英国第二波女权运动开始40周年、美国女权主义者凯特·米丽特提出“父权制”概念40周年、澳大利亚女作家杰曼·基尔的女权主义名作《女宦官》(The Female Eunuch)出版40周年,或者批判英国作家马丁·埃米斯以20世纪70年代女性解放和女权运动为背景的新作《怀孕的寡妇》(The Pregnant Widow)所描写的两性间权力关系。再说男装与女装,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男装的社会性功能远多过装饰性,它始终在传播社会信息和社会评论。可爱的小胖子、Lanvin首席设计师阿尔伯·艾尔巴茨说了:“这年头没有那么多浪漫和诗意。”1970年至今的40年是男人的艰难时世,而衰退的时代需要强势的外表。
40年来,似乎隔三岔五就有研究报告出台,多方面勾勒现代男性的形象,却多是衰退的样子。英国平等和人权委员会的报告说,英国女性认为父亲不是养育子女的必要条件。哈佛大学的学者发现,美国的厌食症、易饿症患者中1/4是男性。在英国,75%的自杀者是男性,10类最常见的癌症死亡患者中,男性死亡人数是女性的2倍,他们比女人早10年患心脏病。还有人类学家预言,因为精子数量下降,Y染色体发生变异,男性物种将在12万年内灭绝。
内里弱了,外在男人们也屈从于女性的审美观,越来越注重外表。2000年来,全球男性护肤品的销量增加了30%,2009年整容的男性比上一年增加了20%。时尚业内,男模特儿也像女同行那般追求“0号”身材,《纽约时报》评论他们“胸脯似搓板,两腮如深坑,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么看来,男人成了新的弱势群体,美国作家凯瑟琳·帕克(Kathleen Parker)甚至说他们成了“新女性”。英国历史学家内尔·奥利弗(Neil Oliver)不久前出版一本学术著作《男孩成长为男人的神奇传说》,里面谈到,当今社会极度缺乏积极正面的男性角色模特。“我是听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南极探险故事、看电影《战血染征袍》长大的。我还是小男孩的时候,社会为男性、女性制定了明确的角色规范,现在已没有了这些规范,以至于今天在英国阳刚气概的男人几近绝迹,刚毅等形容词也过时了。”他说。
如果性别真的错乱了,账该算到谁的头上?一些学者认为,“新女性”的产生源于对女权运动的误读。女权运动的初衷是要求男女平等,而不是以一方统治另一方为代价。英国著名的女权主义杂志《多余的肋骨》创办于1971年,杂志的第一篇社论其实强调了“在解放女性的同时也应该解放男性”,“社会对18~65岁的男性制造了一个骗局,让他们认为自己必须独立承担养活妻子和2.2个孩子(当年平均每个英国家庭有2.2个孩子)、全家每年度假2周的经济责任,为此朝九晚五地工作,而女性的责任只是做家务和照顾孩子。如此,要让男人抽出几小时陪女儿看牙医,他也会感到不舒服”。欺骗的后果之一是母性文化被神圣化,男人被排除在家庭生活之外,让英国男人发现他们有全欧洲最不平等的父子关系。
( 澳大利亚女作家杰曼·基尔 )
到现在,女性的平均工资仍比男性低,做到高职位的女人少之又少,全球范围内女性在议会中只占17%的席位,世界500强企业中只有10位女性CEO。职业女性头顶玻璃天花板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男性同样有玻璃天花板的难题。美国作家沃伦·法雷尔(Warren Farrell)认为:“从经济地位看,处于最高端和最底层的都是男人。在美国,25种最底层的职业属于安全系数低、薪水低、社会接受度低的‘三低’工种,其中屋面工、焊工、垃圾收集工、下水道清洁工等24种职业的从业者85%~100%是男人。”法雷尔说,普遍而言女性能灵活把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女性全职工平均每周工作不到38小时,男性则工作42小时。女性可以少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们身后有男性伴侣的经济支持。“权力”的真正定义是什么?是对生活的掌控力。平衡的生活远远优于男性定义的权力,后者不过是给你刚死就花你钱的人挣钱。
40年的女权运动造成了一个影响:替男人说话是不能被容忍的。法雷尔在新作《女权运动歧视男性了吗?》中认为,社会文化对他所属的性别群体有普遍的偏见,男性丧失了职场、家庭的双重地位,连带着失去的还有自信,以至于男人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弱势。这样的观点常常引发愤怒的情绪,很容易授人以男性至上的把柄,他也因此得美誉“男权运动之父”。
( 约翰·加利阿诺的新装秀 )
法雷尔为自己辩解道,女权运动的问题在于将男人树为女人之敌,他试图加以矫正。女权运动40周年纪念到来之际,支持法雷尔的观点逐渐多起来,鼓励男性反抗抬高女性、贬抑男性的西方文化。支持者不乏女人,最富争议的是写了《拯救男人》一书的凯瑟琳·帕克。帕克为男人叫屈说,女权运动阉割了男性,剥夺了男人在社会中高贵、保护的角色。女人和社会要求男人是养家的人、保护者,厌倦了又一脚把他们蹬开,种种自相矛盾的信息把男人搞糊涂了,形成评判“性别歧视”的双重标准。
美国洛杉矶的一位编剧在全国性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小文,揶揄了一番英国女人“不修边幅”的外表,随后收到的辱骂信件令他发疯,众人还评他为“年度歧视女性人物”。他感慨,早知如此他就评论男人了。似乎是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几个月后,一份英国媒体登了篇特写《男人都很无聊吗?》,却没人给写文章的女作者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电视广告中也能看出这种歧视。一个广告中,妻子因为丈夫没把马桶圈放下来和他发生争吵,扇了丈夫一记耳光。如果二者互换,广告就会演变为诉讼事件。英国广告标准署表示,观众对把男人丑化为傻瓜、笨蛋的电视广告的投诉逐年在增多。开女人的玩笑不可以,站在男人一方绝对禁止,连客观描述男女之间的差异也会被视为政治不正确。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品克说:“这是因为女性长期受到歧视,所以开她们的玩笑就变得超级敏感,男人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她提到一件事,她的新书《麻烦的男孩,天才的女孩——似是而非的两性观》出版后,同事给她写了封邮件,要她对男女大脑结构的差异给个看法,潜台词是男人根本没脑。
( Raf Simons
作为时装业的革命者、比利时第二代时装先锋,Raf Simons(拉夫·西蒙斯)最好地诠释了“革命即浪漫”。他曾十数年为青少年打造“第四性”形象。他说,第一性是男人,第二性是女人,第三性是同性恋男女,第四性就是极端的青少年了。他和安特卫普的街头小子厮混,深谙他们的身材、随身听里的音乐、对世界的看法,从中获得设计灵感。他甚至用他们做模特儿,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最理想地呈现出“第四性”的原生态。
15年过去,西蒙斯的个人品牌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并进入普拉达集团,做了Jil Sander的掌门人。他和当年的小子们长成男人,他不再专注于青少年亚文化,开始设计主流的定制套装,以及同系列的皮大衣,“目标集中于高端时尚的男性”。当然,他多少还是要坚持革命立场的。在一台新装秀上,他让模特们穿着整齐划一的时装鱼贯出场,尖刻地嘲讽了高级成衣全球一体化的现实,将时装秀演成了行为艺术。他还常常让模特把脸用头巾蒙起来,要他们不靠面貌来表现出独立的个性。他说:“我要给男人更多的自我空间,无论工作上还是精神上。”
西蒙斯的剪刀玩得与观念同样好。2010年的新装,他提高了风衣的腰线,让风衣收腰,下摆呈伞状撒开。传统风格的西服剪裁精准,轮廓修身,用金属扣子做装饰。贴身毛衣上有条纹、色块图案,色彩鲜亮,是精彩非常的细节。 )
双重标准使“歧视男性”、“男人无用”等论调日益被社会接受,一些著名品牌、设计师利用它制造出一股“敌视男孩”(Boy-bashing)的潮流。他们给T恤衫印上“男孩是个好东西,每个女孩都该有一个”、“撒谎、骗人、醉醺醺的男孩”、“男孩是傻子——赏他们块石头”等句子,大赚其钱。凯瑟琳·帕克愤怒地称之为“敌视男孩产业”,严厉批评服装工业通过消费对男性的歧视获取商业利益。一些母亲也投书媒体,指责这些服装丝毫无益于帮助女孩形成正确的性别观,也不能培养她们的自尊和自信,毕竟通过贬低他人而树立起来的良好感觉是很脆弱的。
当然,也有设计师愿意保护男人。用服装诠释“这就是男人”的渡边淳弥有个著名的师傅名叫川久保玲。川久保玲喜欢设计丝丝缕缕、拼拼凑凑好像百家衣的时装,她概括这一风格时用了个晦涩难懂的词儿:保护。渡边淳弥也酷爱“保护”的表达方式。在今季的新款男装中,渡边淳弥用防弹背心的面料来做马甲,帽子做成头盔式样,服装上对应身体重要部位之处缀上絮有棉花的装饰片。他还用了乱糟糟的人造皮草,效果像保护动物的洞穴,洞穴不就是人类最早的避难所吗?■
( Lanvin
Lanvin(朗雯)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级时装品牌之一,由让娜·朗雯女士创立于1889年,今天朗雯已是法国高级时尚业的代表。1926年,朗雯开设了男装部,首开高级时装店经营男装之先河,与迪奥并称男装潮流的风向标。
朗雯的主旋律一向是低调的奢华,这也是现任首席设计师阿尔伯·艾尔巴茨的处事风格。艾尔巴茨从不参加10人以上的派对,也不愿和名人拉拉扯扯,他曾说,“做一名设计师和前拥后簇的大明星无关”。他的最新系列男装照例不以名人、偶像为灵感之神。他说,“我们的灵感来自街头潮人,来自日常生活”。依旧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比如他设计的西服外套,去掉了袖子,另接上尼龙或针织面料的窄筒袖,再束上宽宽的腰封勾勒出收身的轮廓,十分精练,得到诸多赞誉。这男式腰封有点像19世纪女人穿的束腹马甲,也有点像举重运动员用的宽腰带,艾尔巴茨说,在做新装设计时,得知一位朋友被背痛折磨,于是就想到了设计这么一款服装,束上腰封,背部的疼痛可以得到缓解。
)
( Givenchy
瑞克·欧文斯的僧侣去服侍上帝,他老人家大概不会感到舒服。欧文斯的设计其实疯狂得紧,Givenchy(纪梵希)的男装就安详得多。纪梵希品牌的创始人是法国时装设计大师赫伯特·德·纪梵希,他个性爽朗谦和,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是时尚界的绅士,这个品牌连同它的服装也有了典雅安静的风格。
纪梵希注重“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古典主义的仰慕”,以宗教做新装主题也就不奇怪了。2010年初的新装秀上,在“万福马利亚”的背景音乐中,模特们出场了。他们一律穿黑色漆皮的耶稣式凉鞋,白色衬衣或T恤,黑色裤装,黑白搭配有着牧师的庄重。有的模特颈间套着镀金的荆棘头冠项链,还有一位穿的T恤上写着“我主上帝”。——愉悦,不管让顾客上帝愉悦,还是耶和华愉悦,一直是纪梵希的宗旨。
)(文 / 李孟苏) 男人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