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费与航空母舰

作者:宋晓军

军费与航空母舰0( “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虚拟图 )

3月4日上午,那个叫伊凡·萨夫罗诺夫(Ivan Safronov)的俄罗斯记者向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问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中国2010年的军费开支中是否包括第一艘航空母舰的研发费用。事后,就有几位国内记者也向我问了这个问题。我只好说,这几天很多英国人也在关心军费与航空母舰的问题,因为2月28日的英国《每日电讯报》上有一篇题为《政治风暴威胁航母建造》的文章,讲的就是政府高额的财政赤字可能会吞噬掉皇家海军两艘航母的建造经费。

“每当国防部提及预算超支350亿英镑的问题时,是否取消耗资50亿英镑的航母这一问题必然随之而来。英国负担得起这两艘航母吗?”《政治风暴威胁航母建造》一文开篇就是这样一句话。事实上,从1994年英国开始考虑建造替代将于2013年退役的3艘“无敌级”轻型航母的新航母时,经费使用就是一个很受重视的问题。为此,英国国防部对建造航母的项目采用了一种被称为“精明采办”的方法。该方法将航母从概念研究到最终退役的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花钱采办周期,其中包括概念研究阶段、评估阶段、演示阶段、建造阶段、服役阶段和退役阶段6个阶段,以及在概念研究阶段和评估阶段间的“初始决策点”与评估阶段和演示阶段间的“主决策点”两个关键决策点。1996~1998年底概念研究阶段完成,研究结果表明建造一级新航母是最具费效比的选择。1998年12月在“初始决策点”政府批准了航母项目,国防部于次年1月向6家公司发出了标书,但5个月后仅收到了两家公司的标书,于是国防部只好于1999年11月与两家公司签订合同结束“初始决策点”启动评估阶段。

从1999年11月至2005年12月,新航母进入了漫长艰难的评估阶段。在这期间,由于出现了主承包商变更、其他公司和法国的加入等问题,将评估阶段分为4个分阶段,并决定在演示阶段和生产阶段之间增加一个“主决策点2”。评估阶段结束进入第一个“主决策点”时,国防部批准将60%的生产工作分配给3家本土公司,并批准了对部分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及3亿英镑可投入生产的航母设计费。2006年1月英国与参与设计的法国达成共识决定共同研制一种通用型航母的基型的设计。2006年4月,国防部与由国防部和参预设计建造的3家公司组成的“航母联盟”签订了1.43亿英镑的合同后进入演示阶段。2007年7月,航母项目结束演示阶段进入建造阶段,并将2艘6.5万吨的航母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随后,国防部将财政部已支付的军费开始按合同支付给分包商。2008年7月,国防部与“航母联盟”正式签署建造合同,当时就测算出预算已超过原定的39亿英镑而接近50亿英镑。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12月,国会对重大国防采办项目进行审查后决定,为缩减开支将第二艘航母推迟开建1~2年。2009年3月,“航母联盟”为了满足国防部的预算要求,将航母分为4个分段和舷台及“岛”型上层建筑6个部分,分别由5家公司的船厂承建。2009年7月7日,“伊丽莎白女王号”举行了第一块钢板切割仪式。2010年2月25日,“伊丽莎白女王号”的另一个分段也举行了第一块钢板的切割仪式。

那么既然航母已经开建了怎么还会有夭折的可能呢?这还是与钱有关。每年2月,财政部与各部领导聚会制定《公共支出调查指导方针》草稿。随后国防部及其他各部必须在4月份前将新年度和后两年的经费需求估算送交财政部。5月,财政部以各部估算为基础测算新年度和后两年的经费总支出,并对各部争取的额外预算指标加以审查。7月上旬,内阁的“支出委员会”将预算编制原则、未来3年支出规模和各部支出上限等建议案送交内阁。11月前,财政部再与各部举行双边会议。11月,财政部对“公共支出调查”总结评估并将结论记载在“绿色预算”内提交国会讨论,国会对预算讨论通过后由国王签署执行。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高达1780亿英镑的赤字,英国财政部、内阁和国会每决定停建一艘航母就意味着在公海上减少了4英亩水域的英国主权。也许,3月4日上午那位俄罗斯记者所关心的,正是这4英亩公海水域,而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历史轮回意义的问题,难以回答是必然的。■

(文 / 宋晓军) 航母海军中国海军国防部军费英国航母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