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排队购食之吸引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论排队购食之吸引力0

说到排队购买食物这件事,在现时的中国早已失去了魅力。曾几何时,连买一斤米和几个鸡蛋都要凭票凭脚力在人群中站个把钟头,现在,只要走进一家大型连锁超市,推上一辆小车,你立马就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唾手可得万物的天堂。而更新的方法是上网订购农家手工制作的食品,那些嫌弃大超市只提供单一无聊品牌货的食客现在也找到了他们的福音——足不出户,只要点开网页,你就能看到红扑扑的腊肠腊肉或个大饱满的栗子的照片,加以田园农舍的风景照,旁边总会注释说,这是我爸爸、妈妈充满爱心手做的食物,欢迎订购,如果您可以出示这个那个贵宾卡,我们还将给您最优惠的折扣,云云。

我的童年只经历了非常短暂的粮油票时代,所以那些苦哈哈的排队购食是我未曾体验过的,虽然现在我偶尔也会尝试网购食品,但我仍然愿意看到鲜活的食物在我面前陈列着,矜持着,这样我才会有更大的欲望去拥有它们。我所能记得的是,小学的时候,家里的老人爱带我去上海静安寺排队买素火腿,因为据说那是素食仿肉之王,质地极紧实,味道极鲜美,每次一出售就引来众人排队抢购,且绝对是铁板上钉钉的售完即止。所以每次都得掐好时间,早点去。只要在那一个对的时间点,我数着自己已在队伍的中前列,说明本次排队不会落空,心情便放松下来,这才有心思看看队伍里其他跟我一样被大人拽来一起排队的小孩有几个。

同样,哈尔滨食品商店的大红肠也是需要排队的,第二食品商店的鲜肉月饼也是需要排队的,光明邨的熏鱼也是需要排队的。这些队伍的魅力在于,当你站在其中时,你能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神圣感,一种集体产生的对某种食物的热情,以及一种古怪的可能来源于“只要排上了这队,胜利不久就会到来”的莫名安全感。站在这样的队伍中,你不仅能体会到如此复杂的心情,更能体尝不同食物带来的不同气味,比如哈尔滨食品商店浓郁的烤点心的奶油味,第二食品商店在月饼季独一无二的油酥味,光明邨的酱油味与掺杂其中的不和谐的麦当劳味。队伍中的中年妇女们讨论着晚上准备实践的菜谱,戴眼镜的老头窸窸窣窣翻阅着报纸,没有耐心的小孩嘟囔着“给我一块糖,给我一块糖”,而我家的老人总是比较贴心,不会让我在排队时没事干,所以我总有事先买好的白糖山楂糕放在嘴里。这样回忆起来,排队购买食物是一件多么色香味声光电俱全的事情呀。

有次看电视,看到当时还在世的章含之述说自己在上海排队买哈尔滨大红肠的往事,当时排了一半,有两个上海阿姨忽然就认出她来了,于是非常真诚地问她是不是也如此爱吃这一家的牛蒡大红肠,并直赞她本人气质超好,把原本站得有点无聊的章老太太一下子夸得心花怒放。这个事情从那两位上海阿姨的角度来看,就更有吸引力了,因为排队买红肠竟然能遇到她们心目中的明星。是什么样的食物,能让明星名人也甘于和普通市民一起排大队,而能和明星名人拥有一致的美食品味,那又是何等让人觉得有面子的事情。

当然,回到最开头,如今为了买个糕点或熟食再大排长龙,这早已是天方夜谭。一来是商家对限量供应手工制作的美味食物早已慢慢失去兴趣,二来是民众对为了某种食物排队的热情也大大减低。近年来在北京,我见过的唯一的人们会排大队买的食物就是哈哈镜的鸭脖子,这只能说明现在的消费者口味重,只有这种辣得不分青红皂白的东西才能唤起他们的热情。而为了回报这种热情,哈哈镜也及时做出了反应,立马在原本的小店旁边开了一家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店,不仅缓解了排队压力,更推出了现代化的包装。而对于我这种有排队购食情结的人,我依然到处打听,现在北京买什么吃的仍然要排队的。有人友情提供线索说,稻香村的黄油枣泥饼有时候还是会限量供应引起排队的。结果我找了家最近的稻香村,没花一分钟就买到了满满一盒子黄油枣泥饼,吃一口,唉,这可不是我想象的排队的味道。■(文 / 殳俏) 购食吸引力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