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龙潭之战的背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唐生智 )
军阀孙传芳和武汉政府的实权人物唐生智如果不是因为野心太大,又各怀私心,龙潭之战至少不会成为孙传芳的滑铁卢。
1927年8月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其实处于极度困难时期,军队从江北败退南岸,时刻预防孙传芳军南渡。武汉政府大军正沿江东下,南京可以说是岌岌可危。此时距1926年国民党联合共产党北伐不过一年,中国的政治地理局面已经是数度风云变幻。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初期,总兵力不过11个军、不到20万人。当时国内主要军阀势力,吴佩孚的军队和奉系联合击败冯玉祥部后,总兵力约在24万人。占据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江西5省的孙传芳兵力也号称20万。张作霖奉系实力更凌驾所有军阀之上。不但拥有35万军队,还拥有基本独立的军事工业。相较之下,北伐军的20万人的部队,真正战斗力强的,相对只有蒋介石嫡系第一军、广东第四军、桂系第七军和唐生智第八军,其余部队多不过是临时加入革命阵营。
为各个击破军阀,北伐军初期将目标瞄准吴佩孚,而对孙传芳施以安抚。缺乏政治眼光的孙传芳当时并未把革命军当成对手,也意图利用其削弱吴佩孚势力再取而代之,于是通电保境安民,表示中立。北伐军由此得以集中兵力,在丁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之役一举击败吴佩孚的部队。
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各怀私心,国民党内部同样如此。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唐生智获得了汉阳兵工厂控制权,唐生智就自行扩军,很快成为湖北、湖南实力派人物。很快,在国共矛盾、国民党汪精卫与蒋介石矛盾的交织中,国民革命军主力进军东南,开始了讨伐孙传芳的战役。
( 乌龙山上隐约可见的战壕 )
国民革命军在江西一带很快击败孙传芳主力。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败退,北伐军一时声势大振,东南轻易而胜,安徽不战而得。甚至连北方政府的长江舰队也在司令杨树庄的率领下投入国民革命军阵营,日后南京政府才有龙潭之战的关键棋子。但随后发生的国民党清党反共,以及宁汉分裂,革命的大好形势迅速被破坏。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央政治会议宣告成立,国民党内部正式分裂,形成宁汉分立。
武汉政府主席虽然是汪精卫,军权却完全在唐生智手里。在唐生智主导下,武汉方面组织“东征军”,意图讨伐国民党南京政府。此时奉军主力也由张学良率领,从京汉铁路南下到驻马店,直接威胁到武汉政府。
( 20世纪20年代,北伐战争期间,白崇禧、李宗仁所辖部队 )
此时由国民党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为主导的南京军事委员会主张继续北伐,以讨伐军阀的主要目标来暂时转移和延缓国民党内部矛盾。在李宗仁等人斡旋下,宁汉双方决定分头北伐。武汉方面对付河南奉军,南京方面进军对付安徽、山东孙传芳部。
南京方面的北伐部队势如破竹,攻入安徽、山东;武汉方面在河南击败奉军后,却因为国共分裂,后方动荡,开始从河南撤军,再次试图沿江东下。蒋介石的反共,则让共产党在1927年8月1日于南京后方的南昌发动起义。8月7日,共产党中央又在武汉决定实施秋收起义。
( 采石矶临江的古栈道 )
宁汉分裂,国共之争,国民党南京政府腹背受胁,北伐难以为继。李宗仁建议将主力撤退到淮海一线,蒋介石却恋恋不舍徐州,导致在徐州大败,被迫撤回长江以南。军阀由此再次看到反扑的机会,孙传芳暗中联络武汉方面的唐生智夹击南京政府。
但蒋介石在败退后决定下野,这个此后被他多次运用的政治手段,让武汉政府方面一时失去了东下“讨伐”的借口。1927年8月的南京周边,南京政府军队沿江一字排开,江北孙传芳军隔江南窥,上游唐生智部队已经东下到九江。东南一带被西、北两线包围,南部又有共产党部队在江西兴起,国民党南京政府形势可谓岌岌可危。
然而孙传芳军事上虽然是战将,政治眼光却摆脱不了军阀的私心与狭隘。孙传芳没有看到武汉方面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斡旋调停,已经进军犹豫。为了独吞江南,反而在没有海军、唐生智部停滞中途时,抢先强渡长江。孙传芳这样的一己之私,先是导致吴佩孚兵败两湖,自己失去江南。1927年在龙潭的军事冒险,则不但彻底断送全部精锐和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让困顿中的南京政府一举扭转整个局面,最终完成北伐。■
龙潭之战的战场地理考察
( 栖霞山 )
长江以北
孙传芳军各佯渡、主攻渡口
( 龙潭中国水泥厂 )
(从南京开始的下游)
八卦洲
位于南京江北正对面,浦口和六合之间,该洲凹入长江北岸形成一半圆形支航道,适于隐蔽停泊大船。但该航道西口正面是紧贴江岸、崖壁陡峭的幕府山,且山上有炮台,不适于登陆。东口面对山势稍缓的乌龙山,最后作为孙军的牵制渡点之一。
划子口
划子河从六和县经过后在此入江,此河蜿蜒曲折,水深而隐蔽,两岸有高大的堤坝,可以轻易停泊数百艘民船。该河从六合县最南端的瓜埠镇下分流,从龙袍镇镇西注入长江者为划子口。从划子口以东约20公里的青山镇入江者为大河口。划子口是孙传芳军主渡点之一,隔江正对岸就是栖霞山,是龙潭之战的主战场之一。
大河口
大河口位于划子口东北江岸约20公里处青山镇,是孙军主渡点之一。此处江岸是南京附近最狭窄处,对面江岸向北突出。一旦登陆,兵力可以同时威胁龙潭和下蜀两个车站。
十二圩
位于扬州市江边的十二圩对岸是京沪线的下蜀车站。此地正好位于南京和镇江中间,是孙军5个主登陆点中最东的一个,为牵制兵力渡口。
(从南京开始的上游)
兔耳矶
位于南京上游大胜关附近,是孙军最初的偷渡出发点。
乌江渡和驻马河口
位于南京上游江宁镇对岸、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渡,是楚霸王乌江自刎之地,至今有霸王祠和衣冠冢。驻马河从霸王祠边注入长江,河堤与江堤相连,河宽水深,至今百余吨的机船仍进出自如。河内货运船只密布,非常适于作为登陆出发点。此地位于南京上游,处于南京政府和武汉政府军队之间,最终所有上游渡口只被孙军选做佯渡出发点。
采石矶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矶突出于江岸,对岸便是安徽和县。采石矶是著名古战场,此地位于唐生智军和国民革命军之间,登陆后腹背受敌。从具体地形看,采石矶一带江面宽阔,中有沙洲阻隔,且采石矶临江而陡峭,不易攀登。两岸多有滩头,但易守难攻,并不适于登陆。
东西梁山
东西梁山位于芜湖和采石矶之间,是长江此段最狭窄处。此处两岸江边各有一座临江石山,其中东梁山为一深入江心的石山,今天作为跨江电缆塔所在。西岸江边之西梁山相对高大,记者考察时值1月,水面宽度不过1公里左右,站在江西岸大堤上,东梁山近在咫尺。从此地渡江虽然容易,但登陆后距离南京过远,难以达到迅速威慑的目的,所以孙军未选择此地渡江。
长江以南
龙潭之战主要战场及其位置
龙潭镇中国水泥厂
龙潭镇中国水泥厂就在龙潭镇东1公里处,当时是孙传芳的指挥所所在,今天是海螺中国水泥厂。厂内主办公楼食堂后的山上,还有1947年白崇禧命本部工兵署长黄显灏设计的会师亭、纪念碑和纪念碑铭拱壁残迹。
青龙山和黄龙山
位于龙潭镇西的黄龙山和镇南的青龙山并不太高,与镇西的小山对龙潭镇形成东、西、南环伺之势。由于青龙山和黄龙山是龙潭镇最后的防御高地,成为龙潭战役最激烈、最残酷的战场。国民革命军东西南三线部队最终攻克这一带山地丘陵,会师于此。
栖霞山
在南京城东紧邻江边的一系列小山中,栖霞山是最靠东的一个,以秋日红叶著称。栖霞山主峰凤翔峰海拔不过150余米,可驱车登顶。站在山顶俯视江北,沿江港口码头、对岸河川都历历在目。由于栖霞山是附近唯一制高点,再向东江边则无险可守,所以是孙军和国民革命军极力争夺的核心滩头要地。
乌龙山
乌龙山位于燕子矶和栖霞山中间,山势低缓,中有缺口可通过。乌龙山与大江平行,山前的沿江滩涂宽约1公里,非常适合登陆后据守。为了吸引革命军兵力,此处被作为牵制登陆点,成为孙军主力最早登陆的南岸滩头。(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九·一八事变历史中国近代史背景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之战龙潭国民革命军栖霞山武汉南京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