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颐养天年”这个词来自《周易》颐卦。颐的右边是页,页是首,也就是脑袋;左边是上颚下颚支持的一张嘴,这张嘴支持着头脑;这就是颐字象形的原意。这上颚下颚支持一张嘴后来变形为臣,臣诚惶诚恐服侍于君,在颐字左右的阴阳关系中,右边的页显然就是君主。

《周易》颐卦的卦形,就是上颚下颚支持的这张嘴。它的上下两卦分别是艮与震,震的下爻,即倒数第一爻与艮的上爻,即最上第六爻都属阳,中间那张嘴是四阴。四阴居中,象形为咀嚼的牙齿,齿为寒,是中虚。上颚下颚,下颚在震卦的下爻,为阳爻,震为动,是雷,动就会躁。上颚在艮卦的上爻,也是阳爻,是山,是止,限止才能成。颐卦由震下艮上构成上下关系,从象形说,第一层意思是咀嚼的作用。古人认为,进食决定了养生,进食过程是,下颚动才能咬,上颚止才能断,上颚、下颚与中间的牙齿,是“辅车相依”的关系。“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辅指辅颊,是外表;车是牙车,为内骨;牙车动而上行,牵动辅颊嚼物来养人。没有了进食,人就要死,这就是颐。

《尔雅》由此释颐为养,养的意义建立在动必须有止这最原始的哲学观上:饮食是有规律的止动,这是颐卦“山下有雷”象形的第二层意思。按照八卦的岁时方位,震在二月,春雷发生,在五行中属木,阳躁过分。艮在十二月,大寒封冻,在五行中属土,阴冷沉稳。艮与震,山与雷的上下关系,首先,雷伏山下,乾阳萌动,“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天地指上下两个阳爻,万物指中间的众阴,圣人在上,倒数第五爻应为天位,但艮的阳爻却在最上的第六爻,位置错了。中间的众阴是坤,代表万民。雷在山下,指以阳养阴,动于下,止于上,各得其正,就是吉。因为颐致养万物,时时致养,故“时大”。然后,雷动于上,阳食阴,艮与震的作用,又需以艮止震来求平衡——以岁末的止来受春暖之动,以隆冬之凝重限制春意浮华之生气,这是居止。不居止,生气勃勃就会过,就有风险。

再从六十四卦的排列来更深入体会颐养的内涵。在六十四卦彼此关系中,颐与大蓄是因果 ——物积蓄然后可养,所以大畜是第二十六卦,颐是二十七卦;颐与第二十八卦大过是因果——养为动,动多必然过。大过的上卦是兑,是口,是悦;下卦是巽,是风,是入。大过与颐在口上旁通,彼此延展,大过的卦形正好与颐相反:倒数第一爻与最上第六爻都属阴,四阳居中则过盛。它与颐的关系是,养不能止,过就会有灭顶之灾;而养正就可度,大过就变成能大大地超越。

《周易》的每一卦都在它卦因果关系的网络中,易就是变化无穷。颐卦的卦辞“观颐,自求口实”,“观颐”的“观”是眼睛,这是因为,颐卦从第三十五卦晋卦来,晋卦的晋就是前进的进,进联系着养。晋卦的上卦是离,下卦是坤,离是火,是目,就是眼睛,下卦的坤就是口。晋卦的卦形也接近于颐卦,也是二阳四阴,是目在口上,观其自养。而按八卦岁时方位,离为五月,坤为六月,离即为火,坤又是土。

理解晋卦与颐卦的关系,要把倒数第一阳爻的爻辞“舍尔灵龟,观我朵颐”与“观颐,自求口实”联系在一起体会。灵龟就指晋卦上卦的离,按《周易·说卦》的解释,离是火,是目,也是龟鳖。按照《周礼·春官·龟人》的说法,天龟玄俯称灵龟,玄是赤黑色,天的颜色,龟因节食才得千年之寿。它在上俯视,在晋卦中,坤卦在下,卦象是光明普照大地。由晋卦进到颐卦,“舍尔灵龟”指晋卦下卦离下爻的灵龟被雷召唤而吐蛰,下降到颐卦下卦震的下爻,上卦的离象就变成了艮。这下降过程,是舍了灵龟节制之德来观“朵颐”,灵龟的镇压作用丧失了。它下降到初位,从俯视变成了仰视,仰视什么呢?它上面是坤,这个坤就是“我”,所以,观颐是指晋颐关系,离坤关系。

晋卦进到颐卦,上卦的离变为艮,改为求,中间的坤为自,四阴张开为大虚。坤为地,万物致养,即“自求口实”——颐中物。颐卦旁通到大过卦,中间的四阴就变成四阳,虚都变成实,就是“口实”。另一方面,颐卦与晋卦又联系着第二十一卦噬嗑卦——颐中有物是噬嗑,噬嗑就是进食,啮而合之。噬嗑卦的下卦是震,与颐一样;上卦是离,与晋卦一样;其卦形正好是将颐的中虚咬断。六十四卦彼此关系就是这样缜密,“自求口实”的词义由此是:养只能靠自身,是虚求实自然的过程;坤为虚,实自然能入,这求实过程借助了火,又必须以艮为止。这就是虚、实、激情与节制之间的完整关系。

颐卦的六爻,初为阳,二、四偶数为阴,是正;三、五奇数为阴,上九为阳,位都不正。于是颐卦需要通过上、五易位,正三才能贞吉。它的六个爻象中,倒数第一爻因为震初动为贪,灵龟又初降,“观我朵颐”,呈阴阳失衡。朵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树木垂朵貌,花朵是下垂的。但在更早使用中,它是动态,在马王堆出土帛书《十六经·正乱》中这样用:“我将观其往事之卒而朵焉”,朵就是动。朵颐是嚼食貌,观朵颐之馔的观就是震上之贪象,此时艮止之廉弱于震动之贪,动大于止,自然是凶象。■(文 / 朱伟) 晋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