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格斯酒庄:国产风土的酿造术
作者:黑麦( 朗格斯酒庄酿酒师崔彦志 )
1999年初,44岁的朗格斯先生携奥地利知名葡萄酒专家来到中国,在考察了中国几个著名产区后,他选定了昌黎县城东北方向的一片向阳的山丘。这座山丘地处全县最靠近渤海湾的地段,位于碣石山脉,与燕山山脉相连,平均海拔约200米左右,距黄金海岸不足10公里。每到春夏,海风便把湿润的空气吹向缓起的山坡,并在山脚下附近形成一个相对湿润的“小气候”。
该地区地质结构复杂,植被下层遍布了不同时期形成的花岗岩;从平地到山坡,土壤结构差别较大,山脚附近,多为“多砾质,清砂质,淋溶褐土”。近有碣石神岳护佑,远有渤海海风吹拂,施华洛世奇先生充满信心地说,这片山丘充满了酿造优质葡萄酒的自然元素,大海、沙砾、充裕的阳光,由它们组成的葡萄酒,一定蕴藏着中国最独特的风土。
几个月后,3000亩葡萄基地,和一个占地85亩的城堡庄园开始动工兴建。赤霞珠、品丽珠、梅洛、西拉等脱毒苗木被依次种下,从半山的城堡顶层向下望去,187公顷的葡萄园与数公里外的海岸沙滩几乎相连。每年春夏,施华洛世奇先生都会悄然出现在这座面朝大海的房子中。据说,他也曾偷偷地走进山林,浪漫地为每一棵树以及相邻的山岭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据《昌黎县志》记载,昌黎自明朝起便有了葡萄栽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979年,新中国的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落生在昌黎地王葡萄酒公司。这一葡萄园区,又恰好处于北纬39度25分至47分,是世界公认的葡萄酒产区纬度,自那时起,便有了“昌黎是中国红葡萄故乡”一说。至今,昌黎全县已有30多家干红酒厂和十几家酒堡。2000年,昌黎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葡萄酒之乡”和“中国干红之城”;2002年,昌黎产区被中国政府认定为首家葡萄酒原产地保护区,自那时起,昌黎葡萄酒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AOC(法国葡萄酒的最高级别——AOC在法文意思为“原产地控制命名”)。
崔彦志身着红色工作服,看起来和其他工人并无两样。每个发酵期结束后,酿酒车间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许多,唯有崔彦志还继续留在车间里巡查。“最好的纬度,并不代表什么。”崔彦志是朗格斯的副总,人称“崔工”,作为朗格斯的首席酿酒师,他并不认同“纬度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小气候,这才是葡萄成长的关键,举个简单例子,你去山另一边的酒庄,就会喝到和我们口味完全不同的葡萄酒。”受山海关的影响,朗格斯所处的山坡形成了四季分明的特点,年日照时间在2600小时以上,12摄氏度的昼夜温差、725毫米的年平均降水,确实与法国的梅克多产区有几分相似。“春旱,夏涝,秋吊是这里非常典型的自然规律。因此,葡萄的挂果时间较长,从夏末开始到秋初,都是采收的最佳时机,这时的果粒含糖最高。”
朗格斯酒庄的农户,大多是与公司有长期合同的当地农民。“这些农户比我们更了解当地的土质,我们则更了解酿酒葡萄植株的个性。”在崔彦志看来,酿酒工人和农户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互补,他说:“我们付给他们固定工资,以及相应的福利和奖金,并按照欧洲葡萄园的管理方式,对农户进行定期培训,以保证葡萄的质量和土地的寿命。”
由于市场因素,大多数果农都致力于提高葡萄的单位产量,以获取最大利益。在昌黎的某些葡萄园中,亩产1500~2000公斤葡萄的事情常有发生,另有一些农户,在种植中使用人工灌溉、除虫剂甚至化肥药品等。“我们和所有农户达成的共识就是——尊重土地。”崔彦志说。朗格斯酒庄从2003年就实施了有机种植,在3年的土地养护后,获得中国国家机构办发的有机证书。“葡萄园采用单臂架和短梢式种植,用以保障葡萄的天然有机,我们亦会根据当年的土地状况,进行几次人工翻地和除草,使葡萄在充分自然的环境下生长。”崔彦志说,“亩产500公斤是欧洲最高标准,我们一直以来都采用这个标准。”
细胞生物,大多会被声音震波所影响。科学家也相信,悠扬的音符,可以刺激植株生长。“做朗格斯的葡萄是幸福的”,每到春天,葡萄藤架上便挂满了绿色的“听众”,高耸在葡萄园上的几座音响,定时播出奥地利名曲,每天两场“约翰·施特劳斯音乐会”,就在这里上演。“虽不能‘亲临’维也纳,葡萄也能够表现得如欧洲植株一般轻柔。”崔彦志说,“我相信这是最美丽的葡萄园,因为我可以看到人和植物之间丰富的情感交流。”虽说农户并不知道施特劳斯是何许人,但他们也常常因为优美的音符而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一个农户腼腆地笑着说:“挺有意思的,我觉得来年放点民歌也不错。”
在朗格斯的葡萄园中,还停放着一门大炮,据说,这是当地政府特批给酒庄的。这门炮的主要用途,是用来驱散葡萄园上空的冰雹云层和厚重的积雨云。“遇上极其恶劣的天气时,我们还是会和老天爷斗一下。”在葡萄园待久了,崔彦志抬看天空,便可识别气象,判断云层的降水量。崔彦志说:“冰雹过后的葡萄藤不但产量低,而且会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如果传播至整个葡萄园,三五年内的酒都没法喝。”然而,人工影响天气的代价很高,“一发炮弹打上天就是100块钱,打满葡萄园面积的整片天空,有时需要几百发炮弹”。“有时也会因为防止冰雹空降,而‘错杀’了对葡萄园有益的降雨云。”他说,葡萄园正在慢慢教会葡萄藤学会适应昌黎的天气,“炮,还是少打为宜”。
自重力酿造,是欧洲传统的葡萄酒酿造方式,指葡萄破梗后的所有酿造工艺中,尽量减少葡萄汁液与容器摩擦。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一般酒庄通过输压泵来进行浆液的传输,而压力、搅拌、摩擦势必给葡萄汁带来结构的不良影响。“我们相信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因此,我们绝对不会采用‘泵传递工艺’。”崔彦志说,“重力酿造后的葡萄,仍旧保持着果粒刚刚采收时的新鲜感,即使在成酒后,还带着清新的香味。”
酒庄的自重力酿酒车间,总共分为4层,在酿造时,首先通过顶层的高位,破损葡萄,依靠其自然重力,流入下一层的发酵罐,在电梯协助下,自流式分离倒罐,最大限度地保持葡萄酒中的自然特质。整个发酵过程中,葡萄酒不依靠任何添加成分,均以苹果酸乳酸自然反应。“我们用全自动恒温罐,来保证陈酿在最适宜的温度下,充分发挥葡萄本身的酿造能力。”崔彦志说,“所有的葡萄成酒后,都会灌入自制的橡木桶中,封存在岩洞恒温的酒窖里。桶中的成酒,会继续在奥地利的圆舞曲中,悠然进化。”
“20多年前,我在大学学习葡萄酒专业,那时中国葡萄酒行业刚刚起步,外国人还不相信中国的土地会酿造出美味的葡萄酒。”崔彦志说,“如今,葡萄酒已经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舶来品,我们应该把它看做一种日常的饮食文化,并且试着接纳来自本土的风味。”■
(文 / 黑麦) 葡萄酒朗格酒庄国产风土斯酒庄酿造葡萄酒酿造工艺葡萄酒历史